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中国美术学院冬季教学检查在良渚校区创新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教学展中拉开帷幕。本次教学检查旨在坚持冬季教学检查的基本定位,全面聚焦教学质量,展示各学科专业常态化教学业绩,着重查找、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教学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权,深化中国美院学院“冬查夏展,春研秋赛”特色质量文化内涵建设。
*滑动查看课程展览现场图*
创新设计学院主动应对“艺科融合”发展趋势,确立“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打造创新社区,重建设计人文”的建设目标,以真实社会为参照,以未来拓展为方向,以项目教学为手段,积极探索“士”字结构的“博”“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纵深型”的创新人才。在教研模式上,开创性地实行“院所制”教研模式,开展学分制、课修制与项目制教学,以研究院所来串接“学-研-产”,打通学科壁垒与专业分界。在成果培育上,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学校艺术资源和产业技术资源,建立一系列新型研究所和艺科实验室群,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创新设计学院“士”字型人才培养目标蕴含于“院所制”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之中,研究院所是创新设计学院发展驱动的核心部分。学院以“政府智库、行业标准、研究基地、学术高地”为宗旨,设立“社会与策略” “媒介与交互” “产业与图景” “技术与造物”“智能与系统”五个教研一体化的研究院所。研究院所首先是灵动的基层教学组织,本科教学分别由两年专业域内知识学习和两年研究院所内学习组成,实行新两段教学与自主选课式教学;研究院所同时是矩阵式的科研创作实体,着力研究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促进制造业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跨界交融与协同发展,打造国际现代设计和创新智造的高端人才库、思想库和发动机。
专业基础课程群
创新设计学院专业基础系列课程是两段式教学基础阶段必修的启蒙阶段,课程群以对象论进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强调知识点的串联与主题路径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平行课并轨研究,以线上线下混动模式展开教学,从多维的角度学习“设计人文、造型基础、数字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感知教学、创造教学、沉思教学三个方面着手,体现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渐进层次,对当今与未来社会不同维度的问题埋设与平行研究。
《造型基础》
课程团队
俞佳迪、林村、王昶、顾文佳、蔡逸鸣
王咪、陈进群、杨可、陈问村、冯宇纯、徐利、邴寅
外聘:王惠、金泠泠、郑名宏、陈炜博、潘子申、郦君、刘黄舒晨、谭文玮、王慧玮、关亦飞、曹天戈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择物”为开端,每位学生以一“物”贯穿“格物”“形式”“语境”“运动”四门子课程的选题。 “物”作为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创作对象,是物理客观与心智主观的连接点。以“物”的分析入手,其本意为:要求学生分析“物”的各个物理参数与人文因素,体验“世界上没有一件‘孤绝之物’”的语言含义。感知“物”与世界的链接形式。课程从观法入手,从结构、质料、色彩、参数等因素出发,结合空间、时间、光影、声音等多元素依次混合,对“物”进行再现式艺术创作,从而有效培养混合学情中的审美判断能力和社会感知能力。
作者:王翊如、马璐瑶、张思冰、董镇、任希雯
作者:王岚、俞析言、俞静、孙乐怡
作者:李锐冲、聂一萌、施男、严正皓、周芊宇、姚顺依
唐含之、陈艺杉、罗珏、黄芊芊、李子园、卢奕、梁骏鹏
方蕾、康凯辰
《人文基础》
课程团队
韩绪、吴小华、姜珺、顾文佳
谭彬、王昶、林村、张斌斌、蔡逸鸣、项建恒、王咪
郑超、毛雪、邢志强、舒怀、张婷、范佳敏、杨可
陈进群、徐利
外聘:倪菊华、金泠泠、王志磊、阳芷倩、郑名宏、关亦飞
课程简介
