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婷婷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前不久,她幸运地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即将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从本科日语专业跨考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再到清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点亮他人的明灯。
跨专业走进
“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
本科毕业后,李婷婷像许多人一样工作、结婚然后有了孩子。忙碌之余,她发现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考虑重返校园继续深造。“想起大学四年的思政课让我印象深刻,想从学术的角度走近它,所以从本科日语专业考入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研究生。”李婷婷告诉记者。
因为是跨专业读研,李婷婷刚入学时也经历了一段阵痛期。
“学院要求研究生读原著、读经典。”她说,“虽然安排了老师带领我们读,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文本。”“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却晦涩难懂。”这是她至今记忆深刻的阅读体会。她主动向老师请教自己的疑惑,利用其他辅助文献帮助解读原典。这个过程中,因为有日语专业的背景,导师还建议她去读一些关于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
虽然李婷婷有日语基础,但专业文献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和表达,加上内容比较思辨晦涩,读起来还是很难。刚开始,她要用两三周时间去阅读一篇文献,边译边读,进展很慢。导师奚颖瑞副教授常鼓励她:“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积累就有收获。”在寻找相关的中文文献来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她逐渐悟出了一点门道“开始明白自己今后想要研究什么了。”
努力的人
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在导师奚颖瑞副教授眼中,李婷婷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他说:“虽然她的女儿还小,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她还是选择了住校。每周她只能抽两天回家陪女儿,剩下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跟原著、文献做‘斗争’。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出她有多用功。”
研一的冬天,李婷婷的椎间盘突出犯了,迫于无奈在家休息了好久。在生病卧床期间,她坚持小桌子架着电脑继续钻研。研二的暑假,为了腾出时间准备考博,李婷婷早早地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两个多月里,她在图书馆从开馆到闭馆一泡一整天。她阅读的文献哲学味浓,比较抽象,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有时一坐一整天也没有灵感,有时直到晚上快闭馆时才有了写作的思路。
在这样的坚持过程中,她也有了不少收获。她撰写了一篇论文参加博文社科论坛获得了三等奖。对一个跨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这是我入学后拿到的第一个奖,生病期间趴着看文献、写论文,然后闭着眼睛思考……”李婷婷说,“这种沉浸式的研究让我收获了快乐,也渐渐体会到这个专业的魅力。所以我最后选择在这个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接棒蓄力
成为点亮他人的明灯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后,李婷婷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我觉得这个学科锻炼的是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前我看山就是山,慢慢地我会尝试着思考文字背后的逻辑和本质,想法会比以前更深入。”她说。这让她感受到一种源自内心的力量。
考上清华后,她也会考虑如何平衡学习和家庭,身边也经常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纪去读博?她的回答是“既然喜欢就努力去实现”,“学了三年的马克思主义,我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和思考的力量。如果我能好好钻研马克思主义,吸收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成果,并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那么,这对我、对社会都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博士毕业后,她还想回到杭师大。“马克思主义是一盏照亮人们内心的灯,它是润物无声的力量。我想用这种力量滋润和激励更多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李婷婷说。
文字:李孜慧 图片:李婷婷编辑:金天
责任编辑:陈鑫田盛监制:周志琴
出品:党委宣传部、校融媒体中心
为李婷婷学姐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