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障石墩子成了艺术品!多亏了杭师大学子的奇思妙想~

杭州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路障石墩子成了艺术品!多亏了杭师大学子的奇思妙想~

杭州师范大学

墙绘艺术遇上古韵梓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杭州师范大学赴淳安梓桐艺术实践团队20人跨越170余公里,耗时4个多小时来到淳安县梓桐镇。在杭师大美院团委书记严翔宇老师的安排下,团队20名成员被分成了技术设计组和素材收集组,在确定墙绘尺寸、反复揣摩设计稿之后,最终敲定了以亚运为主题的墙绘活动。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路障石墩子变成了艺术品

村口的文化公园是梓桐镇的门面。为了隔离行人与车辆,很多地方都有圆嘟嘟的路障石墩子。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同学们发挥了高超的想象力和绘画技艺,硬生生将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墩子变成了一尊尊艺术品。

杭州师范大学

从铅笔打底、绘画布局、调节颜色,再到细节修饰,墙绘借鉴了花鸟画中“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的画法,原本灰白的墙面变得生机盎然,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不少路过的村民和小孩驻步观赏。墙绘期间,当地工作人员还为大学生们送来了遮阳的草帽和解暑的凉水,同学们守望相助你帮我打伞,我为你递笔,氛围十分融洽。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两天两夜的奋斗,同学们不畏风吹日晒,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墙绘的工作中,保质保量地超水平完成了墙绘任务。

“虽然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是能和大家一起完成这幅墙绘,让当地群众以后可以一直看到我们的这些作品,我们就觉得很荣幸、很有意义。”团队成员王伟说,在抵达梓桐的当天,晚上设计组的同学加班加点地设计墙绘画稿,画墙绘的时候真的是早起晚归,大家带着草帽在烈日高温下克服了种种现实困难,打稿、上色、勾线、整体调整,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将画面成型。

杭州师范大学

“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要像在梓桐一样,当有困难挫折时,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你会发现事情做着做着就解决了。”团队成员王其玥说。

杭州师范大学

“淳”真留守儿童艺术课正式上课

清晨,梓桐的小街上出现第一缕阳光,唤醒了熟睡一夜的小镇居民。“淳”真留守儿童艺术课堂上,艺术实践团队成员们将可爱的孩子们分成了4-5人一组,精心设计了“画画接龙—猜猜我是谁”和“创意拓印画/创意海绵画”两个活动,以“亚运会”、“美丽梓桐”为主题,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与专注力、想象力和创作力。

在成果展上,助教带领着组员到前面进行课堂展示,并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画面内容,有意开发孩子们的右脑与多元智能、精细运动与手眼协调,培养她们自信与乐观的性格。“第一次给这么多小朋友上课,让我更加了解如何与小孩相处,如何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不是想一味的灌输和指示,而是想和他们产生平等的交流。”实践团队负责人林森说道。

杭州师范大学

“美丽乡村令人安心,让城市里的人静下心欣赏,收集艺术灵感;而我们带来“淳真”课堂,参与乡村美化。”团队成员董若辰当起了支教老师,他说,“乡村的获得和他们的收获是对等的,面对当地人的感谢,我更想说:我们收获了给予。这是大学生的责任,是一次静心之旅,它散发着人文艺术价值,不负青春韶华之韵,留下了古朴淳真的回忆。”

该团队指导老师严翔宇说,艺术实践今年是第二年,明年还将继续。淳安梓桐是杭师大美术学院对接的乡镇,致力于艺术的碰撞,两年来杭师大美院先后对庭院改造、七彩墙绘等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这次淳安梓桐艺术实践的意义深远,同学们走出了校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国情,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参与乡村墙体、石墩的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能力还落实到了具体的动手能力,在“淳”真留守儿童艺术课堂的讲堂上培养了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回馈服务社会的意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基层宣传的力量,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实践期间的朝夕相处也促进了同学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也加速了同学们将来能更快更好的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

实践主题:美丽乡村

实践时长:7天

团队名称:杭州师范大学赴淳安梓桐艺术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严翔宇、彭德

团队成员名称:张子璠、翁溱翊、蔡皓瑜、张琦、王其玥、王伟、李艺龙、林森、郑晓聪、董若辰、刘洋、沈哲菁、王欣雯、沈欢、陈陶、陈佳虹、戚瀚文、熊可欣、朱沁莹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HZNU融媒体-官微中心

来源:杭+新闻

排版:朱镕华玲责编:田盛

出品:校党委宣传部 HZNU融媒体中心

欢迎关注微博|抖音| 头条:杭州师范大学

投稿邮箱:hznu-rmt@qq.com

杭州师范大学

为HZNU点亮在看

杭州师范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杭州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杭州师范大学-路障石墩子成了艺术品!多亏了杭师大学子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