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研讨会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协办。来自包括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26家单位,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59名学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此次学术研讨会,人民网对此次活动进行直播。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线下专家学者开幕合影
此次研讨会是“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延伸,特展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一贯注重从学术高度重新审视传统,与上海博物馆有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此次学术研讨会亦是这份深厚学术友谊的硕果之一。今后,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强强联手,各施所长,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中国艺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此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研讨会分为上、下半场,此次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为上半场,下半场将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另行择时举办)。期间,上海书画史、中国文人画史、海上画派、董其昌、江南文人、“何以海派”等等将成为大会“热词”。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致辞(讲话全文附后)
刘正表示,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市,上海历久弥新,因为其蓬勃的活力背后有着悠久的文脉滋养。“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沿着历史的脉络,诠释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背后的人文精神,不仅纵向体现了千年文脉,同时又横向展示了上海地区不同时期所具有的艺术成就。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致辞
杨志刚表示,“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是近几年来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本次学术研讨会与展览相配合,是一次上海书画学术研究的盛会。杨志刚表示,学术研究对博物馆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博物馆重要业务工作,也是其他业务工作的基石。只有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加强对藏品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挖掘阐发,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强国、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才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分为五个主题。
主题一 成就特色
这一主题试图从宏观角度梳理上海地区从古代至近现代书法、绘画艺术的流变、成就与特色。上午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凌利中《海上千年书画与文人画史的关系初探》、李兰《多元化的演进——上海近代美术史钩沉》、单国霖《上海千年书法史综述》、王琪森《“海派书画”论》、付阳华《家族联动、文化倡导与地域竞争——松江画派崛起的背景》、邵琦《“海上画派”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潘耀昌《聊聊近现代海派(绘画)文化特色》、何碧琪《近悦远来:清末民初上海文艺盛世与广东文化精英》、李凯《晚清上海画坛山水画之变化》。本场由薛永年主持并评议。
其中,凌利中进行上海书画溯源,围绕“何以海派”描述古代水系变迁对上海地区文人书画活动的动态影响,探求上海千年书画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关系。李兰考察近代上海美术的多元化格局,指出其作为海上画派发源地、洋画运动中心、新式美术教育基地等,成为中国古典美术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环节。单国霖对上海古代书法史作出全面整理,密切结合作品梳理其发展脉络。王琪森辨析“海派书画”与“海上书画”的概念、群体、结构,指出前者的近代型、移民型、开放型、市场型特点。付阳华考察晚明松江府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竞争,讨论松江画派在晚明的崛起。邵琦探讨造就“海上画派”多元特性的经济市场、历史地缘因素。潘耀昌讨论海派绘画,指出中国画学研究会、上海美专、美校、出版社等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作用。何碧琪由具体作品展开,考察清末民初广东商人甘作蕃于上海主持的书画、艺文活动及其交游圈;广东文人潘飞声与上海关联的书画活动,揭出由新兴文人和商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如何汇入上海的艺文盛况。李凯结合具体作品指出嘉道咸前后山水画风的嬗变,其与花鸟画、人物画的变化趋向一致,受市场风尚的影响。
