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登学院院长陈君静教授署名文章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招生办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教育报》刊登学院院长陈君静教授署名文章

6月7日,《中国教育报》半个版面刊发学院院长陈君静教授署名文章《双轮驱动 多元合作—向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的宁大科院探索》,详细介绍向应用型深度转型的我院经验。

以下为《中国教育报》全文刊载的内容:

双轮驱动 多元合作

向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的宁大科院探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陈君静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围绕培育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并构建“双轮驱动、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双轮驱动”是指通过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和高水平研究院为应用型建设提供驱动力,统筹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地方服务等各项工作;“多元合作”指学院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开展广泛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

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既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又是助推学院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创新办学体制的新举措。现代产业学院是指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且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学院自迁建慈溪以来,与地方企业互动紧密,对口合作加快推进,并明确将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切入口和着力点,以此推动学院走出一条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创办之路。学院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旨在让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引导学院瞄准与大湾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学院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围绕“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四共”理念,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制教材、共建实践基地、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制定人才标准和共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高质量产业学院。学院在2019年分别与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捐赠3000万元)、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捐赠2000万元)和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捐赠2000万元)共建公牛学院、慈星智能产业学院和新海学院。三个产业学院分别采取“技术+管理”复合型培养、“项目驱动+工作室制”培养和“订单式”培养,形成了各自培养特色。产业学院均采用“2+2”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原专业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两年在产业学院完成产业方向的学习和实践。目前,产业学院共有170名学员。学院出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取得实效。一年多来,产业学院已在人才培养、教科研项目申报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产业学院学生获省级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申报发明专利4项,也有学生被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知名院校录取。产业学院获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级“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各1项。截至目前,首届产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学生中留甬率达78%、留合作企业率达56%,形成了校政企合作共赢的局面。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取得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建设高质量产业学院的同时还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其他合作模式。学院与金喜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捐赠500万元)共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与浙江长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和七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和特色班,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建设高水平接地气研究院

2019年9月,学院正式搬迁慈溪,开始了融入大湾区的县域办学新征程,加快了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步伐。近年来,慈溪、余姚、杭州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活力强劲,县域经济发达,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主导(支柱)产业兴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当前,大湾区地方经济社会的科技需求激增,大湾区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产业需求强烈,产业急需技术积累,企业急需技术攻关,先进技术急需开发、应用和转化。学院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科技需求,成立应用技术研究院,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把科研触角伸向企业和县市区,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合作,增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先进技术开发、应用和转化,广泛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效力。通过建设应用技术研究院,扎根湾区搞科技攻关,把湾区作为科研主战场,围绕当地产业存在的难点开展研究,边研究边推广、边创新边转化,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当地产业升级换代、企业新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应用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联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打造宁波仅有的家电可信制造行业平台,携手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智能制造应用联合实验室”和“密封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实验室”,学院成功申报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一项。

学院立足服务地方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和服务学科建设,成立国内首个湾区经济研究院——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围绕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设计等研究,构建湾区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研究教学等平台。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承办多届杭州湾湾区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全国首个隐形冠军研究院——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签署了缔结“冠军联盟”的合作协议,获批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学院将依托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整合现有人文社科优势和研究领域,进一步集聚人才和智力优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决策咨询研究。

大力推行多元合作

当前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与大学外部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高校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校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学院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加强产教融合和校政企合作。截至目前,学院共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00余家。学院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了一批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文化墙、2号线景观设计制作项目和南塘老街二期建筑景观提升改造项目等为代表的特色化高质量的地方服务项目。学院与慈溪市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基地,采用“三园融合、项目驱动和院园联动”的新型办学模式,集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此同时,沁园集团捐资2000万元,助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多次在“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金奖。此外,学院还积极与慈溪市进行校地合作,与观海卫镇、白沙路街道等慈溪镇(街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文化创新和党建共建等合作。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学院与美国朱尼亚塔学院合作举办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门正式批准并顺利招生,与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共建宁波市“一带一路”西班牙语言文化中心,与泰国建立中泰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合作平台,获宁波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项目资助,与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研修院共同成立宁波市首个国际汉语考培中心。学院还与英国、美国、韩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31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20年8月,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19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中,学院国际化总体水平在浙江省独立学院中排名首位。

当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正处于深度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应用型高校的系统性设计,以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和高质量研究院为主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与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合作,激发办学活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力争在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招生办-《中国教育报》刊登学院院长陈君静教授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