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师扶贫纪实|记驻村“第一书记”柯老师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丽师扶贫纪实|记驻村“第一书记”柯老师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月14日上午10点多钟,我们到达了三川镇睦科寨,这里距离我校扶贫挂钩地点永胜县光华乡光明村仅有十多分钟的车程,按照计划,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柯炳刚和工作队队员陈金国、杨德映、和丽辉将和我们先在这里碰头,由他们介绍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再开始采访活动。

从15年开始,学校派驻扶贫工作队,代表学校冲锋在前,和“贫困”开始了战斗。在永胜县,丽江师专是唯一一所挂钩扶贫的高校,柯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几年学校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战果。“光明村还剩下5户9人没有脱贫,6月30日,实现贫困户清零;到年底,全村要脱贫摘帽。”柯老师说,“整个过程确实艰辛。”

柯老师给我们重点介绍了六户典型脱贫代表,介绍了学校在教育扶贫上做的实事,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和落实扶贫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从每一农户的脱贫经历到学校的帮扶措施到基层党建,柯老师不仅自己了如指掌,也给我们的采访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思路。

吃完午饭,我们开始入村采访,柯老师和工作队员们分别跟着我们几个采访小组一起入户。没来之前,我想象的光明村和大多数行政村一样,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可到了现场才发现,光明村虽然不大,但沿五郎河分布,村组分散。我们组采访两户农家,一户在小村,一户在寨子村,从小村步行到寨子村,走了好几公里,正值午后,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前行,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柯老师和工作队员们平时工作的不容易。

两天的采访,所到之处,农户们都亲切地喊他“柯老师”,柯老师也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说出每一家的情况。第二天下午,我们在**一楼集中采访扶贫工作队员们。原计划柯老师是第一个接受采访,结果他拒绝了。“我之前已经被采访了,要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柯老师说的是2019年3月28日丽江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访谈。我们说这一次需要谈谈你的工作队员们,他才答应坐在镜头前。

柯老师是用心在爱护和帮助工作队员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上进、充满信心的师专驻村扶贫工作队集体,这背后少不了他在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和在生活中的关心体贴。工作队员陈金国说:“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严而且高,他自己也是常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周末、节假日以身作则坚持值班。”让陈金国念念不忘的还有柯老师的早餐,他经常早早起来给队员们煮永胜油茶,“油茶配上柯老师之前专门从师专北门带回来的馒头吃,味道棒极了。”陈金国说。工作队员杨德映说,从未见过柯老师高声说话,他总是笑眯眯地与大家交流,“在对群众的精神扶贫中,他始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干群之间的矛盾。我们三个工作队员们都很尊敬他。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跟着他,我们觉得很踏实。”

结束采访,我们准备返程。“这里真热。”一行人中有人感慨道。“我们已经适应了,你们刚来,要注意防暑降温。”柯老师说,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七、八月份的气温会更高。柯老师的语气云淡风轻,仿佛从没经历过什么,但此时身在光明村的我们能深深地感知到,驻村,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这里恶劣的天气。他们是克服和适应了各种困难,耐住寂寞,走村入户,开展工作,几年如一日。

柯老师的微信头像,一直是他和女儿的照片,从没更换过。他深爱自己的家人,但是在扶贫工作岗位,就意味着要舍小家为大家。柯老师的老家就在永胜梁官,家里只有父母亲两位老人守家,离光明村也就30多分钟的车距,即使这样,他也只能一个月抽空回家看看老人,更多的时间都坚守在扶贫工作岗位。家里老人生病、爱人生病、女儿需要帮助,他都没能第一时间赶到,“我也有累的时候,也有疲惫的时候,也有渴望和家人团聚的时候。但是,既然脱贫攻坚的战斗已经打响,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时不待我,也就不允许我有更多的停留和享受。我就把光明村当成自己的家,把光明村的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柯老师扶贫工作小结上,我看到了这些话。他这样写,也身体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站在这样的高度,抱着这样的信念,柯老师说:“我心依旧。”行百里者半九十,他说,他和他的队员们依然会沉下心来、俯下身去,义无反顾地与光明村的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兑现他们驻村工作队员的誓师承诺。

撰文:甘甜;视频:李连鹏

END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专科院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微高校-院校号-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师扶贫纪实|记驻村“第一书记”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