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宁大学子
同学们:
你们好!
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又来了年轻人。有的同学是刚迈进大学校门,多数同学是升了一级,资格变老了。你们在升级、在进步,真替你们高兴。我没级好升,只有岁数可长,心里也真是羡慕你们。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曾经说过:“我做过特首,现在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但是,如果随便一名香港年轻人,不管你学习怎样,家庭怎样,我都愿意跟你换。”深有同感,我虽是院士,我也愿意与任何一位宁波大学的同学交换。年轻,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而年轻的价值,到了不再年轻时才会意识到。
人在年轻时可以做许多有用的事,但是顶重要的一件事,是读书。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读书的事。
陈剑平院士指导研究生做科研
一、为什么要读书?
祖辈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认真读书,会有体面的生活。没错,这是生而为人的物质基础,是务实的目标。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也就是说,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个人的生活具备一定基础后,还要肩负起为他人、为国家的责任。
每个人的理想和志向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就想过好小日子,这也挺好,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丰富你的人生体验,把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有的同学喜欢去探索,在人生更宽广的舞台上施展抱负;有的同学还没去想未来,或者还没想清楚未来。大学,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让大家能够在学校里通过学习,通过读书和思考,去辨别、确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其实,每一位进到宁波大学的同学,在学校这几年,所有的学习、实践、思考,都是围绕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从这个问题衍生出去,要经常问问自己“眼睛在看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如果在宁大几年学下来,这几个问题没想清楚,那你就是在混日子。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一些前辈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年轻时期的李四光
李四光,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他年轻的时候不学地质,是个革命者,是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当时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李四光感受到强烈的屈辱,国家弱,被人欺。与其革命,不如学科学,能对这个国家有用,能报国强国。于是他到日本学习造船。学成归来,才二十多岁就当了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按照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年纪轻轻,功成名就,高官厚禄。但是不久,李四光发现,中国炼不出钢,所以根本就造不出坚船利炮,他学的造船不能直接对国家产生作用。好,那就去学炼钢。官不当了,他跑到英国去学钢铁、冶金,学了一半发现,炼钢需要铁矿石,中国不会开采铁矿。他又改行学开铁矿,学着学着他发现,中国人也不懂地质,不知道哪有矿、有多少种矿。于是他在英国再一次改行,学地质。就这样,李四光从革命者,到学造船、学炼钢、学开采铁矿,到变成学地质,最后发现了大庆油田。十多年当中他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读书。他为什么而读书?因为他心里始终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国家怎么能强起来?我能尽什么力?目标极其清晰,所以读书就有强大的驱动力。李四光已经过世很多年了,但我们现在还在讲他的故事。为国家而读书的人,始终被中国人记着。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航天人。
2021年中国对外太空的探索加快了脚步,采集月壤、探索火星、建立中国空间站,这些稳扎稳打的科研成果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这是一群埋头苦学、扎实苦干的中国人“长征”了40年托举起来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要探索太空,但是条件很艰苦,有的年轻人去国外学习之后留在了当地,因为那里物质条件太吸引人了,读书这么多年,能换来国外宽大的房子、富裕的生活,满足了。也有年轻人回来了,不是房子车子票子没有吸引力,而是中国航天正在向一个辽远的目的地进发,这个目标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个人的所学能与国家航天事业所需联结在一起,一个个体可以投入到一个伟大的工程里面去,显然这比物质享受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
几十年过去,国家间整体差距正在缩小,而个体差距却在逐渐拉开。当时回来的人这些年一直在跋涉、在长征,但他们用自己的所学、用自己艰苦的付出,实现了这个国家定下的目标,赢得了同行的敬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的这种“得到”,让那些留在西方国家的老同学羡慕不已、感慨万千。一个人目标设定的远近,竟然在时代背景参照下,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人生的选择没有对错,但选择指向的是不同的轨迹和结果。这就值得年轻人深思。
外卖小哥雷海为
有为国家做大事的人,也有竭尽全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
