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省委书记袁家军和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郑栅洁在省人民大会堂看望了全省优秀教师代表,我校教师、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中心主任王昀教授作为全省30名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接见。
崇德尚艺,使命担当
9月9日下午,时值第36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本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代表有幸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和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郑栅洁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倍感关怀,深刻体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与时代使命。
正如袁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国美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以“哲匠精神”为旨归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从日常教学到重大主题创作,从下乡采风到创新工场智造,不断践行并凸显美境、美育、美心的“三美育人”国美方式。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本人在国美任教业已28年,国美与国美人的初心从未忘却,在国立艺专之西迁路上林风眠先生于沅陵所写的赠言“为艺术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艺术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美学子,前仆后继,奋勇向前。面对前所未有之“两个大局”,国美正在从传统相对单一学科向交叉复合学科不断拓展,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今天,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勇气和钻研精神去挑战自我,提升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尽心尽力履职尽责,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昨天下午,中国美术学院举行“崇德尚艺哲匠引领,立德树人奋进担当”座谈会庆祝第36个教师节,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院长高世名主持,与会领导和参会教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教育教学和科研创作等交流了教书育人的感悟与体会,表示将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现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刚刚听了很多年轻老师的发言,引起我很多的共鸣。例如,有老师谈到的义和勇。为师之道是道德人品的修行和示范之道,同时也是继承与革命的修行和示范之道,也可以说是义勇之道。1985年我刚毕业留校时,拜访了时年80岁的邓白先生,邓先生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为师为艺,首重为人之道。”此话我一直奉行至今,作为老师,特别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还要奉行革命之道。要有勇。在道德人品上,我们追随邓白先生,是义,是孝,但在创作实践上,我和很多人都做叛逆者,这是勇。1998年,策划第一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展览,集合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代表性的比较叛逆的青年陶艺家的作品,在全国堪称规模较大的首展。我请邓白先生题写了展名,但我没有勇气请他来看展览,担心时年92岁的邓白先生大发雷霆,后来我非常后悔,这是因怯而生的憾事。其实,邓白先生年轻时,也是非常激进的现代绘画的表现者,我相信,今天如果起邓先生于地下,他对年轻人的叛逆和勇气一定会欣然首肯,这是美院的传统。
党委副书记刘正
如同周诗岩老师开场所讲,她研究自己的兴趣,然后在教学里找到一个路径,跟学生一起重新整理知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教师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岗位或是身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那些在成长路上影响过我们的人,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我读书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分不清理想与现实,非要把理想放在现实里面做。大学毕业后我有十年没有画画,因为我怀疑很多东西,我躲在自己的一个小山水世界里不停描绘,不跟别人发生关系,也从来不交流。但今天我作为老师影响着学生,我可能也会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这也是我对教师身份理解。教师并不只是一个身份,其背后而是一种敬畏,只有心存敬畏才有资格当老师。
副院长、党委委员曹晓阳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1985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的那一年正是国家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因此我完整经历了36个教师节。今天,我在党院办的工作岗位上,服务好全校老师是我们办公室的终极目标。青年教师是美院的未来,我希望借此机会,问在座各位两个问题,一个指向未来,最希望学校为你做的一件事;另一个总结过去,学校最让你失望的一件事。希望通过你们的回答,帮助学校找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进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委委员、党院办主任徐国强