元 李升 淀湖送别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下午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傅军《主流与暗流——试论1949-1979年上海油画 发展的两条路径》、郭亮《中外交流下的海上图像集叙》、田艺珉《嘉兴书画船——从吴门到松江:以明代文氏、嘉兴项氏为中心析董其昌的艺术史》。本场由陈振濂主持并评议。
傅军通过对上海油画在 1949-1979 年三十年间发展轨迹的系统梳理,探索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创作趋向之间多重、复杂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反思油画在中国本土画进程中的历史命运,以及艺术与政治、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之间的紧密关系。郭亮以晚清以来清人及西方制图者绘制的上海城图展开,考察特定历史时期来自域外对本土文化、习俗和精神的改变和碰撞,深入挖掘其中艺术、社会学、人文地理和中西交流相关的内涵。田艺珉以明代文氏、嘉兴项氏为中心,析论董其昌于明末将画坛中心由吴门转移至松江的情形。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主题二 个案研究
这一主题聚焦于对上海地区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及影响的具体考察。前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吴敢《“明初拓松江本〈急就篇〉”旧说考异》、朱惠良《由题古泉谱到真镜庵募缘疏——试探杨维祯的书法情性》、陈根民《“上博”暨故宫藏陆居仁书法三种汇考——兼及杨维祯等人的诗文书法》、段莹《陆居仁〈草书赠景周文残卷〉研究》。本场由任道斌主持并评议。
吴敢围绕“元白本为明初拓松江本《急就章》”旧说,通过与松江原碑刻石的细致比对,作出元白本并非松江原拓善本,而是后来翻刻本的判断。朱惠良由杨维桢其人、其事与情性说切入,考证《题古泉谱册》、《真镜庵募缘疏》之书写时间、书风变化及对后世的影响。陈根民从文献学角度对三种陆居仁书迹进行全面完整的稽考,考证了释文、书写时间与赠书对象,纠正了长期存在于《列朝诗集》中的讹误,并首次披露真正属于杨维桢所作的《题〈并笛图〉》诗并跋。段莹就陆居仁《草书赠景周文残卷》展开,探讨此卷的内容、著录流传及杨维桢合卷的相关问题。
三国 皇象 章草急就章上海图书馆藏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上海博物馆藏
后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杨丹霞《两幅董其昌肖像画之稽考》、王中旭《仿古如参禅:禅对董其昌绘画之影响》、周蓉《晚明画家宋旭研究》、吕晓《笔花韶秀同娙娥——松江画家叶欣研究》、张震《试析清代宫廷画家冯宁的绘画风格与籍贯》、陈冠男《中大文物馆藏〈凤阿山房图〉册及相关问题》、王亦旻《乾隆眼中的张照及其书法艺术》。本场由尹吉男主持并评议。
杨丹霞以故宫藏两件绘有董其昌形象的“高会图”与其他同名或同内容传本为研究对象,考述董其昌之交游与心态处境,及其对唐、宋著名文会图经典范式和高士先贤的追慕。也传递出明末以来董其昌书画理论的巨大影响,和清代文会活动形式上的某些特色。王中旭认为禅不仅是董其昌论画的途径,也是在思维方式和内在理趣上的融合,对董其昌绘画创作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对禅的思维方式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董其昌仿古绘画的内涵及演变脉络。周蓉以宋旭的作品为研究主体,又以其生平、交游为主线串联起嘉兴、松江乃至湖州地区文人往来的情形。吕晓归纳了松江画家叶欣山水画的特征,及其与金陵八家绘画风格的内在关联与区别。张震全面收集清代松江画家冯宁的山水画作品,分析绘画风格特点及其与籍贯的原因。陈冠男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吴历绘《凤阿山房图》册,并探讨相关问题。王亦旻结合相关诗文、书画作品,揭示乾隆对词臣书家张照及其书法艺术的态度与评价。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主题三 人文互动
这一主题关注历史中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海外有关书画创作、鉴赏、收藏的交流与互动。前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安明远(Stephen Allee)《墨梅三友:〈春消息〉与邹复雷、杨瑀和杨维祯》、刘晞仪(Shiyee Liu)《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中的吴湖帆:题跋印记和〈昙花图〉》、李超《客海上——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国家记忆”》、蒋方亭《元末明初吴淞及其周边地区诗书画合璧式居所图初探》。本场由潘耀昌主持并评议。
