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由我校刘学应团队主持申报的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名列其中,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据悉,这是自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来,刘学应教授领衔成功申报的又两项古代水利工程。其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刘学应教授团队的江苏、西藏两处水利工程的申遗之路,还要从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申遗工作说起。经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一战,刘学应团队的专业、敬业与热情在业界不胫而走,不少地方政府慕名而来。
团队合影
2020年6月,刘学应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原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正在推进一个援藏项目,他们希望有一支在灌溉工程申遗、地方需求对接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的科研团队来帮助项目落地。刘学应团队接受委托。
“说实话,刚接到西藏申遗的这个任务时,第一反应是大海捞针,”朱海东说,“但我们只能与时间赛跑,援藏项目事关国家扶贫事业成败,必须竭尽全力尽快落实。”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5-6℃。严重的高原反应、语言交流存在障碍、基础条件相对落后,这些都给申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申遗路上的“拦路虎”,刘学应团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主动排查申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西藏萨迦是否有古代灌溉工程?其准确定位在哪儿?如何从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大西藏找寻史料?如何破解高原反应和语言障碍?
为了确认西藏萨迦是否有古代灌溉工程,团队成员王义加、朱海东、姚剑锋克服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调研勘察和浩瀚史料的反复比对当中。经查证,这套萨迦古代蓄水灌溉工程大概位置处于西藏日喀则市、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但桑海桑田世事变迁,其准确定位在哪儿却不得而知。
刘学应在西藏萨迦寺接受新华社采访
为了证实该工程遗址,团队多方布线,很快与当地一些知情人取得联系,最终大家克服高原反应,七进西藏,深入藏民间,开展实地调研,全面证实了宋末元初时期,萨迦蓄水灌溉的技术主要覆盖了以萨迦寺为中心的萨迦县、白朗县、定结县、岗巴县、拉孜县、定日县、谢通门县等区域。
团队成员与新华社记者及地方政府领导在工程现场
“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成的这个蓄水灌溉系统,写下了水利工程史上的精彩一笔,印证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足迹。”刘学应说,“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如今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
为全面深入挖掘西藏萨迦古代灌溉工程的历史、科学、文化、生态等价值,该团队成员围绕申遗要求,与时间竞赛,夙兴夜寐,前后反复30多易稿,最终编制了申报材料,助力该工程在评审会上亮相出彩。
好事成双,刘学应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作战精神,引来了又一申遗项目。面对江苏省的盛情邀请,自去年10月以来,刘学应团队一直辗转在江苏、西藏之间,这为本就时间不足的申遗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把脉问诊后,面对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原始资料不足、按常规套路申报较难的现状,刘学应毅然决定改变申报策略,采用从顶层设计着手,深入解读古人治水智慧,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现代工程技术进行提炼,将深藏于浩瀚古籍中的珍贵史料焕然一新。
与时间作战,这是刘学应最直观的感受。面对当前新冠疫情,刘学应团队自己出资,往返于江苏与杭州之间,共计带领师生300人次,自驾江苏高邮30余次,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教书育人工作,而且以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投入江苏、西藏两地申遗工作。
“初次到西藏有点两眼发黑,但后面我们与藏民成为了战友。中国古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院老师助力地方做这件事,是义不容辞的。希望祖国有更多的工程能被发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刘学应团队如是说。
了解刘学应教授团队更多,请点击链接~
图 片 |团队提供
文 字 |陈静
编 辑 | 施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