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
——毕沙罗
卡米耶·毕沙罗
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
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于巴黎去世。
卡米耶·毕沙罗堪称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总体作用仍有所不同。
毕沙罗是一位较不被大众所知的法国印象派画家,然而却是塞尚所大为尊敬的一位画家。毕沙罗的画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没有梵高的热情与忧郁,也没有高更的阳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够渐渐看出来毕沙罗在沉默之中的特色。
《蒙马特大道,春晓》
2014年2月,毕沙罗油画《蒙马特大道,春晓》伦敦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估价700-1000万英镑,经过激烈竞争,最终合人民币近两亿元成交。
毕沙罗的画风,始终充满着农民的质朴。他热爱乡野土地,同情当时巴黎的社会主义思潮。从农村风光到城市街景,他的绘画题材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变异,他勤奋、努力、执著,因而有“印象派中的米勒”之称。当然,他同米勒、莫奈的创作风格绝非雷同,他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在色彩至上的前提下,给情节内容以一席之地。毕沙罗探索、发明的点彩法,力图画出最丰富的色彩效果,使色彩语言获得最大的艺术感染力。
《村落·冬天的印象》
毕沙罗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17岁时毕沙罗回家经商。有钱人的孩子都爱玩艺术,钟情绘画的富二代在22岁时弃商从艺。
1871年战乱逃往英国结识莫奈,决定了他们的事业终生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互相促进。
毕沙罗生性随和,太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易受别人影响,但他具有大画家的气质和功力,终归没有失掉自己。
《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
毕沙罗所有所尝试过的风格和手法,最终都融至一气,画面上表现了“纯净、简洁、敦厚、柔和、自由、自发性和新鲜感”。
毕沙罗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60岁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
《蒙马特大街》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毕沙罗不愿随父亲经商。但到了法国学画,他生活窘困,画卖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来谋生。但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
《瓦赞村口》(1872)
”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戴帽的农村少女》
毕沙罗也曾一度追慕点彩派创始人乔治·修拉的风格,并以这种技法画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后便认识到,点彩技术不适合自己的气质,还是要诚实地以自己的风格来创作。
《热带植物园》(1853)
25岁的毕沙罗在万国博览会上,一下被巴比松画派的柯罗风景画吸引住了,这决定了他终生走风景写生的艺术道路。他后来曾专程拜访过柯罗,并得到柯罗的指点和教导。
毕沙罗十分好学,善于汲取同时代其他画家的长处并融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之中。米勒、库尔贝和杜米埃的风格都曾在他的画中出现过,这使柯罗说他不专一。
毕沙罗向柯罗学习,决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一种特有的灵敏悟性。
《蓬图瓦兹的风光》, 1874
把柯罗的画法完美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熟练技巧和潇洒格调之中,以极其自然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上。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1873
60年代中期,毕沙罗是以柯罗的学生自居参加沙龙画展,直到70年代他的画风还受着柯罗风格的影响。
《洛德希普林恩火车站》1864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运用柯罗的表现手法创作。在这幅作品里柯罗式的单纯清新的蓝绿色调和朴素优雅、带有古典韵味的幽静气氛显而易见,画法沉稳,虽有柯罗影响,但仍然是毕沙罗的。
《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1872
