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12月22日,国家民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共同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
1951年,云南普洱专区3000多名各族人民在宁洱立碑盟誓,48位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分别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在誓词碑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座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历史丰碑矗立起来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也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承载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殊荣,民族团结誓词碑如今迎来建碑70周年的庄严时刻。
70年前
云南普洱专区3000多名各族人民
在宁洱剽牛盟誓、刻石为记
用盛大庄重的仪式
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承载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殊荣
民族团结誓词碑迎来
建碑70周年的庄严时刻
民族团结誓词碑陈飞 摄
70年来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70年来
勒石立碑、矢志不渝
70年来
胼手胝足、勠力同心
历经70年风雨
民族团结誓词碑字迹仍然清晰可辨
誓言铿锵有力
誓词碑
是云南各族人民一心一意
跟党走的最真实写照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谱写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
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12月22日的纪念会上,全体参会代表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56名民族代表在《爱我中华》的乐曲声中向民族团结誓词碑敬献了花篮。在一片团结祥和的氛围中,各民族群众代表在誓词碑前高声诵读民族团结誓词,共同缅怀先辈们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的历史伟绩,学习和弘扬他们矢志不渝“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同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12月22日,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少数民族代表们庄严宣誓,誓词碑上的誓词再次回荡在宁洱上空。
1951年,云南普洱专区3000多名各族人民在宁洱立碑盟誓,48位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分别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在誓词碑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至此,一座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历史丰碑矗立起来了,民族团结誓词碑也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来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的苏国文是1950年赴京国庆观礼团成员苏里亚之子,他说:“爸爸曾说只要跟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修到山顶上,总有一天会用铁牛来犁地,总有一天会过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如今我们的日子早已经超越了他的梦想。”走进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他感慨万分:“后人通过这个纪念馆,可以充分了解誓词碑的历史,非常有教育意义。”纪念馆展厅内将图片、文字和实物以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存有各类实物300余件,每年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数达10余万人次。
作为普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核心区建设的普洱民族团结园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还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近年来,普洱市又建成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进一步丰富了展陈内容和形式,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功能。
继承和弘扬誓词碑精神,普洱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
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每年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培训班,开发打造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历史和现实意义》《普洱民族团结故事——誓言无悔》《誓言无悔·永远跟党走》等一批精品课。普洱市各级党校、民族干部学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始终把“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程,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自觉认同和各民族间深度融合。
普洱市始终坚决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多个县和单位分别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同心:文化交融构建团结桥梁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落村博航老寨十组佤族织锦工作室内,李宪兰端坐在织机上,娴熟地用细竹、木棍挑起或压下经纱,用梭子引纬线穿过织孔,不断循环往复,一匹好看的织锦就渐渐成型。
佤族织锦在佤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但大多样式简单、色彩单调,西盟境内的佤族织锦特色也不尽相同。“在保有传统织锦技艺的同时,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闲暇之余,李宪兰会前往一些设计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寻找她需要的“新鲜血液”。
“手工织锦在我眼里是有温度的。”抚摸着手中的“吉祥如意带”,李宪兰眼中满是柔情。对于她来说,每一件经手的织品都是她的孩子。2017年,佤族纯手工牛头包、织锦披肩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收藏;2019年,纯手工织锦茶旗被南通大学收藏;2020年,佤族手工织锦围巾和佤族手工织锦佤族图腾装饰带被中国家纺博物馆收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如今的佤族织锦加入了创新理念及更丰富的颜色、技艺,款式也逐渐增多,深受各地游客喜爱。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各民族文化在普洱大地上交织相融,凝聚成一首最动人的民族团结赞歌。“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拉祜山乡,清晨鸟语欢歌让心放松,共产党政策好,拉祜人勤劳动、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走……”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大寨村——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阵阵歌声伴随着吉他、象脚鼓的演奏从庭院传来。
“我们拉祜族跳的‘摆舞’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就拿种水稻来说,开荒、播种、除草、收割这些劳作场景都被我们融进了‘摆舞’动作。”班利村文艺表演队成员罗娜算说道。班利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享誉全国的拉祜族“摆舞”发源地,许多村民都是乡土文艺人才,除了能表演反映拉祜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反映生产生活的山歌《打猎歌》《最美丽的拉祜山乡》外,还创作出了《拉祜摆舞》《芦笙舞》等作品。
近年来,澜沧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政策和法律法规,塑造拉祜文化品牌,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班利村正在积极打造拉祜“摆舞之乡”民族文化品牌,“誓词碑上的内容,老一辈经常会讲给我们听,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更要团结起来,建设幸福的大家庭。”罗娜算说。
同行:共同富裕迈向好日子
“宾弄赛嗨”是傣语,在普洱市家喻户晓。“宾弄赛嗨”意指“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是普洱市各民族间普遍沿袭的互帮互助传统。
“我们不光自己种植蔬菜,还到周边的拉祜寨子,把种植技术教给当地村民。大家都富起来,生活才更滋润。”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芒海村的蔬菜合作社,傣族群众积极主动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合作社蔬菜种植户岩罕弟说:“大家看得见希望,尝得到甜头,生活过得好了,参与种植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互惠互利、互助互帮,勐马镇1700余户农户都参与到冬季农业开发中。
普洱市大力弘扬誓词碑精神,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通过党建引领、高位推进,将原来民间“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互相帮助,深化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模式。
在沪滇协作中,上海市和普洱市不断深化“宾弄赛嗨”的外延和内涵,协作的重点也从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帮扶从“点”到“面”、从“专项”到“综合”、从“达标”到“提升”,沪滇协作的面更广、领域更多、空间更大。通过优化协作模式,推进协作共赢,把上海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的管理、精湛的技术与普洱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谱写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的时代华章。
斗转星移,山河巨变,不变的是普洱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志。普洱各族人民通过更加紧密和谐地交往与合作,生动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贡献更多普洱力量。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感召力,印证了党对民族工作的强大领导力,体现了云南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竖立,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典范,是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不朽丰碑,是开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云南实践的重要基石。
回顾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立70载,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扎根在云岭大地,云南各族人民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美好生活,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云南各族群众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