本课程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结合各专业的自身方向,制定与田野场域密切相关的课题,并以之为导向,通过实地考察和一手资料收集等方法,了解与该场域的群体行为、社区组织、空间特征等特定社会现象,以多学科的视角加以分析,形成针对课题目标的核心观点和分析模型,最终通过综合多元的叙事策略将之应用于设计实践。
作者:史天宇 孙晨栋 麻淞滔 金路亮 董益清 祝亦霏
作者:金炜珠 赵艺芃 李可心 金珂瑶 白依鑫 孟嘉麒
作者:李雯倩 吴昊然 雷振杰
作者:欧阳屹杰 张丹柳 石诗云 姚顺依
《数字基础》
课程团队
于朕、王志鹏、满锦帆、邴寅、邬春妮
外聘:郭磊、倪菊华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作工具包,学生通过学习软件编程不仅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意和想法,更是可以培养其理性与编程思维,学会用计算机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世界,并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支持,为进一步学习科艺结合的设计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数字二维基础/数字三维基础
作者:常敏萱、平王昱、庄欣楠、宋蒙萌、洪韵、范力丹
袁许愿、谢嘉懿、郭恬怡、胡昕迪、汪玄、丁熙、梁雨桐
林君艳、安骊冰、庄欣楠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ety & Strategy
重建设计人文、整合跨界教学,
以人文知识“背负青天”,以社会策略“锥指大地”。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以重建设计人文与整合跨界教学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谱系与先进视觉,致力架构跨学科场域、搭建基于开源数据网络的知识谱系,化“设计”为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知行”;混合现实与多元叙事,整合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话语和活泼叙事,涵盖“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的多向度、跨媒介的“超文本”实践;文创策略与城乡网络,基于宏观把控、结合环境变量,面向内容生态架构、行为事件策划、场域策略规划与文创机构运营的“总体设计”。
2022冬季教学检查展览
历年课程专辑出版总汇
202109 — 202112·项目制课程案例
上海大世界
——
社会叙事工作室
指导老师:谭彬、张琛
创作成员:陈嘉梓、林煜肯、胡许恒、叶国鑫、王嘉平、周逸涵
“大世界”是上海百年娱乐离不开的三个字,也是上海百年兴衰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如今的大世界早已失去了当初的繁华,其历史记忆也在慢慢褪去光泽。该创作项目试图将上海大世界的百年兴衰之历史事件碎片化,于纵向的时空之中坍缩至一点,以时空折叠的方式创造一个混杂事实与虚构的历史叙述,百年的兴衰史被异构于同一时间节点,以此构建一个全新的大世界。《大世界》的叙事扒梳异构了历史事件,将线性的历史碎片化,将时间进行折叠,构建了一种历史阅读的新的可能性,试图营造出一种沉浸在历史废墟中的状态,在历史矛盾中体验历史经验。“大世界”就是一个共在的世界,从每一个个体经验都可以抵达的世界。
流浪椅子新生计划
——
城乡策略工作室
指导老师:姜珺、王志磊、李诗琪
创作成员:贾晓旭、李晓泷、刘亦池、石羽晨、诸葛瑞静
“流浪椅子新生”有关生态和社区的再生,是一个持续回收、召集、设计、展出和再用椅子的计划,已在杭州城市阳台、黄龙万科中心、南宋书房小广场、美院良渚校区展出。在“永不落幕”的滚动展出定义物质与观念的“可持续”,直面现代产品在消费社会中短周期化、始乱终弃的常态。以“一物多用”重新理解物我关系, 以“物尽其用”延长其生命周期,以“小材大用”向自发设计学习,以“私器公用”将其重新用于社区并重塑公私界别,以“知以日用”重新定义日用并重新发明日常。
未来之光·平方剧场
——
内容谱系工作室
指导老师:刘益红、张斌斌、武子杨、亓梦婕
创作成员:姜怀黎莺、黄筱柔、林雨彤、陈诗莹、朱乐妍、应玥琦、蒙政良、楼慕良、张申洁、韦雯雯
此项目为万科“未来之光”单身公寓“平方剧场”策展项目,楼盘开放11个待售的单身LOFT公寓作为展览空间。借由乔治·佩雷克《Species of Space》的语境尺度作为策展的游戏与练习、限制规则与生成结构,在普通、次普通的日常“单元”世界里游荡、观察、发现、记录、收藏、整理、分类、重组、虚构,乌力波( Oulipo)式的去发明和实验种种关于重新占有“城市”的日常生活的体验。
踮着脚穿过维的十一页
Merry Crisis , Happy New Fear!