首批“浙江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我谈三点最现场的感受。一是国美的气象。正因为我们那代开创国美的先师或者年轻人对国美注入了独特的血脉基因,在中国艺术界甚至国际艺术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国美气象。二是问题的意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国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一代代的美院人如何去展开工作?对于自身而言的压力,对于群体而言的挑战,我们怎么去破解?三是突围的勇气。国美老中青和学生们,都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重高建”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从百年回望,我们都很年轻,但也都不年轻,十年一晃之间,我们可以真正做一些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提高真正的站位,同时也要俯下身,务实地从个人的创作研究到整个学科建设发展的共性提升。最后,用童安格的一首歌当中的一句歌词,“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就是一首澎湃的歌”,国美百年之歌。
党委委员、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旭红
大学的时候我写过一句话,“我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个理想太过于高大,但实际上我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为优秀的艺术家不断奋斗。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之后,首先要承担成为一个教师的职责,在教师责任职责和艺术家两种角色之中不断转换,我一直在思考教师的价值在哪儿?现在我觉得,如果艺术家是我的初心的话,那么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乃至帮助自己更好地成就学生们的梦想。对老师称呼的敬畏,我以学的心态做好老师的职责。我所在的手工艺术学科,我理解为上手劳作,工为技艺工艺,艺为艺术思想,术为方法途径。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只有务实求真,依靠自身的发展,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我是湖北人,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困境有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希望通过这次疫情的磨练,能教给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的心态,努力通过自身努力使不好的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手工艺术学院韩熙
在这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节日里,我想谈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包括“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教师天职的认识存在一个节点,就是1993年初中毕业考入美院附中。之前我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而进入附中后的学习,我感受更深的是老师们对我的感受力、认知力的影响,正是从“教书”到“育人”,从“传授”到“指导”、“引导”和“启发”。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积累上的不断创造与拓展,教师的天职正是在传授基础知识之外,以言传身教的“师表”影响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具备“发明”的能力。所以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两点才是受益终身的。最后,引用我校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作为结束语:艺术的创造,精神的开启,价值的传递,以期构筑共同的生活。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郑靖
我们学校不大,就像一个小家庭,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比其它综合性大学更为紧密,老师和学校有更强的荣辱与共的意识,大家也都兢兢业业的为自己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家庭虽小,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我们教师感谢学校所提供的这个氛围,要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工作。为人民做事情就是来具体的解决问题,我所接触的建筑艺术学院教师当中,大部分都有非常宽广的视野,有非常高的格局。建筑从根源上来讲,跟美术是同根同源的。在美术学院设立建筑艺术学院,是回归本源。其过程十分辛苦,但正因为有了老师们的兢兢业业,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建筑艺术学院得以高速发展。今天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希望学校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建筑学院,让我们建筑学这个大类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建筑艺术学院卓旻
我自小叛逆,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与老师顶嘴。二十年前自己成了教师后,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成为自己当年不喜欢的那个样子,同时也希望学生中有敢于站出来和我顶嘴的,我是闻过则喜。大学是师生的共业,是教学相长,是学生进入社会大千世界之前的小千世界,要允许试错,也要提供纠错,师生双向纠错,“反者道之动”要成为我们的学风。孔子说“有教无类”,是社会阶层的“无类”,兴趣志向则“各从其类”,要“因材施教”。有兴趣则可“因势利导”,继而发扬光大,人尽其才。我尤喜欢与自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可互为启发,但要有“迁徙式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触类旁通”。设计是知行之学,既要有“动手”的匠艺,又要有“动脑”的系统思维,所以国美有“哲匠”,但知行之中,我认为是“行易知难”,发明(invent)有用易,发明(illuminate)无用难。“真知”必要“动心”,且要有“感通万物”的道义,所以师者,“传道”在“授业”与“解惑”之前;但“感通万物”,又是“专易通难”。圆通方能觉明,大学之道“明明德”的“明”,是发明幽微,也是文明以止,但在一个分科之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关键还要“触类旁通”。
