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响”——讲述党史故事:当代愚公,守得沙漠变绿洲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百年回响”——讲述党史故事:当代愚公,守得沙漠变绿洲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百年回响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当代愚公 守得沙漠变绿洲-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庆祝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值建党百年之际,学院大学生媒体中心特开设“百年回响”专栏,充分发挥高校传播优势,以融媒体形式全景式宣传党的光辉里程与宝贵经验,讲好党的故事,唱响时代主旋律。并以此号召更多青年师生加入党史学习行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有一个叫八步沙的地方,有一群治沙人,他们笑得纯粹,笑得自信。40年锲而不舍,三代人接继治沙,誓将沙漠变绿洲。他们就是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是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个重点风沙口,曾经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给周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和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赴后继,甘做世代护林郎★

1981年,县里把八步沙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点,面向社会招标承包。

“现在国家是支持咱们去治沙,这可正是把这黄沙撵出村子的好时候呀。”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第一个站出来,召集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几位老汉商议。“风沙要是没人治理,咱这世世代代的庄稼全都给沙子吃,以后咱们吃啥啊喝啥啊?咱们娃们住哪儿!”

就这样,六位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红指印,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负责治理7.5万亩流沙。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12双手,六把锹,这就是六位老汉组成的八步沙治沙队。

没有房子,他们就在沙地里挖一块等身大小的地窝子,架上草木,和衣而睡;没有灶台,他们就在砖头上支口锅,馒头就着开水吃。大风一起,风沙刮到锅里碗里,吃到嘴里吱吱地响。

第一年,一万亩,沙暴来了全军覆没。

第二年,黄风刮,一半的苗子被连根拔起。

老汉们不信邪,趴在沙窝上找办法,发现草墩子跟前的树苗好着呢,沙到草墩子跟前就不走了。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树木的成活率一年比一年高。

到了第四年春天,沙窝上冒出一簇簇开花的植物,有的红,有的黄。老汉们终于成功了!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树活了,人也精神起来。乡亲们奔走相告:过去是沙子撵着人跑,现在是人把沙子赶跑啦!

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一棵树就是一个娃。

六老汉头发白了,4.2万亩荒漠绿了。

★子承父志,书写新愚公传奇★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六位老汉不约而同,把种树的任务交到儿子们手中。

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想着干一段时间就回供销社去工作。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沙暴夺去了县里20多个大人孩子的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郭万刚突然意识到:爹是对的。必须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可是,林场的效益很差,濒临破产。六老汉的几个儿子商量着,要打一口井,种庄稼把林场盘活。

1998年正月初八,马上要接近水井竣工的日子,可打井设备的两根绳子拧到了一起,水泵无法正常工作。

不到30岁的贺中强立马系好安全带,下到了井里。刚刚剪开第一根绳子,意外发生了。另一根绳子缚着的50斤铁钩像脱了缰的野马,拽着他在150米深的井里上下颠倒。铁钩在水井内壁剧烈摩擦、火花四溅,差点带着他坠到深处。

没过几天,井里的水像树上绽放的花一般,喷涌而出。贺中强看着井水笑着又哭了。他想起在井下最危险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念头:“老爹爹,我对不住您了,我连命都保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树种活了,糟心的事并没有减少。在这片广袤的林场上,“三分种,七分管”是个难题。

有个羊倌每天到林场放牧,程海老汉的儿子程生学见到了,就把他的羊往外赶。羊倌抄起手里的棒子,一棒又一棒打到程生学头上,程生学躺倒在地,忍着剧痛拖住他说:“就算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让你放牧。”直到其他人赶来,程生学都没有放手。

那之后,有人问过程生学怕不怕死。他没犹豫,挺着胸脯说:“我没怕,因为我刚进来的时候,我爹给我交代了,他说你死也死在八步沙!”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这是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拍摄的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前排为: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中)、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右)、石银山(左);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二代治沙人王志鹏、程生学、罗兴全、贺中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3月27日摄)。图源:新华社

算到今年,郭万刚已在林场干了37年,贺中强28年,石银山27年,罗兴全17年,程生学15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20年、30年,就这样与荒凉的沙与无声的树为伴?

★三代接力,荒漠变绿洲★

2003年,六老汉许诺的7.5万亩治理任务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第二代治沙人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出征,郭万刚把他的侄子郭玺带上了。穿过葱葱郁郁的八步沙,指着茂密的林海,大伯自豪地对侄子说:“你看,没想到寸草不生的沙漠,我们栽了这么多的树,还能在这个地方生活下来!”

2016年5月,郭玺正式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每天,他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开着挖掘机,在沙海中平田整地、开山修路,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如今的八步沙,已经是一片树草相间的绿洲。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勾画出一条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黄沙侵袭的脚步,环保着10万亩井水滋润的农田。

在古浪黄花滩上,一个承载6.24万人的新家园正在崛起。而在黄花滩的周边,曾经的沙漠——八步沙、黑岗沙在治沙人一代代努力下披上绿装,成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群众梦想开始的地方。

在治沙人心中,家园就是坐标,种树就是信仰。

★不忘初心,我们传承与弘扬★

【视频来源:央视网】当代愚公:6老汉3代人38年创造“人进沙退”奇迹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老汉治沙,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为榜样,把这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发扬光大,刻苦钻研,为祖国奉献我们青春的力量!

——英语1903班 莫伊阳

通过学习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让我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了三代人拼搏奉献、绿色发展的新时代愚公精神。他们这样的精神对我们青年学子有召唤力量,我们要和他们一样,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讲坚持,不放弃,把事情做到底。

——中语2005班 汤晨凯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无边的沙漠到成荫的绿洲,八步沙从此换了人间。

38年来,八步沙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从最早的6个人到现在的28个人,农民联户组建的八步沙生态公益林场已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基地。

三十八年如风过,六老汉三代人,用生命来践行承诺,用接力创造奇迹。

六老汉曾说:我就要跟这沙杠上一辈子!

如今,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后人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望还在传承。

八步沙人相信,有树的地方就有家园,有汗水洒下的地方就会萌发绿色的希望。

推荐阅读

@全体同学,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重要通知请查收!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录取进程公告】学院2021年四川省本科第二批录取工作顺利完成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百年回响”——讲述党史故事: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展现“中国奇迹”

END

来源 | 新华社 央视网 人民日报等

素材整理 |张心悦

编辑 | 季宁靖

责编 | 陈纯怡

终审 | 齐陈蕴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微高校-院校号-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百年回响”——讲述党史故事:当代愚公,守得沙漠变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