祝贺危机到来,向新的恐惧问好!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以东方设计学为中心,重新定义社会服务,
在艺科融合的语境下研究算法驱动的体验创新设计。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定位于艺术与科技专业的社会新型需求,构建社会媒介与交互美学的体验策略、以算法驱动的体验创新设计为目标、以非物质设计为对象,用设计重新定义社会服务。
研究所建构纵向打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设计与研究型的课程体系,并整合横向合作机构、院所群落和企业,整体营造出多元化、知识丰富的学社,建构起一个地方、一个社区和一种心态。
培养四种能力
计算设计×协同设计×技术批判×超越科技
三个工作室研究方向:
第一工作室:数字理政与社会创新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未来媒介与拓展现实工作室
第三工作室: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工作室
数字理政与社会创新工作室
Digital Governance
&Social Innovation Studio
研究方向:数字智治与社会创新
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生产×社会活动
致力于将物联网、智能可穿戴、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转化为对社会、产业有美学和创新价值的产品,能为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议题与行业挑战提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面对新技术,探索新的使用场景与新的表达形式,确保新的想法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学生需要能够在跨学科团队、实验室、公司和用户中进行研究学习,成为创新型的设计师,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示教者
——
数字理政与社会创新工作室
指导教师:王志鹏
创作成员:马一鸣、徐姝皓
"互定义权——让机器学习人类语言
人与机器交互的方式往往是固定的,即在产品设计之初就由设计师定义的交互形式。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让机器学习人类的语言与动作,从而使用户拥有对产品交互形式的二次设计权,即自定义的方式?当机器可以学习理解我们时,我们就可以用自然语言教机器执行特定的任务。当人做一种特定行为时,伴随着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声音与动作。以这两个变量为基础,可以在物理空间中直接运用人类自然语言动作进行“机器训练”,即让交互对象、人和动作成为程序的一部分。
未来媒介与拓展现实工作室
Future Media
&Extended Reality Studio
研究方向:未来媒介与拓展现实
未来媒介×社会场景×未来样本×沉浸式体验
未来媒介与拓展现实工作室应对未来人机共生的科技情境,以重塑设计人文的思想,构建混合未来的社会场景。探索和研究在未来社会场景中的数字化生活,运用数字媒介来拓展和重构现实与虚拟的场域边界,在设计领域中构建新话语,学生将成为科技与艺术融合、独立与跨界思维并存、本土和全球化视野结合的新人类。
言++
——
未来媒介与拓展现实工作室
指导教师:张琛、俞同舟、程斌
创作成员:何诚昊、麻淞滔、詹硕宇、叶冠云
"言++以环境叙事的方法将AI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具象化为一场游戏探索之旅。
现代互联网语境下语言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语言及语言背后的语义急剧弱化甚至与其原本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严重不匹配,在此情况下大量高强度的“新语言”增生。正如今天“哈哈”两字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早已徒留敷衍的内涵,想要让对方信服我们是真的高兴至少要七个哈起步。言++ 以环境叙事的方法将AI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具象化为一场探索之旅。懵懂的AI男孩将深入人类的语言世界,以孩童般的视角体味语言通货膨胀的发展,玩家将深入这场交互旅行感受不断弱化的语义和极端的语言如何一步步哺育AI男孩并最终将他塑造为一个“完整的人类”。
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工作室
Future Media
&Extended Reality Studio
研究方向:数字娱乐和衍生应用
文化产业× 数字人类 × 虚实游戏 × 音画剧场
