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9月
高校陆续开学
明天宁大将召开中层干部学习会
专题研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
而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在校园活力的气息和同学们青春的面庞中
正向我们走来
这是一位师者最荣耀的时刻、最欢欣的日子
于一名人民教师而言
国之大者即传道授业解惑
于一所大学而言
国之大者即立德树人
面对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
宁波大学,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一份子
既为快速成长发展而自豪
更为办学中的问题而自省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痛点、堵点、难点
还需要我们直面、反思、探讨、研究
而作为教育中的关键主体——教师
如何做好教书育人的本分?
如何在内卷的时代突出重围?
如何把握学校发展的黄金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
想以一名普通教师的名义
并以一封书信的形式
与老师们推心置腹地
聊一聊他的想法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四年前,我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职上卸任,选择回到宁波大学当一名老师。宁波是我的家乡,我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家乡,感到很欣慰。
四年来,我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支持、帮助,心存感激;同时也逐渐融入了学校,对学校的感情越来越深。人是这样的,有了感情,就有了责任。
今年是宁波大学建校35周年暨三校合并25周年,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经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去年,学校党代会及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建校35周年为新的起点,确定了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现在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健全和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校领导就学校发展多次来听取我的意见,我深为感动,也非常愿意为学校发展尽点微薄之力。
校工会邀请我为校庆书法展写几个毛笔字,我写了“凝古今文化 浩然正气,聚中外学术 不拘一格”两句话。有位书法家评论我的字:“陈院士,您写的不是书法,您写的是字。”其实我写的也不是字,是我对宁波大学的感情和期待。
书法的确不是我的长项,只是我的爱好。我的长项是在农业科学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庆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既要鼓舞士气唱赞歌,也要头脑清醒进忠言。尤其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说真话说实话的地方。所以,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把这几年思考的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和宁波大学老师们做一次交流。如果大家觉得我说话不那么中听,尽管可以像那位书法家一样对我进行评论。
我想问诸位几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能给学生什么?在大学里,学生能得到什么?不少人都会觉得诧异,这些问题还用问吗?不是早就有答案了吗?再说,想不想这些,大学都在那,还不都是教和学?但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这就让我们必须去认真打量和思考,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着大学究竟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人们去银行里存钱,是为了让资产保值增值,最终为了把它取出来用。银行不仅仅是保管客户资产,更是想方设法让钱能生钱,为客户理财。我们总说改革过程中,国有银行的步子最慢,但即便是这样,银行的客户经理对任何一位客户都是笑容可掬、服务周到的,因为客户是他们能与同行竞争、能更好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
学生就是大学的资产,而且是优质资产。银行理财是在国家大的政策和规则下为每个客户量体裁衣、随行就市,根据他有多少钱来决定如何进行最优资产配置。
大学育人,也应该向银行学习。年轻人自身的理想是什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什么,老师应该像理财经理一样,判断出这笔资产应该如何配置是最佳的。好的理财经理,不只看到客户带来的这些钱,还要了解客户家里资产的大概情况,根据他的风险抵抗能力来合理配置理财产品。这样的理财经理多了,让客户能安全地赚到钱,自然银行的信誉就会好。学生,是大学精心培养的宝贵资产,让他们毕业以后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能力和作用的工作岗位,是我们首要的任务。与此同时,学校的声誉、信誉也建立起来了。
但是,每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都会把“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难”放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这是重中之重。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909万,媒体报道时说“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国家最朝气蓬勃、蓄势待发的人才队伍,这些年轻人拿出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在学校里学习,结果毕业出来却和最弱势的农民工群体被并列放在一起,等待国家帮助安排工作。把这个国家比喻成一辆汽车,行驶中不断需要加97号汽油,结果到加油站一看,油倒是有不少,但不是需要的97号。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足够的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什么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有许多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的老师,觉得这个问题跟自己有没有关系?
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教的专业课,离实际很远,说难听点,一点用都没有,但老师也有难处:我就是按照规定按照大纲教的呀。现实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学的专业设置需要得到教育部批准,增减和调整的过程复杂而漫长,因此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时延,存在不少专业设置时热门,等到学生毕业时过时的现象,且大学的专业设置雷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就只能按照过时的、甚至明知没用了的教学计划去一成不变地教呢?连银行的理财经理都知道当外部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变化时会及时增强风控意识和防范措施,保证不赔或尽量少赔。我们的老师能不能也有这样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有待增值的资产,想方设法为他们长真本事而教学呢?