创新设计学院姜珺
在大的历史变动期,传统深厚的学院与先锋派教育实验所承担的任务往往不同,它关键不同在哪里?我认为在于它首要处理的不是紧随时代而变,而是沉住气,让本已经跃跃欲动的年轻人培养从往昔遗产中寻找曾经让超越变得可能的那种经验的本领。好的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有两点很像,一是对变化异常敏感,二是这种敏感让他转身从历史遗产中寻求超越。总有艺术实验对未来的变化先行做出反应。用历史眼光来看,这任务落到教学上,首先需要持续重构历史遗产,带着学生一起重构遗产本身也在回应教育的根本: 对知识去神秘化。教师比学生真正多出来的不是智力、学识或技术,而是这种因为探究而去重构遗产的意志。再有,最大程度激发学生面对往昔遗产的智力投入。我这些年的教学实验主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设定基本的操练规则,先把学生圈到一个知-识的循环里,然后强行让他们凭自己的智力走出去。这点上我非常同意朗西埃的看法: 学生的意志或许不可避免需要老师引导,但不能因此让学生的智力从属于教师的智力。
艺术人文学院周诗岩
首批“浙江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
在普林斯顿读书,我意识到有一种东西叫思想与智慧,能通过语言方式构建出一套自己的理论,这是有价值的。好多年前的一次教案会议上,王澍老师跟我讲,他认为建筑学院的学生应该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感和能力,同时能够有构建思辩、逻辑的能力。我在教学当中经常跟学生说两句话:第一句是不要相信我说的,我说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不一定对,第二句是我很鼓励他们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在教学当中我扮演的永远是挑战者,我不断的提问,不断试探学生的逻辑。在教学中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用一种很严谨的方式,用一种很思辩的角度去思考和质疑当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没有任何的对错。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技能之外,获得一种思考方式,这将是受益终身的东西。
建筑艺术学院阮昊
我从小就学习传统的东西,现在教授的书画专业,本身历史也比较悠久。在艺术传承过程当中,我有两点很深的体会:中国的传统艺术,追求永恒以见其高,追求不器以见其大,两者并举即是树立品学、作育人才的根基。我们需要给人传授文化知识,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具体实践;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要培养起一种坦荡的胸襟,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承担精神。孔子四教:文、行、忠、信,就是永恒性的教育总纲:用博学文艺、笃行实践引导学生,同时增益其家国情感和历史使命,养浩然正气,继往圣绝学,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家国树立担当。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钱伟强
第一个“图景”,2003年我初到象山校区,偶见檀梓栋老师在大樟树的山坡上带学生写生,远处一群拿着相机、DV的学生穿梭于田野灌木间取景拍摄,俨然一幅“国立艺术院”初创期学科共融景象。2004年,传媒动画学院在大樟树下成立。另一个“图景”,象山校区3号楼,那里曾因一处与《溪山行旅图》颇为形似的山水画景观,一度成为象山校区到访者的“打卡”之地。今天,这扇竖行山门背后装着“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研究所”“影视特效研创平台”。第一个图景是我们与传统造型学科在“视觉文化”中因共通而共融,第二个图景是我们在“视觉文化”与“影视学科”的逻辑关联中,以“东方”的独特性面向世界与未来。影视学科正遭遇一个变革契机,它预示着我们在对课堂教学的敬畏与自省中需提升自身专业更高维度的认知。影像文化多元的视听思维方式需为学生提供一个意义深远的高峰,为超越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坚实且切当的基础,这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认知。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付帆
我留校任教十年,深知教学不易,育人更难。我的体会是,教书目的是为了学生成才,是以人弘道。对我这样年轻教师而言,首先在于授业。我从附中到硕士毕业学了十年,留校又学了十年,我可以把二十年所学尽数无遗地教给学生。以人弘道,弘扬的就是建校之初心,就是蔡元培、林风眠先辈首倡并践行的“美育之道”。我校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美院,就是此初心的结晶。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易于启发自觉性,免除强制性。审美活动又是通过审美感性通向德育理性的桥梁,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教授绘画技法的同时,对审美自觉的培养也应得到重视。我校的办学宗旨“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此当勉为我的努力方向。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林皖
艺术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天听王霖老师讲《报任安书》,谈到判断力的养成从何而来,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比起身体的成长,思想的成长更为艰难。判断力的养成来源于我们终生的自我教育,每一次都要努力地自我判断,搁置已经习惯了的那些价值判断和观念。艺术不是狭义的规则体系,而是艺术家随时随地确定的行动纲领以及由此启发的有多重可能的世界观,以及转化出的可以言说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知识本身的积累过程如果没有转化的话就会失去意义。我还想回应一下周诗岩老师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创造性。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无能的接受者,而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行动者。对老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也有这个能量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而老师仅仅是他们一个参考或者辅助。