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在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中获得冠军。虽然是一个外卖小哥,整天奔波在路上,但是他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电动车等红灯的半分钟、一分钟,他脑子也不闲着,在背诗词。书籍、诗词给了他养分,让他能在艰难沉重的生活中生根,让自己长成一株拙朴的生命之树。他的努力与坚韧,最终让他走上了舞台正中。朴素的衣着,镇定舒展的气质,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让人们由衷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高贵典雅,与职业和身份无关。
二、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先要给自己找到兴趣。
有的同学是带着兴趣到宁波大学来的,他对某一个专业感兴趣,到宁大来学习专业知识。这是最好的,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不是问题。就好比一个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反而会愈挫愈勇。
有的同学是稀里糊涂来宁大的。听别人的话报了个专业,也不知道要学些什么,更不知道以后能干些什么。反正学校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能过关就行,能毕业就行,混个文凭,对自己没太大要求。这样的同学还不少。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因为有的同学从小都是父母老师拿根小棍撵在屁股后面督着学,学习变成了“给爸妈学”,没自主性,只有顺从性、惯性。这种学习,是不过脑子的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如果大学四年仍然延续这样的学习,那“毕业即失业”就是难免的。
这些同学,需要在大学的学习里,找到自己的兴趣。
有的同学会说,我学了一学期,发现这个专业一点都没意思,我不感兴趣。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是老师要思考,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为什么学生不愿听?如何调**进?另一方面,是同学们自己要思考,你了解这个专业到了什么程度,就说你不感兴趣?
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从小学钢琴,弹了一个月,说他没兴趣。他妈妈问他,你连一个曲子都还没弹下来过,连钢琴曲的美妙都没感受过,你哪来的判断说自己没兴趣?你先别说兴趣不兴趣,先坚持弹一阵子再说。果然,几年下来,在能够弹奏不少名曲之后,钢琴变成了这个孩子的兴趣。
有历史系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没劲!我想问,你认真读了几本历史书?是不是像追剧一样认真去读的?我相信,如果你真正沉下心来,仔细研读一本历史书,一定会被里面的风云激荡、世事变迁所吸引。如果你能把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与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相比照,把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放到历史书里去参照、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怎么会找不到兴趣呢?
找不到兴趣,是因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世上的学问,各种各样,好比森林里各种树的根系在地下是彼此纠结交缠在一起的,虽然树的种类不同,但吸收营养的土壤是同样的。有些学科和专业同学们不爱学,看上去不是热门,是没人知道没人关注的冷门专业。但冷门热门,是市场下的定义,市场需要就是热门,市场不需要就是冷门。同学们能不能有本事把自己的冷门专业学成热门?如果你们能够带着头脑去学习,带着对当下的思考去学习,带着把自己所学和国家需要怎么结合起来去学习,把所谓的冷门学成热门,被市场需要,被社会需要,被国家需要,自然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
兴趣的发现和培养,需要的是责任:首先对自己负责。
兴趣不是轻易长出来的,要通过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从枯燥的基本功开始萌芽的。
读书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知识,第二层次学方法,第三层次学眼界,第四层次学境界。不管什么专业,四年系统训练下来都会教给你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不是靠积累知识得来的,而是靠主动思考得来的。一个人一辈子能看多少本书是有限的,但学习到方法以后能解决的问题是无限的。如果能在方法之上,再拥有眼界、境界,这个人就能堪以大用了。
每个同学走上社会的起点,是靠大学读书时打下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扎实不扎实,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当口不断被检验。大学期间的学习,不要总想着我爱不爱读,有没有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要多做题、多做实验,学习社会科学的同学要一遍一遍读透所学专业的名著、多写笔记、多去社会观察和调查。这些都是要下的最基本的功夫。你现在认真学了,用脑子去学了,日后一定会有用。
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人才、创新人才。创新就是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茫茫大海中,哪里有光亮?哪里是方向?重要当口的抉择往往靠直觉,而这个直觉不是靠赌靠蒙靠运气。直觉是建立在科学严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而大学训练出来的基本功,培养的是自己对学问的感觉。记性、悟性、学习效率有高低,但这都不妨碍你靠长期持续的训练,去获得这种感觉。
大学打下的基本功,是给自己的人生铸下的地基。路遥知马力,基本功越深厚越扎实,日后就越能显示出后劲。
三、读什么书?