大家都觉得大学老师是个很好的职业。好在哪里?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一样,不用盯着他们学,该教的教了,主要靠学生自己学,老师责任相对轻。一年有两个假期,平时不用坐班,上完学校规定的课时,可以忙自己的事,写论文,评职称,去评奖。我们的老师是不是也这样想呢?如果从老师自己的角度考虑,的确是好的。如果从学生角度看,也许就不是了。学生的关注点是,我从老师这份“好工作”里能得到什么?
这就给大学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想一想:我教的课程与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有什么联系?老师要先思考这个问题,知道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的课程能为这些需要做什么。
我是从事植物病毒基础研究的,如果单从我的专业来说,毕业生也就是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就业。但是,如果把这个专业与乡村振兴这个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大势结合起来考虑,前景就大不相同。
我把乡村振兴看作是一个像航天探索一样的伟大工程。要实现中国农村的发展进步和共同富裕,就要把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小工程。没人点名说让谁干,谁都可以干,而且可以不拘一格地干。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参与,把全校不同门类的专业都设计进去进行整合,针对每一个乡村的实际,为他们谋划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提出大学小镇的概念,就是希望宁波大学能够多学科协同,研究乡镇的大学问,解决乡镇的大问题,为乡村振兴从综合性改革(产业再造、生活再造、生态再造、服务再造)到复合性提升(新农人、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态、新家园)提供理论、技术、产品和多元化、系统性、工程化的解决方案,为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样板。同时,也使我们的学校和专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形成鲜明的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的特色和优势,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去规划、建设、运行村庄,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每一个学院、每一个专业,跟乡村振兴都有联系。但是首要条件是,需要老师们先把乡村振兴这个宏大主题研究琢磨透,就能真正找到与自己学科间的联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乡村振兴的真问题。这样的联系如果找到了,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毕业后怎么可能在乡村振兴事业中会找不到工作,每一年许多单位真是要等着请我们的毕业生去工作,而我们的毕业生很可能还不想去,而是想自己去创新创业呢!
从短时间看,结合现实、结合需要去调整教学内容,会花费老师不少时间和精力,并且也不在教学大纲上。但是放长远看,不断发现所教专业落后于时代的地方,去弥补教科书与时代的差距,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东西,你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了社会上,被社会需要,甚至被社会渴求,几年积累下来,自身的、专业的、学校的身价和名气自然而然会提高,因为学生是最有说服力、最有效的广告。
但是,怎么能让我们的老师愿意这样做呢?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呢?为什么放着稳妥的、保险的规定动作不做,而要去做没人做过的自选动作呢?如果我是一名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不轻的中青年教师,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想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工作,那么,我听了你说的这些话,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我不会去做。老师的这种想法是没错的。所以,校领导要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营造环境、研究激励机制。
教育部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搞“双减”改革,本来到下午3点半,学生放学老师就能下班了,结果现在要管起学生来,利用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这段时间给学生辅导、搞兴趣班,有的初中晚上还要办晚自习。原有的生活、工作都被打乱了。客观地说,这是学校和老师功能的回归。但是,应不应该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又是另一回事。老师们早已习惯现状,想要打破,难。但难也要做!中小学的管理者,纷纷想办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或者与职称评定挂钩,或者与工资待遇挂钩,或者与各类奖励挂钩,给老师合理回报。
改革的难,难就难在知道目标,知道什么是对的、是好的,但是现状对自己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惯性、惰性,不愿改变。校领导是大学的舵手,就是要带着大家破浪,甚至有时要破冰前行。
大学要向企业家学习,对市场需求有着灵敏的嗅觉和迅速的反馈。我们宁波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个个能用好用,自然我们作为培养者也会成为名牌。
我们这么做,是大学的本分。如果我们做到了、做好了,学校也能得名得利。因为这不仅是为学生注入本领、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打拼。名校的“名”,不是谁给的,是老师和学生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
雁过留影,人过留名。一所高校与一个人一样,名是要有的,这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名”到底是什么?这就回到了我们宁波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就是务实、致用。
985、211、双一流,务实就是要评上这些标准,达到这些目标。有了这些,是具备了好大学的入门证,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不屑于参评,一定要力争评上。
务实之后再说致用,我们绝不满足于这些头衔。不是达到既有的标准,别人说你是名校你就是名校了。我们自己心里要有一个标准,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更硬的指标:我们的毕业生有没有用?是不是能凭着在学校里的所学,为自己找到一份有价值、有活力、对国家有益的工作?