这一幅《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中看到的既有柯罗影子,但更多的是毕沙罗自己的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柔和深远的云天,给人的时空和色彩的感觉妙极了,这种印象的真实感能唤起每个人如同身临其境的回忆。
《古堡花园》1876
在《蓬图瓦兹》系列画作里,毕沙罗将透过平涂树木看到的深景和画布前端的树木并置,使彼此较量、抗衡。
这种复杂而又极具结构性的构图极大地影响了保罗·塞尚,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又转而影响了,毕加索和20世纪兴起的立体主义。
展现了印象派画家在描绘风景时所能表达到的精细程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画家应用光线的变化,表现色彩的不同上,呈现了风景画面中色调的变化及光影的多样性。
《路维希安》, 1871
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喝咖啡的农家女孩》1881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的画面总是这样充满恬静朴实的气息。画如其人,画家本人是一个刚毅执著和善良温和的人,人们对他的印象是:“他是一個具有伟大心灵的人,这个人对生活充满热情与爱恋。”
《艾拉尼的疯人院》1885
《艾拉尼的疯人院》,看起来那天的光线较平,不容易产生印象派擅长的、令人心憾的光影效果。
而它的构图具有印象派在19世纪末那个时期的特征:画面重叠,空间较少,给人以沉闷和神秘的感觉。这种色彩又被画面的热烈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打破。明亮的绿色,鲜艳的黄色、桔红色和淡淡的紫色交织在一起,通篇没有伤感,反而似乎在预示前景的蓬勃。
《生火的农家女》1888
这幅画明显地有着点描派的影子,但画中所营造出的多层次,丰富性的闪亮效果,是其它画所少见的。而且更可看出画家的功力,当他心中有了灵感时,便能迅速地完成奇特的作品。
《坐着的农妇》
《农民采集干草,厄哈格尼》1886
《洗衣妇》
《剧场》
毕沙罗后期的主要画商之一是提奥·梵高,毕沙罗经由提奥和高更、文森特·梵高成了朋友,有一段时间他将文森特接到家中,代替提奥照料他病中的哥哥。
《山坡景观》
借助这一场场相遇、一场场交往、一场场谈话,借助全书先后登场的数十位艺术家之口以及他们的生活遭遇,斯通串连起了这大半个世纪的艺术的衍变。
《收获干草》(1887)
毕莎罗晚年排除了外界画法对他的干扰,表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画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气魄。
后期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
《巴黎剧院前地》, 1898
在经历了分光主义画法之后,在他的晚期又重回到明亮的风景画土来,这些风景画建立在完整而平衡的结构之上,颜色绚丽多彩,同时在明朗的色调和反光中,又显得格外透明,也更加鲜艳。
《伊拉格尼的白杨树林》1895
树木的垂直效果,与田野的低矮,二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形成简单的结构,把毕莎罗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区别开来,使毕莎罗的绘画具有一种宁静、沉思感,而不再有「印象派」的紧张气氛。
《巴金库尔的二月早晨》1893
在这幅画中,毕沙罗的绘画技巧极其细腻,显然他已从印象主义技法达到「伦敦技法」,及分光技法了。
所谓「伦敦技法」,乃是指1870年当普法战争爆发,毕沙罗偕同家人逃难到伦敦时,他曾对「分析阴影」﹝那按照季节和时间进行探索的画法〕特别感兴趣。
旭日的抛射,使万物拖曳着长长的浅蓝色阴影,背景是一座小山,山上簇簇树丛中隐约露出白墙蓝顶的房屋和一座教堂。整个画面全都笼罩在一大片蓝色的天空之下。
《晨光映雪-厄哈格尼》1894
在这幅画中,淡蓝色里充满了黄色的光线,深蓝色的阴影则交错显现其上。此画虽以雪作为标题,但树才是画者所欲表达的主题,细长而交错在一起的树枝,使人无法看清楚上面那块田地,而画中的女人正是他的妻子茱丽亚。
《塞纳河和卢浮宫》1903
卢浮宫、艺术大桥和雅绿园的笔直线条使整个画面显得十分稳重。通过灰色、淡褐色和淡紫色的色调,来描绘充满整个画面的天空、市内空气中弥漫着的冬季的晨雾和光线的颤动。
1903年,他在给儿子吕西安的信中说道,他在这里找到了体现“光线极佳的题材”。
《早晨的灰色天气》1902
我们如今一旦说起印象派,便孜孜不倦地谈论马奈、莫奈、塞尚等等,但毕沙罗呢?给予他的位置要小得多。我们忽略了毕沙罗。
这一次,斯通为什么不再选择那些戏剧冲突强烈的传奇人物呢?如果说梵高传、米开朗基罗传聚焦艺术家的个体命运,那么,以毕沙罗牵连起印象派的群像,有着较完整的艺术史整体轮廓。就这个角度,毕沙罗无疑是斯通的最佳人选。
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后,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以上图文内容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