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与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迈上新台阶。
昨天下午,双方签署深化市校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的协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与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见证签约并座谈。
同时,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揭牌。
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签约
什么是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
上图表述的,就是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其中:
新建的有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大学宁波国际合作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
迁建的有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转型提升的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要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最终这五个主体全面融合发展成为高水平的浙大宁波校区。建成后,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
了解:浙大宁波研究院
昨天揭牌的浙大宁波研究院,将立足宁波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依托浙江大学科技与人才优势,延伸共享共建“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国家级“双一流”学科,延伸共享“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3个浙江大学“双一流”学科,延伸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
同时,还延伸共享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浙江大学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大型装备机电液控制技术、高端机械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海洋机电装备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面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聚焦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及应用、现代光电技术、现代工业控制与智能技术、工业物联与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感知计算技术及平台、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及平台、大数据与云计算系统及平台等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新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重点聚焦高性能聚乙烯成套技术、新型安全高电导率的锂电池电解质技术、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产业化技术、环保型清洁能源技术等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大湾区建设创新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城市安全、区块链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慧海洋、智能交通等产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
生工食品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面向“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针对宁波市海洋生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地位,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健康产品和特殊膳食产品制造、海产品智能化养殖、海产品检测评估等产业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
研究生规模最终达4000人
研究院面向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宁波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共同承担重大重点研发项目。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浙江大学宁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等科技孵化资源,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宁波转移转化。
同时,通过浙江大学校友母基金,针对宁波市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浙江大学宁波校区产业化基金,根据校友对浙江大学现有与宁波产业密切联系成果的研判,进行产业扶植基金投入,加快浙江大学优秀研究成果在宁波产业化进程,通过努力,建立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区块链,如微电子产业、区块链等。
迁建浙大软件学院的同时,发挥软件工程A+学科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引入海外高水平团队,面向互联网+,探索创新泛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软硬件人才联动培养,引领宁波软件产业发展。
浙大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结合宁波产业发展需求,力争建设成为浙东高素质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去年招收28名研究生,今年招收70名研究生。
新建浙大宁波国际合作学院与世界前100或专业前50高校合作,引入和扩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共建研究中心;服务宁波“一带一路”综合示范区建设,立足宁波走向“16+1”。
通过整合发展,推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转型提升。持续提升该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加大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提升力度,调整学院现有的办学规模和结构,在校本科生规模调整到10000人以内。通过共建共享浙江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转型提升为“省内一流、全国百强”的高水平大学。
通过联合培养或新增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式,使浙大宁波校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规模在2020年达到1500人左右,最终达到4000人左右。
浙大宁波校区将建成若干个一流学科;建成浙大在宁波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成果转化与创新生态体系,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最终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的浙大宁波校区。
-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