深入了解数字娱乐背景下的影音媒介工具,以游戏化设计思维为核心,学习并掌握数字娱乐产业下数字内容及其不同衍生形态的创意、设计、生产、并构建新型数字娱乐衍生应用。掌握先进的数字娱乐技术,具有未来、科技、时尚的数字视听表现能力,以及对交互软硬件设计与应用与延展进行深入研究。在对游戏化体验的需求进行行为研究的同时,对应用影音及多种软硬件交互技术打造全新的体验式音画剧场进行深入的研究。
窥探者
——
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工作室
指导教师:端木琦、卢晨
创作成员:冯天柏、闫昕、黄艳、许嘉怡
"社交回避语境下的外窥世界与内窥自我
在通讯媒介日益发达的当下,大量的数据围绕着人们的左右、海量的讯息麻木的冲击着人的心理,人们愈来愈依赖介线上社交带来的快感而逐渐丧失对线下社交的关注度和新鲜感。回避的心理占据了脑海的全部。他们象征性地把部分真实的自己“藏在身体里”,藏匿在群体中以“窥探的方式”观察着这个世界。为了填和回避所在的内心世界与所在的物理世界之间的鸿沟,基于窥探语境之下,构造出隐秘与暴露、个人与内心、个人与群体的相对关系,通过距离与模糊引发对于内心深处回避心理的思考。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
Institute of Enterprise & Prospect
基于大数据,全洞察产业链价值,重塑视觉、
重建品牌,构建“智能+时代”产业生态新图景。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面向新科技、新经济与世界变革,以“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为学术思想,聚焦全球视野和本土语境,专注数字时代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视觉重塑和品牌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新图景。强调艺术、设计、商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跨界融合,关注社会思想、科技创新、全球经济协作、时尚观念、新人类消费习惯等领域的多元互动研究,展开媒介策略与时尚、品牌创新与模式、多元视觉与社会三大研究方向的教学实践;同时建立社会产业创新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创作平台,以实践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博学明辨,洞察世界,批判性思考和超越性创造力。产业与图景研究所旨在建构立世界一流的艺、商、科融合创新的跨学科研究所。
浙江省产业共富时代图景
浙江省产业地图
2022冬季教学检查展览
品牌创新与模式工作室
以在地文化为内核,以品牌IP为方法,
孕育数字时代下的新消费产业,洞察新商业模式,勾勒新未来场景,
形成产品创新、场景创新与传播创新三合一的产业创新设计战略系统。
无限轨迹--健康文旅视角下的社交式健身品牌
——
品牌创新与模式工作室
教师团队:黄晓望、吴屹、毛雪、郑名宏(外聘)
创作成员:崔雅妮、林晨晨、龚羽恬
在国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本项目为解决良渚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不足、场地状况频发、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以大健康文旅视角切入,社会创新设计为方法论,将运动、社交、文旅三方面有机结合。“无限轨迹”由线上APP与线下补给站两方面组成。用户可以在线获取地图各点位信息,规避不良点位,选择更优质的路线。此外用户还可以参与跑团和特色任务课程赢取奖励。品牌致力于推动民众走出家门参与户外休闲运动,建立可持续的福祉观,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活化良渚的自然资源与历史资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多元视觉与社会工作室
从社会观察出发,发现新需求,以新科技应用为催化,
探寻经济新趋势,推演产业未来及未来产业。
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
——996 Theater
——
多元视觉与社会工作室
教师团队:黄晓望、吴屹、蔡文超、孙迪(外聘)
创作成员:陈绿宁、张越、林俏跃、徐孜琪
21世纪,“996”工作制开始盛行。在公司制度与个人欲望等因素的驱使下,996工作者们被商品关系所束缚,成为了可买卖的、可被商业化的“社畜”。996Theater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996工具人IP产业项目,围绕着一系列996工具人IP形象设计相关产品,宣扬“反996”理念。作品呈现主要分为的996动态海报、996剧场动画视频、996立体书、信息图形海报和以盈利赋能为目的的周边产品。
媒介策略与时尚工作室