安明远考证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春消息图》卷的流传经过,探析邹复雷、杨瑀、杨维桢之间的关联。刘晞仪介绍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十二件有吴湖帆题跋印记的书画,又就吴湖帆绘《昙花图》展开探讨,认为此幅绘于 1940 年春上海的画作反映出特殊的时代意义。李超旨在将“上海的客厅”聚集相关都市文脉中的经典资源,进行艺术资产与艺术资本的转化,以此促进上海全球核心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蒋方亭试图透过对元末明初吴淞及其周边地区诗书画合璧式居所图的细致辨析,考察这些画作及相关人物在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邹复雷 《春消息图》卷(局部)美国佛利尔博物馆藏
后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赵琰哲《创作·游历·评价——明清擅绘女性与上海》、杜娟《莫是龙与王世贞的书画交游》、吴孟晋《仰慕吴昌硕的京都文人:以长尾雨山、山本竟山、园田湖城为例》。本场由吴敢主持并评议。
赵琰哲以明清上海籍的擅绘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女画家的书画实践、交游,及对松江画派的临摹之风,并指出当时文人对擅绘女性的评价以及画坛代笔现象。杜娟通过考述莫是龙、王世贞这两位明代中后期上海地区与苏州地区诗文书画界代表人物的书画交游情境,呈现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绘画思想活跃而复杂的特质。吴孟晋以日本汉学家长尾雨山的资料为主,通过介绍几位京都文人的典藏与交往情况,反映近现代中日美术交流的盛况。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主题四 书画鉴藏
这一主题从鉴藏史的角度研究上海的鉴藏家、鉴藏活动与鉴藏环境。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林如《吴门、松江、海上——从“文人书画”到“金石书画”的转变》、唐永余《海上顾从义家族收藏概述》、劳悟达《鲜活的遗产:明杜琼〈南邨别墅十景〉册》、郭丹《王修对新中国东北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贡献——以辽宁省博物馆藏上海古代书画为例》。本场由单国霖、孔令伟主持并评议。
林如指出从吴门、松江到海上,书画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从“文人书画”到“金石书画”的转变,并认为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模式的发展变化对书画市场乃至对文人书画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带来的决定性影响。唐永余梳理自三国至明代中晚期海上顾氏家族的世系,详细考述此家族的鉴赏与收藏,及其对上海收藏文化圈的影响。劳悟达详细考证了明代杜琼《南邨别墅十景册》的流传经过。郭丹以辽宁省博物馆藏上海古代书画为例,叙述王修对新中国东北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贡献。
明 杜琼 南村别墅上海博物馆藏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主题五 相关研究
这一主题具体考察与上海或上海博物馆馆藏相关的作品及其风格、类型、内涵、背景等问题。前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衣若芬《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的文图学意涵》、宫崎法子《上海博物馆藏〈西湖图〉和故宫博物院藏〈西湖草堂图〉》、孔令伟《古贤图像与中国早期山水画》、黄小峰《宋代水世界:图像、媒介与身份的竞争》、卢慧纹《怀素〈藏真律公帖〉考》。本场由李凯主持并评议。
衣若芬研读苏轼等六人所绘《六君子图》书画题跋及文献史料,在艺术史的基础上佐以文图学的视角,发掘此卷更多的意涵。宫崎法子围绕上海博物馆藏《西湖图》、故宫博物馆藏《西湖草堂图》,讨论在文人山水画兴盛之前,江南文人请职业画家创作山水画以供观赏的现象。孔令伟由卫贤《高士图》等作展开,指出古圣先贤进入山水是早期山水画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考察后世山水画图式的重要起点。黄小峰通过对宋代水图像的梳理,思考这些图像产生的语境,跨媒介的传播与复制等相关问题。卢慧纹针对怀素《藏真律公帖》的内容、书风、藏传、题跋、历代著录及游师雄将之上石的背景作深入考察,扩充对怀素草书面貌的理解,增进对北宋时期法书鉴藏文化的认识。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现场
后半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任道斌《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董其昌与点景人 物》、朱万章《晚明画坛的赏石与画石之风——以孙克弘〈云林石谱图〉为例》、汪亓《故宫博物院藏改琦肖像画述略》、王静灵《笔墨风华:柏林藏上海历代书画作品选介》、毛建波《王一亭〈虚斋抱兔图〉研究》、张长虹《老来情性惯寻痴 ——〈秋林人醉图〉与石涛的晚年思想》、陈野《自然心性:江南文人共同体的本源与特质——以上海博物馆藏〈西溪别业图〉为例的分析》,本场由杨振宇主持并评议。