世界上的名校不少是因为学校出了多少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盛名。宁波大学不去做这样的设想,我们掂量自己的斤两,目标就是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一流毕业生,他们的成功会让宁大熠熠生辉。我们要做务实的创新者,做于公于私、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人才培养事业。我们可以凭自己货真价实培养实用人才的能力,去赢得名校的名气和地位。
除了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的人才,作为高校,我们还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敢于提出设想,并且给出解决方案,产生科技成果。
教育部一位同志说,现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因为大学拿出来的科技成果社会不需要,是从文献中来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不是从企业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中来的。
一所大学,首先要为她所在城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引领这座城市的发展。我们大家来想一想:宁波大学能不能做一所服务于宁波的大学?宁波有舟山北仑港,有东海渔场,有高端制造业和无数家中小企业,他们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有什么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需要攻关?家门口的宁波大学能不能上门去,多问一句,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来自实际的需求自然会转化为我们的科研课题,而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拆除学院学科间的“围墙”,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海运、海洋生物、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健康营养等学科群。需求导向的研究必然是多赢。当我们把论文写在实际需求中,宁波大学就能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智库,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关键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跟北大清华比,我们的历史短、个头小。但大学的“大”,关键在于能够做大学问,解决大问题。
什么是大学问、大问题?10年前我当选院士的时候,看到一位农村留守女孩想念爸爸妈妈的眼泪,我就意识到那是她的需求,也是我们应该为他们解决的大问题。有了大问题,才有大学问。如果宁波大学能够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那就是真正的“大”学。
我们宁波大学需要大师,但是更需要大老师,这个“大”,是视野大、格局大、心胸大。不要被动地顺应,要主动地谋划。面对乡村振兴这样的大势,服务宁波、浙江、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目标,我们要主动有所作为,而且要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有大作为。大学本来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为什么要等别人的课题,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主动设立课题?我们光凭着自己的兴趣和习惯,碎片化、自由化地做科研个体户,注定是搞不出什么大名堂来的。这样做,可能眼前会有一些利益,但是,时间长了,回头看,不会有什么大的建树,自然也不会有大的名声,最后,耽误的还是自己,学校也达不到真正的一流。
坦率地讲,近几年我在工作中和诸多高校打交道时,感觉到部分高校的氛围比较静态,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缺乏生龙活虎的气息,给人感觉处在“守成”的状态。宁大也多多少少存在这些状况。的确,宁波大学起点高,这些年发展也快,在中国大学各种排名榜中位列前80名,是百强高校,也已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但是,我们满足于这些“成”吗?我们就躺在这些“成”上面吗?
当然,怎么去想,怎么去做,我们放弃熟悉的老路不走,要用新的思维去开辟一条新路,一定会不习惯,无疑也会有很多的困难。现在的宁大,处在负重爬坡的阶段,很多工作需要全校上下、校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发力,聚焦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聚焦资源,聚合人心,浩然正气,不拘一格,协同创新,并能长期坚持,去实现学校的聚变。但是怎么发力?需要增强使命意识,营造氛围。核心问题就是能否做到一个“融”字,这不仅需要学校有正确的政策导向,为老师排忧解难,把工作做在人心上,更需要我们老师观念转变,正如古人所说的: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做到尊重前辈、团结同辈、提携后辈,不分你我,大家心在一起合伙干,干大事,干成大事。
名和利,谁都喜欢,学校有名,老师也有面子。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我们把自己的追求和国家的需求紧密而巧妙地编织到一起,得到的是大名大利,国家也会因你而得名得利。如果我们这样去想,这样一起去干,还有什么事情会干不成呢?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老师们才会真正有工作的愉悦感、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我们就会有很多大老师、大师,学校也会一年有突破,三年能跨越,五年成一流。那我们宁波大学就真的牛了。
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说过一句话: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眼光。
宁波大学是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呱呱落地的。改革开放之初,包玉刚先生这些爱国企业家帮着出钱办起宁波大学,为的是在宁波本地就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帮助宁波、浙江、沿海地区、全国去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早早改变中国穷的状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宁波早已富庶起来。可是,富起来、机会多起来的宁波大学和宁波大学的老师,还有没有变的动力?有没有忘记当年办学的目标?
别忘了,宁波大学天生携带的基因,一是创新,二是报国。我们不空谈报国,培养出能学以致用、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能解决一个个社会实际需要的问题,让我们宁波大学有地位,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应有的尊重、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创新和报国。
35岁的宁波大学,正是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年纪。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最后,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在新的学期里事事如意,在35年校庆这个起点上奋力前行!
顺颂
教安!
陈剑平
2021年9月1日
往期精彩回顾
● 官方揭秘 | 这一季宁大小萌新的“热力值”榜单来啦
● 这项国标,出自宁大!
● Cell Discovery: 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引发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
● 推进学科建设 聚焦人才培养 | 宁波大学召开领导班子务虚会谋划新发展
丨编辑:胡静力
丨终审:孙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