绘画艺术学院闵罕
今天是教师节,我想谈谈我的老师范景中教授。记得范老师很多年前曾经说过,如今论道著作不少,论学著作太少,所差的不是理论,而是真正的学问。这句话对我影响极大,我始终坚信历史研究的核心在于“实学”。范老师多年以来致力于译介西方艺术史的经典,但他的着眼点始终没有离开中国艺术史的未来。我十年前在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以后,更能体会他的追求,中国艺术史需要做的“实事”还有很多。范老师看待艺术史这门学科的眼界十分广远,也十分深闳,但他却要求我们从“实在”的小问题做起。我跟随业师学习、研究版画史虽然已经20年了,但目前完成的工作,与先生所言的“做学问”,尚有很大距离,能够自我要求的,惟有坚持“不赶时髦”的“执念”。我的能力很有限,可能一辈子也就只能集中做版画史这一件事,我觉得,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挺难的。
艺术人文学院董捷
我谈两个记忆中的小片段表达我对教师职业与精神的思考:第一则事关宇宙。刘慈欣科幻短篇《乡村教师》中说:人类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与知识都是后天取得的,以每秒1至10比特的信息传输速率传承知识,创造出5B文明。而做到这些的,正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个体:教师,正是他们完成了这个文明的传递奇迹。第二则事关身边,2010年6月,西湖畔,我亲睹我校书法泰斗刘江老师在丁天缺先生的画展开幕式上,突然起立向丁老先生深鞠一躬。这位84岁的白发学生向95岁的老师鞠躬,并向全场嘉宾介绍丁老师为其63年前国立艺专就读时的西画老师,并谦称“自己是一个不争气的学生”,全场观众无不动容。从这两则片段我们得以窥见,教师,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关联者,也是饱润着中国师道精神的称谓符号,更是体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小家庭”内,对知识、道德的高度尊重与互相认同的称呼。祝大家教师节快乐。
创新设计学院俞佳迪
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于我而言,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与责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艺之道,无不是需穷尽一生去探索与思考的。记得沙孟海先生《与刘江书》中与刘老谈到,一要虚心,凡为学问,贵在“转益多师”。与古时“师徒授受”的学习方式相比,我们今天的学院教育更多的是使学生通过从不同老师的教授与引导中获取多源的思考与灵感。而于教师而言,则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与学生不断的交流与研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则是要有大志,所谓“抗志希古”,为学、为师皆需“向上之心”,惟有胸怀远大志向,笃定前行,才有可能获得艺术上更加长足的发展!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冯立
我理解的教师和学生都身处在一条河流之中,老师更像是一根被敲入河床的木桩,籍此构建一个大结构,或者成为一个局部的标点。当然木桩也有可能被水流带走。河流有方向,身处其中的人知其方向,知其流变,并选择共行。有时候老师走得快一些,有时候学生走得快一些。有时候老师会被看见,有时候老师需要潜在水里。但是,不管这个木桩多结实,学生最终都应该离开,形成自己的新结构。最后,如果把河流看作历史,老师可能会成为一块基石,却也可能成为一块绊脚石,给学生造成阻碍,这是我在教学关系中所警惕的现象。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金亚楠
如果不是国美,我可能不会选择教师成为自己的志业,国美和教师于我必然是联系在一块的。我加入中国美院这个集体,有文化层面的传承,更是某种意识上的认同。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持续的保有教学热情?就我个人而言,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自己是一个有闲者,学校给予了充足的教学之外的自由时间,这个“有闲”比“有钱”对我更有益,可以有时间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教学后我学的一定比学生学的多,这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钟南山院士今天在演讲时说,“教师点燃蜡烛,照亮了别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毁灭’自己,而是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传统教学意识上通过燃烧自己来成就他者的单向性,那种牺牲或者消耗在今天是令我有所疑惑的。正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才如此高危吧。
跨媒体艺术学院蒋竹韵
今天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的第二个教师节。作为一个新国美人,在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这三年里,我感受到了学校对于教师个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感受到不断加强、不断浓郁的小家庭的氛围,我甚至感觉到美院的血液注入到了我自己的身体体系内。我认为基础知识是从外向内地向学生地注入,学术思想是从内向外的生发,大学承载的是更多的应该是思维启发的责任。我为美院的学生有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自由的学术平台感到庆幸,我也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好的平台的压力。三年只是起点,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既是荣誉也是动力,愿能时刻保持觉醒,不断自我鞭策,以成就学生心愿为己任,在教学的道路上再接再厉,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设计艺术学院包天钦