深耕产业逻辑,观察人群心理, 分析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发现和创造新需求,以创新消费端的转化为核心,对当下和近未来的产业做消费场景,营销模式,传播策略的创新
構合
——
媒介策略与时尚工作室
教师团队:黄晓望、吴屹、邬春妮、王帆(外聘)
创作成员:吴恩甫、童雯静、吴伟焱
基于在现有的盲盒和潮玩市场中,玩家的主动参与感都有限,盲盒机制的也有无奈和抱怨,構合品牌创造能“赋予玩家更多主动性”的拼装盲盒,并通过游戏机制的设计,还“盲度”于玩家自身,使“盲度”成为主动参与的结果。项目尝试挖掘盲盒机制深度,拓展盲盒零件玩法,丰富产品造型多样性、随机性;增加用户拆盒与拼装的双重惊喜感。目标是建立集销售、社区、创作为一体的平台,打通线上线下交流渠道,打造“开源”的共同创作IP故事,推动产业IP之间的融合,打破用户圈层壁垒,推动一个新的流行风尚。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ce & Creation
将人文精神和思辨思维
融入物种、技术、自然的生态性跨域合作
并催生设计创新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以探讨新兴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影响为基础,探索设计学与生物学、心理学和人类学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催化性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升维造物的技术工艺、批判与思辨的设计思维和中国文化精髓的感知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在自然、文化、生产、感知四个想象域内,形成人文与思辨、时间与生态、材料与身体、行为与情感的创新特色。研究目标基于可触摸的有形物件和真实的场景营造,以材料创新、身体认知、产品设计和日常重构的实践路径,发明新材料、新物种和新生态。在有机学习型工作共同体的演化中,培养新兴前沿的设计意识、创造发明的造物潜力和学习进化的研究能力,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和全球设计新见解的创新设计人才。
技术与造物想象域2021
技术与造物相关问题意识
技术与造物培养能力细胞图
项目制课程一
《生长设计》——生物设计与未来生命
人造植物花园
——
指导教师:马川、向逸、杨可
创作成员:胡玥茗、林雨欣、计欢欢
未来,塑胶生产与石油开采、化工产业产生了产业集群效应,继而造成了微塑料、臭氧和重金属的综合污染。在综合污染难以于短期内消除的情况下,一类植物养护应运而生——人造植物附属物。以虚构的未来家养植物附属物品牌MANATURE为切入点展开设计。调研植物器官生物学特性以及现有的净化技术,结合参数化逻辑,为四种家养植物分别设计根、叶、花器官的人造附属物,并通过品牌快闪店的形式进行最终呈现。
项目制课程二
《身体设计》——具身认知与身体设计
后真相时代的美人鱼骗局
——
指导教师:马川、向逸、杨可
创作成员:迟宇铭、刘子朔、张克
项目制课程三
《未来家居》——家居感知与人居策略
邻里动物园
——
指导教师:卞京、刘墨、王咪
创作成员:欧阳君信、阮千玉、陈见沄、刘思语
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挤占了城市郊区原住动物们的生存空间,它们的栖息地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碎片化,被动在人类社会夹缝中求生。项目通过构建双方互不侵扰、和谐共生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利用城市人居中的灰色空间与弹性空间,以“间接式交互”的方式打造一种模块化组合媒介,减少两者的冲突性直接接触。为人与动物搭建若干围绕生活、休憩、娱乐等场景的联系纽带,驱动人与动物的间接互动、趣味共生。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Systematics
“万物智能·复杂系统”
Intelligence of Everything·Complex System
通过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创新,
探索智能原理、材料元素、数字信息领域的人类体验和自然系统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作为亚洲设计人文驱动下的“新工科”“新艺科”“新文科”设计研究所,旨在培养工科、艺科、文科,三科学理相通的实用型、交叉型、复合型设计人才和科研人才。在艺术与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出发,最终实现万物智能的自主创新。研究所课程涵盖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性设计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艺术设计与技术伦理,探索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材料研究、数字信息与数字孪生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代表性项目实践和学术研究。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导师组
