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毕业作品
是留给大学时光最好的礼物
是成长、蜕变的印记
2020届优秀毕业作品
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些奋斗、拼搏的青春
这段自由创作的时光,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拥有,珍惜在校时光,用专业所学、所思、所想,努力创作,就是最好的当下。2020届毕业生们给我们带来了在校这些年的思考和经历,希望所有人都能在浙传拥有美好的回忆。
《我不是大圣》
指导老师:杜振东
导演:黄锡佳 丁伟剑 李坤霖
《我不是大圣》成片欣赏
构思及理念
我们的构思来源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捏面人”,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在想剧本了,那个时候很想做能够展现文化自信的东西,刚好我的室友是比我大一届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姐,她的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有关中国“泥塑”文化,看到那些上了彩的泥塑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于是我就想如果这些角色能够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应该也很有趣。一开始选定画糖为载体,但是发现画糖或者吹糖的外观不是扁平就是过于简单。起初角色是一个知名度比较低的神话角色,后来经过老师指点以及大家商讨后决定用“孙悟空”的形象来构思。
通过这部短片我们主要想要表达的是:哪怕最后我们知道自己很渺小,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要坚持奋战到最后一秒。
《我不是大圣》主创剧照
《我不是大圣》主创剧照
在浙传的成长与收获
在传媒的学习经历使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意义,就是想干什么就去干吧!加入社团、参加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加入毕业创作小组等,这些过程让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我从大一就开始加入设计小组做片子,感受到了我们学校浓郁的创作氛围;大二时独立制作联合作业,我明白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大三在《太空快递》组的实践让我明白了好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
在《我不是大圣》的创作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收获:首先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整个三维流程更加了解,把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其次是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魅力,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拥有了很多第二课堂实践的机会,在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在各种艺术节,我认识了这一生最珍贵的一群人,和他们相识相知,又一起创作,让我学会了很多,提升了很多。
每一次的实践都非常重要,每一次经历都给了我很多的感悟,使我成长。在“浙里”学习是我的幸运。
《疫中人》
导演:刘宇浩
《疫中人》成片欣赏
构思及理念
对于居家隔离的人来说,很少能够接触到最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但其实抗疫奋战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离每个人最近的、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敲门排查的基层工作者。因此我的毕业作品将焦点放在了他们身上。
我的整个创作理念是尽可能真实客观的呈现人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表露出的自然的状态。用真实的故事和细节、真实的画面和声音去向观众呈现,尽量不去过多的干预观点的博弈和戏剧化的冲突。
作为客观影像化的人物纪录片,作品更是关注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每一个平凡的一线工作者,关注平凡的他们做着并不平凡的事情。
在浙传的成长与收获
在浙传的这些年,学校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的选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我很感谢我在“浙里”做的每一个选择,它们让我有了更多成长的机会。
毕业作品是我大学期间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我努力将毕业作品完成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程度,也给我的大学学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在浙传的这几年,我认识到学校的专业学习尤为重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次的新闻稿件、广播新闻作品、电视新闻作品、纪录片作品等等,我都在不断的采访中一次一次地吸收经验和教训,这也与专业老师对我们的教授和严格要求分不开。
同时,学校为大家创造的浓烈的创作氛围,让我们在不断的创作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也让我们能够慢慢去把握到选题的意义从而向观众呈现我们的作品理念。正是因为这些年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才能在大三大四的实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真正做好大学的最后一个作品。
大学的学习让我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尤其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创新,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而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感谢浙传,感谢我的老师们。
《疫中人》主创刘宇浩和指导老师焦俊波
《疫中人》主创刘宇浩与指导老师郭璇毕业合影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影视专业建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创新影视文化载体,丰富影视文化实践,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助推作用;三是构建社会服务平台,繁荣影视文化创作,发挥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着力培养大批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奋进的新时代高素质影视传媒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文 | 朱夏瑶
图 | 浙江传媒学院毕业作品
编辑 |朱夏瑶陈家顺 吴祉淳视频 | 李意晨责编 | 张晶晶责审 | 何丽
终审 | 陈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