教学的方法与思路,决定着知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传递。思路是建立一套特色教学逻辑的基础,而方法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在教中学,也要在学中教。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热爱,领会专业的文化背景,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是作为高校教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方式。我所在的陶艺专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理念更新、材料拓展、工艺迭代等等,因此对于专业前沿领域的及时关注与正确解读,是夯实教学、作好专业的重要内容,也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与教学思想。以开放包容的思想站在专业前沿,同时深深扎根专业本体与实践体悟,是进一步深化对于专业理解的重要着力点。新冠疫情之下,如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适应线上教学的条件与需求,是所有专业正面临的问题,推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开展更深层面的国际交流。国际交流不仅仅是你来我往,背后是一种资源互通共享、文化交流互激的思想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手工艺术学院彭倩
在从教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不断在积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老师,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我理解的教学始终是一个流动、生长的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老师如何站立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视角去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学是一种平衡和尺度,一种兼顾学生接受度与节奏感,同时又深深置入教师自我风格的平衡。教学也是一个对自己影响力慢慢相信的过程。看到学生像一张张白纸铺开在自己面前,面对这些交付于我的心愿,会感觉珍贵而沉重,这份背负会让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更进一步探索,让自己在心智上不断磨砺和强大,以此获得一份为人师的笃定。有时我也会困惑某种意义上的权威感和影响力让我与学生的距离似乎遥远了,这又给予我新的反思,再重新去寻找更富有弹性且坚实的位置,找到如何成为一个教师的答案。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周佳鹂
我想讲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关于教学对学生赋能。美国留学时一个很深的感受是,老师与学生相处随意轻松,经常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教学的本质不是技能的复制与粘贴,而是如何点亮学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能够全情投入的地方、面对新知时眼睛充满光亮。第二个是关于研究领域的确立。科研要找准领域,搭建系统和框架,深耕细作,这样才会拥有持续创造力。我深受海外教育、数字化设计的影响,这引导我将数字化领域的研究与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理念相结合,持续不断涌出研究的灵感,如本土建筑学数字化+匠意,城市更新中数字智能+建筑匠意。第三个是找准定位开展创作。每位建筑师都有想过在建筑历史演进的图卷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自己定位起点和终点、设定线路。我和我们团队关注当下,着眼于问题解决,不以复杂的设计手法、厚重的理论语境取胜,面对城市问题,让设计具有面向普通大众的价值。
建筑艺术学院詹远
今年我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从凌晨开始收到他们的教师节祝福,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一种“教学”的社会生命感。一早我给父母发了教师节祝福,他们回复“同乐!”,我意识到“教师感”在我的自然生命里延续。今天,虽然我没给我的导师发教师节祝福,但我重读了他的文章《师道》。我在日常教学中最亲密的同事们,在不经意之间为我示范了日常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我常在晚上十点半接到李桐老师的电话,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好老师对教学现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忧虑和教学尝试的努力,这是当下最珍贵的教学投入。王犁老师的文集《忍不住的表达》是他关于大学艺术教育以及艺术高等教育的思考,真诚袒露了一名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无论到哪一个教师节,我相信这都将是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话题。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刘潇
我特别信奉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信念,相信保持“少年气”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老师我对自己学生的期盼和对自己小孩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茁壮成长、鲜活通达。如同我设计杭州亚运吉祥物时的初衷,能给人带来活力、惊喜。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院领略到人文历史、科技创新、自然诗意的绚烂,在面对人文历史的经典传习中的树立文化自信和精神信仰,在面对未来创新浪潮中不惧艰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在湖山望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浪漫诗意的心性。更为重要的是要一直保持一颗鲜活的心。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专业基础教学部张文
摄 影|申博
编 辑|刘杨 顾铭琪 卢雯倩 曹芸瑜史哲萌谭书琪
审 核|徐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