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这两个人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

+关注

当代书法家,在他面前就是个渣一一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书法史上两个人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个是陶弘景,一个就是南梁武帝萧衍。

d7e65d875c9a94854b7eaa0566795d7b.jpg

陶弘景写了《瘗鹤铭》,《瘗鹤铭》是大字之祖,谈书法怎么绕也绕不开陶弘景的《瘗鹤铭》。

说到陶弘景,先说他的一首诗,诗是为悼他的好友沈约写的“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462e780bd6d776d0fa21f9f807bde3c3.jpg

这首诗成为对陶弘景道佛兼修的疑问最好的解答。

先说说陶弘景为什么出家做道士。

陶弘景出名出的早,他17岁时与另外四个人被称为升明四友。他几乎出任为南齐王朝所有王子的侍读,虽然,朝廷所有有关礼乐的大事必须向他请教,但是他到36岁了,仍然是六品小官。他真的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重要的是陶私景向往的是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的生活,领略自然之美。于是他决定辞官,出家为道。齐明帝见他言辞切切,只好同意他辞官出家去了。

6318242f2ece4ead57f61b2b9359fdc5.jpg

陶弘景选址江苏句容勾曲山,在山中建造道馆。勾曲山,可能大家不知道。茅山,大家就知道了,茅山就是勾曲山,那个时候叫勾曲山。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对陶弘景非常重视,多次请他重新出山,都被他拒绝了,他特意写了一首诗,回答梁武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梁武帝感念他的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赏赐不断,书信勤来勤往。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找他咨询,大家都叫他“山中宰相”。

既然梁武帝对他这么好,为什么陶弘景又要道佛兼修呢?

4cbd4dac2a315312c6b56795ae0312af.jpg

这事扯远了,要扯到同时期的另外一个朝代,就是南北对峙的北边的北魏。不得不说到一个人,寇谦之。寇谦之献道于太武帝,被太武帝奉为“天师”、“帝师”。倡导道教改革,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考虑到大魏治国必须用儒学,所以,求教于崔浩。而崔浩懂儒学,对寇谦之有求必应,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的方略,在朝中逐渐得到了落实,使北魏有了明显的变化。寇谦之新修了天师道道场,更是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鼎力支持,亲赴道场受箓。从此,北魏历代皇帝在即位时,都要去道坛受符箓,成为一种规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依据。与此同时,太武帝对佛教进行了打击,“太武灭佛”,下诏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北魏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而开始了没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c9d801a8bdbafe8e513fa31994d9c0ae.jpg

而南梁武帝则是弘扬佛教,下诏令全民奉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何止是480寺啊,到处都是寺庙,全盛时期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梁武帝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来皈依了佛门,成为虔诚的佛弟子,身为天子的梁武帝身体力行,带头礼佛敬佛。真是由于如此,陶弘景感觉到了危机,并从太武、寇谦之、崔浩身上找到教训,他怕北魏太武帝的故事在南梁重演,在此巨大压力下,他不得不去鄮县礼阿育王塔。陶弘景作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一代宗师,这压力得多大啊。在去鄮县礼阿育王塔前,他已经迫于压力,出走远游了,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只能自誓受戒,佛道兼修。否则,等着他的、等着道教的也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回头再读“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你会百感交集,为陶弘景的大智慧、大容量、大忍让而叹服。

中国为什么没有因为宗教问题而发动过战争?正是因为有陶弘景这样的大智慧的人物的存在,才避免了因为宗教问题而引发的悲剧。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包容,由此可见。

038441feb5e1fbd7044d11b4624a48a6.jpg

陶弘景不仅仅因为是宗教而千古留名,陶弘景也不仅因为是书法而千古留名。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药物学的贡献尤其重大。陶弘景医学传家,世代为医,他有着“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探索精神。他本人是个道教徒,但他不唯古、不唯新、更不唯道,他本着从实际出发,打破三品分类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进而将《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合而为一,加上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著成《本草经集注》,收集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足以证明他在科学道路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a7c152ab7672a697be8451fb4ba90f31.jpg

陶弘景的《瘗鹤铭》融化了汉晋、南朝用笔浑厚、结体劲密、笔姿舒长的特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陶弘景年轻的时候,主要学习二王书法,对正草隶都有深入的研究,《瘗鹤铭》更是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字之祖。晚年他隐居茅山,寻求杨羲、许谧、许迈等人的真迹,陶弘景心摹手追,颇有收益。于书法,仅《瘗鹤铭》就足已在书法史上为自己赢得了地位。

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文学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任何一方面都能卓然成家,无愧于古,无愧于今。

而现在的书法家,最多精于技法,除此,还能有其它学问?多读读前人,多想想自己,路怎么走?才是书法家要下的真功夫。

首页

热门艺考搜索

最新艺考文章

艺考培训-艺考-综合-书法史,这两个人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