俞佳迪、胡晓琛、林村、陈天翼、满锦帆、顾文甲、尹娆
苏雅婷、郑超、陶然、秦臻、Ziv Ze'ev Cohen
外聘:黄建桦、范育芳、陈钢雄、关亦飞
2020-2021项目制课程案例
数字信息工作室
-平行世界-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机器人设计
实现自己的科技幻想
流言侦探:一个不靠谱的传话机器人
——
数字信息工作室
创作成员:陈禹汀、董溢清、李乐昕
作品尝试唤起人们对随着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而产生的信息失真现象的探讨。通过观众的参与,直观感受“信息”在真实世界与平行世界中生成与消解、失序与重构中的多维交织。使用清华大学WantWords开源NLP引擎进行字符联想,自主设计完成多端协同,PC/无线控制器/无线控制下位机端分别通过Unreal+Python/Processing+Python/ C++,实现服务器请求解码,远程可编码启停;模块化设计,整体可拆装更换。
材料创成工作室
- 大棚计划-
“人工智能+传统自然材料”
与物生息
——
材料创成工作室
创作成员:姚雨璐、肖潇、戴雁宁、郭佳怡
该项目以“生长”为设计概念,以木材废料为建构材料,结合拉锁实现具有延展性、生长性、稳定性、减震性等多重优势的张拉整体结构,生成一个集温室及其他复合型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大棚+”空间。项目通过kangaroo建立初始建筑形态,ladybug进行光照等环境分析,Gala-pagos进行结构迭代优化,Karamba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获得更加符合设计目标的功能性空间。拉锁与木料之间的节点为物理模型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智能系统工作室
- 一本正经的捣蛋机器-
在故障设计的过程中反思人工智能
安居-老年情感陪伴家居服务系统
——
智能系统工作室
创作成员:傅奕山、孙晨栋、阙黄婧、薛楠
本项目通过分析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及生活动线,设计了一套以陪伴为核心的情感化智能家居服务系统,聚焦于从物的智能化设计来实现对老人的情感陪伴。通过深度学习引擎实现图像检测和人体识别,并通过esp8266模块实现物联网系统的搭建以及pc、手机端远程控制。自主设计机身双连杆三自由度机械臂,通过预埋光学、发热等模块的3d打印柔性握把取代末端执行器实现交互。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辨通素养》
——
导师团队
骨干导师:金赛英、王昶、谭彬、范佳敏、端木琦
授课导师:创新设计学院“超级班主任”
课程总览
课程内涵
课程定位
《辨通素养》课程是创新设计学院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学尝试与改革,是辐射“院所制教学”改革的试验场,也是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课程通过“学业、置业、人生”三位一体的“超级班主任团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课题将“专业设计”+“文化通识“+“思政育人”融会贯通,以“辨通”之“经脉”打通“专业”之“血肉”,通过“素养”滋养“院所制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介绍
《辨通素养》课程通过“观、畅、道”三条主线,设置“艺术、科学、设计”三大模块,对1-3年级本科生进行6学期、18个单元主题的纵横贯通、全链路课程教学;通过结合学院二段式课程体系特点,以点带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单位模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通过设置不同年级的课程作业,训练1-3年级学生不同能力线,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力、技术学习力、创新突破力和社会感知力;通过“学业、置业、人生”三位一体”的“超级班主任”团队,聚焦课程思政,从创作、生活、情怀等不同角度,打造“大课-中课-小课”递进式循环课程;通过设计语言贯穿“学校-社会-人生”全生涯学习,探索立德树人育人新模式,在“艺术与科技”学科方向下,建构课程思政新模式。
课程呈现
课程成效
来 源|创新设计学院
编 辑|方 舟 童戈辛
审 核|徐 元 李轶军 陈正达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