前面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在大学里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怎样打好地基,这是狭义的读书,读专业书。除此之外,同学们在大学里,还应该广义地读书,读专业以外的书。
丘成桐是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他在钻研数学之外,喜欢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还喜欢看《史记》《汉书》《左传》,对《史记》尤其着迷。他说:“历史告诉我们在重要时刻如何作决断。做学问的道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走什么方向却影响了学者的一生。复杂而现实的历史和做学问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历史人物做的正确决断,往往能够给学者选择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南针。”
这种跨学科的读书能够帮助人多角度、更深刻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对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多读好书,就是多角度地认识世界、认识国家、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认识自己。
除了有字书,同学们还要读无字书——从跟同学、老师、社会的交往中去学习。学习怎样为人处世是好的,既坚持原则,又懂得变通;学习你喜欢的老师身上那种通透的人生观和渊博的知识;学习社会上的那些普通人在生活里挣扎,但他们从来不放弃能够过上好日子的努力,学习他们的乐观、豁达、认真、吃苦耐劳……
所以,读书是立体的。读专业书是必修课,博览群书是选修课;读有字书增长智商,读无字书增长情商。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奋斗,缺一不可,使自己有别人拿不走的实力、能力和本领,而这些,要在大学里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同学说:读这么多书多累啊!但等你们步入中年,背上了生活的重担,就会知道,年轻时在大学校园里的几年,是人生再也不会有的最好的读书时光。所以,抓紧一切时间,让自己充分利用、享用这转瞬即逝的几年大学时光,多读书。
四、读书以后能做什么?
读书以后能做什么?很多同学都会说,读书以后找工作呀。找什么工作呢?你找的工作能用上你学的东西吗?如果用不上,你会怎么办呢?所以要提早谋划,甚至从一进学校就开始谋划:我大学四年以后毕业,能干什么?要去哪?
大学的学习,切忌坐井观天。本科的四年是起承转合的开始。在学习上,要培养自己纵横捭阖的能力。
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研究院”成立
我是研究植物病毒的,在宁波大学支持下,除了新建了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和我原来的工作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和刘艳研究员一起创建了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因为我们国家未来几十年,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想在国家发展战略之下,结合实践去探索乡村怎样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之所以放在宁波大学开展这项工作,是想把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组合、整合、融合起来,作为一个“集团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一点实质性的、综合性的作用。这个想法,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仅仅靠宁大领导支持和老师们参与,这样做不起来,也不叫实践,只有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叫实践。比如,我们组织了乡村现状调查,调查员由全校同学报名担当,利用假期,到自己的家乡进行深入而广泛地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你可以是物理专业的,可以是海洋专业的,也可以是法律专业的,貌似与乡村振兴不搭界,但是在调研之后,同学们就会渐渐明白,我能用我的所学,为我的家乡、我的国家、更广泛的乡村,做些什么。这时候,你们就像当年的李四光!