任道斌从存世董其昌画作中寻得二十余件带点景人物的山水展开探究,得出董其昌能作点景人物的结论,又推测其少画、不画点景人物是受到元代倪瓒“古淡天然”画风的影响。朱万章以孙克弘《云林石谱图》为例,探讨晚明时期画石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与文人生活。汪亓探讨了清代改琦所绘四幅肖像画的流传、递藏及艺术风格,并从画后题跋探查改琦与时人的交往情况,为研究其生平增添了资料。王静灵就柏林亚洲艺术馆所藏上海历代书画作品及收藏脉络进行了介绍。毛建波由《虚斋抱兔图》及王震、吴昌硕题跋展开,考察虚斋小像的绘制方式及画面中兔的深层寓意,由此发掘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人情。张长虹讨论石涛由“痴绝”发展而来的“三绝”思想,引发对于石涛晚年心境和画学思想的新思考。陈野以上海博物馆藏《西溪别业图》为例,探讨自然心性之所谓、江南文人的自然心性修养与代际传承、江南文人共同体的自然心性属性及自然心性之于江南画史的意义。
宋 李嵩 西湖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 孙位 高逸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唐 怀素 苦笋帖上海博物馆藏
(备注:以上内容基于上海博物馆“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研讨提要,由杨可涵依据实际报告顺序整理而成。)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闭幕合影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致辞
刘 正
尊敬的各位来宾,专家、学者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研讨会。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对“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最近疫情仍然猖獗,但研讨会克服种种困难,如期举行,感谢大家为会议顺利举行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中国美术学院,尤其是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和上海博物馆有着长期愉快的合作与交流,有着深厚的学术友谊。今天的研讨会,正是这个学术友谊的硕果之一。
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市,上海历久弥新,其蓬勃的活力背后,有着悠久的文脉滋养。这一次“万年长春——海上千年国际书画学术研讨会”,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沿着历史的脉络,诠释出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传统与精神,不仅纵向体现了千年文脉,同时又横向展示了上海地区不同时期所具有的艺术成就。
从元末成为文人画的创作中心,到晚明松江派的崛起,及至近代海上画派辐射全国,上海的艺术成就硕果累累。谈到文人画的传承,晚明的松江派尤为关键,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家遥接宋元传统,下启四王吴恽,实为文人画史的枢纽所在。晚清民国,时局变化,上海地处东南,控江连海,交通便利使上海成为会通中西的商业巨镇。海上画派因势而起,推陈出新,大师辈出,可以说异彩纷呈,成就了文人画史的又一高峰。回看历史,无论是集古之大成的董其昌,还是博采众长的吴昌硕,他们的南宗论和画气说,强调的都是笔墨及其背后作者自身人格的修炼。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来说,中国艺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返本出新,越是对于本源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则越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精神通过大师的提炼,代代传承,深深影响着后来者。
在本次展览中,有两件中国美术学院前任校长林风眠与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他们二人的艺术经历亦与上海有着重要的渊源,潘天寿先生早年负笈沪上,也曾师从吴昌硕门下,曾求学于上海,为整理中国艺术并推陈出新。林风眠先生早年曾求学于上海,1952年又定居在上海,时常与刘海粟、吴大羽等好友切磋往来。林风眠先生寓中国文化于西洋画法中,是调和中西艺术的代表。两位先生,通过毕生孜孜不断,其艺术创作海纳百川,格古出新,创造出了富于时代气息的艺术面貌,激励着一代代的国美学子,同时也折射出上海的城市文化与精神。
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艺术文化研究还有着广阔的天地。我衷心希望在各位学者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相关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诠释上海城市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祝愿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博物馆的学术友谊“万年长春”。
谢谢大家!
来 源|艺术人文学院
编 辑|方 舟姚雨辰 赵雨岑
审 核|徐 元杨振宇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