同学们要利用这四年时间,充分思考自己所学跟社会所需之间的联系。连网络带货主播,都知道把自己卖的货品跟国家政策搭上关系,言必称“乡村振兴推荐商品”,我们大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有这个“搭车”的意识呢?但是,我们的搭车,不是蹭车,我们是要赶上国家发展这趟高速行进的列车,要成为能为它保持速度、甚至加速的能量,只有上了这趟车,才有未来。
以前说报国,总觉得是要牺牲个人利益,是零和关系,为了国家,就为不了自己。几十年前“两弹一星”的元勋,不少是舍弃国外舒适的物质生活和完备的实验室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建设。但随着国家的发展,现在所说的报国,一定是双赢的。当我们搭上国家发展的列车,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功利”点说,自己一定是得到回报的。这样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这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提前谋划。站在国家的角度,更需要你们有目标、有路径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前不久,西方七国集团领导人在英格兰西南部的一个沙滩别墅里讨论怎么对抗中国。中国的发展在打破世界原有的格局,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让那些既得利益国家感到不安,他们对现在中国的发展防着、踩着、打压着,从过去两年华为、中兴的遭遇就能够管窥。现在这个阶段是我们的国家从大成长到强的关键阶段,也是发展瓶颈期,一定是艰难的,国家需要有足够多的有世界眼光、有家国情怀、有专业水准、能埋头苦干的各方面人才,能够跟得上、撑得起这种发展。
做学问这个东西,就像种庄稼,急没有用。它只遵从一个铁律: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汗水、足够的耐心,还要经受住大自然恶劣天气的考验。人才培养有周期,越是提前自我规划,未来越是有可能发挥大用。中国需要各方面的过硬人才,大学生必须要把自己当成人才去培养。说句刺耳的话,毕业即失业,是因为你在学校的四年荒废了自己,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没有把自己当回事。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人才去培养,珍惜大学里的每一天,认真读书,用脑子读书,纵横捭阖地读书,你一定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这是对自己的青春负责,也是为这个国家负责。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是肩负着使命的,中国从大到强,靠的是你们!
有的同学从来没想过自己和国家有什么关系,觉得太远,其实不然。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自己受益,国家得益。
陈剑平院士读本科
陈剑平院士在英国读博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想给同学们讲讲我自己的求学经历。
我跟你们这般年纪的时候,也是懵懂地报了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上大学的时候有相当长时间在迷茫,就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实习接触到农业生产,我感觉植物保护有很多学问,还是个关乎生产实际的问题,其实是蛮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平均产量的15%因为遭受病虫害而损失,把它们管控好就可以增产15%,这是多大的增收啊。尤其小时候吃不饱饭,更觉得这个专业非常重要,所以我就认真去学了。认真学,就学出了兴趣。大学毕业后我到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又到了英国洛桑试验站去进修、合作,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研究,本来需要一年,我只用三个月就把它做完了,剩下的九个月我就挑战一个世界难题,一个国际上30年没有解决的植物病理学重大科学问题——禾谷多黏菌和植物病毒的关系。仅仅一年时间,我就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它做成了,世界有很多实验室向我发出邀请,后来我转到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去读博士。
博士毕业后,我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选择:留下?还是回国?如果留下来,科研手段先进,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收入比国内高几十倍。但是我回来了,我觉得我学的东西我的国家更用得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与整个国家的人们一起奋斗、建设和创造,也一起成长、进步和完善,我现在的科研条件、工作环境甚至已经超过国外的同行,生活条件也非常好,而且安全、稳定和便利,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的事业充满信心。我带领着团队承担大项目,研究大学问,解决大问题,培养许多优秀人才,事业上有成就感,还得到社会尊重。不管物质还是精神上,国外同行反过来羡慕我。
我当年考大学,考分不如你们高。而且我考上的是农业大学,从世俗的眼光看,可能不如今天你们考上的宁波大学好。我当年也不喜欢要学的专业,但是我认真学了,并且一直在努力,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19号考察清华大学的时候,对大学生、对青年人提出“四大”——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就是让大学生能成为“大”学生,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在9月10日举行的宁波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朱达书记给同学们的一句寄语情真意切:希望你们能在宁波大学以奋斗致青春,为扛起时代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你们身处这样一个需要全力奔跑才能超越的赛道上,恰逢这样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肩负着去强盛自己国家的使命。你们是这个国家最能倚靠的力量!
新的学年刚刚开始,望同学们百舸争流,时不我待,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争相驶向大海的深处。
顺祝
安好!
陈剑平
写于2021年9月10日,第37个教师节
往期精彩回顾
● 强化医教协同,构筑“医学高峰” | 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一行来校调研
● 省委第九巡视组巡视宁波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议召开
● 宁大人看过来 | 这份防诈宝典,不只送给上架小萌新~
● Ⅰ 级响应!宁大师生注意防御超强台风“灿都”
丨编辑:胡静力
丨终审:孙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