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2023年生态与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关注

生态与环境学院

生态与环境学院是云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现有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态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和云南省品牌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亦是在国家特色专业基础上进行优势重组形成的,并在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学院新招生专业,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培养,2022年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和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联合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流学科,云南大学的生态学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并列),2017和2022年全国学科评估进入A类学科。

作为正在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06人。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90%以上,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云岭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云岭学者等高端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创新团队1支,省教学团队1支,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还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特聘教授。学院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慕课1门。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及科学出版社出版《植物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资源生态学》、《环境污染微生物学》、《环境与发展》、《生物统计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等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学院与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瑞典、日本等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建“生态学菁英班”,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技术教席、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智库,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毕业生具备下列基本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2)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意识以及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3)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革新精神;在相关学科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4)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学生生涯工作室,通过线上及线下方式同时推送分享就业信息并开展培训宣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院结合学科特色,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为学生科研训练及升学深造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学院重点关注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双困”(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求职意向一人一册建档针对性帮扶,切实做好建档立卡户毕业生及“双困”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对一帮扶。2020年就业率91.49%,升学率40.43%,2021年就业率91.58%,升学率36.84%,2022年本科生就业率86.99%,升学率40.65%,毕业生对专业认同感较高,前往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比例较高,就业学生中从事环境生态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占比较大。毕业生中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过去三年有1名同学先后参加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4名毕业生投身基层并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生态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地掌握生态学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云南省品牌专业,并在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两亚,面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和国际视野,能解决复合生态问题,能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生态学拔尖创新人才。

设有普通班和“菁英班”,其中“菁英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同建设。以精英教育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工具以及系统的生态学专门知识,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热爱生态学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本科人才。为国家进一步培养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未来领军及拔尖人才打下战略储备基础。“菁英班”学生享有更多实践和升学机会。

本专业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兰州大学签订有联合培养协议,入选同学将有机会到国内顶尖大学进行为期1~2年的学习。

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专业已建成多个国际联合实习基地,学生将有机会与外籍师生一同在国内外进行野外实习。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实验技能,初步具备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学生毕业时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生态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生态学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理科和生物学基础课程外,开设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及相应实验课程。

四、就业方向

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文明业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无疑将大大地提高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同时,生态学与生物工程、资源环境工程有机结合,将使生态材料、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必将大展宏图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毕业生可申请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常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可以到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从事生态监测、生态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在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拥有完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将会为同学提供大量的机会。

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高于85%,约1/3至一半的学生升入研究生阶段,其中大部分选择在本专业内继续深造。生态学毕业生就业行业中,超过三成从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其次是研究和试验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就业单位中,民营企业占比最高,达50%左右,其次是科研设计单位,占比达15%左右,其余依次是三资企业、中初教育单位、党政机关。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获得了就业单位的普遍好评。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云南,面向我国西南和周边国家,围绕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水体和土壤污染防控、受损环境恢复和重建等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按照本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结合高等教育新工科的建设导向,培养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要求的、可解决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

本专业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生态学家曲仲湘教授对环境科学的倡导,在上世纪 80年代经著名污染生态学家王焕校教授大力推进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段昌群教授的带领下于21世纪初建设了以解决复合性生态环境问题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与环境工程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行列,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宽口径、复合型”环境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对生态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及生态环保技术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人文及家国情怀、求实创新及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强劲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成长能力,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环境类人才。立足于解决我国西南地区水土环境问题及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从事流域/区域环境及生态监测与评价、环境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环境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实践创新型复合人才,能在相关规划设计部门、建设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单位等从事环境生态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工作,具备整合“环境-生态-工程”解决复合性环境生态问题的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对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如生态学)长期以来积累的学科基础及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要求

1.具备理科基础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具备工程基础知识: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工程制图技能、设计手册的使用,基本掌握设计文件的编制。

3.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二)能力要求

1. 问题识别及分析研究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研究分析并表达水土环境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方案比选等,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备从事环境及生态监测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及技能。

2.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能够针对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设计合理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具备环境及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工程实践与社会发展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环境与生态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伦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环境与生态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伦理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从事环境及生态影响评价、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及技能。

4. 产业前景及项目管理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生态工程的技术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生态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应用。

(三)素质要求

1. 阅读理解与逻辑思辨能力:掌握运用传统及现代信息载体获取并理解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2. 沟通与表达:能够就环境与生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 职业规范与团队合作: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4. 自我成长及终身学习:具有自我成长及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与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外,主要专业课程包括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水处理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土壤修复生态工程。本专业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环境生态工程3个专业方向,对应的方向核心课程分别为:

环境科学方向:污染生态学、水环境数学模型

环境工程方向:环境水文学、给排水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方向:环境景观设计、水环境生态工程

(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生物综合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水处理及生态工程课程设计、固废及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及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阅读计划、科研训练。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8%。

四、就业方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作为研究人员,将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作为环境工程师,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或进行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或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环境评估、技术咨询等工作;作为公务员,将在中央和地方、各工业部委和工业企业的环境科学研究部门工作。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年终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高,分别为各级环保局、环科所、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咨询企业;环境生态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工程企业;自主创业(主要在环境产业领域);其它企事业单位,或进一步在环境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五、报考限制:色盲、色弱考生限报。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云南大学农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始于1938年8月,停于1958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曾先后吸引了一批著名学者如汤惠荪、张福延、汤佩松、郑万钧、金善宝等到相关学科专业任教。遵从学校“巩固文理、完善管理、发展工学、拓展医农”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及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和农业科技支撑的迫切需要,云南大学于2011年恢复重建农学相关学科专业。云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农学院于2016年8月开始招生,因学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站位和定位调整,2019年云南大学农学院更名为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本专业也于2019年暂停招生。响应国家新农科建设需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于2022年8月重新开始招收本科生,致力于为国家和云南培养新型农科人才。

(一)培养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品行优良、本领过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人文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传统作物遗传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实践中,能够在农业及相关行业中开展与植物技术产业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培养要求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培养具有植物学、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植物栽培管理、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注重将现代新型农业技术、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现代高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的范围。植物科学与技术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考研深造所需的扎实学科理论与知识,同时还具备管理智慧农业及进入植物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

毕业生应获取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的人文修养,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掌握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育种、作物生产与管理、现代农作物种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营销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行业需求;

4.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制及学位:学制4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课程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除开设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理科与农科基础课程外,开设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学、植物育种学、植物生产学、种子学等专业课程及相应实验实践实习课程。

四、就业方向

本专业就业将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以现代生物科技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新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面向新乡村,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面向新农民,致力于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人才振兴;面向新生态,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13人,就业率100%。平均升学率54%,升学同学均进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就读研究生,就业率和优质升学率均位于学校前列。本专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专业培养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以此作为质量改进依据。最新一期《用人单位对云南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评价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5%,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对专业工作具有较高的胜任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871—65948611

招生咨询QQ群:632779802

官网发布缓存图:云南大学2023年生态与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http://zsb.ynu.edu.cn/info/1051/2714.htm

首页

热门艺考搜索

最新艺考文章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大学-招生专业-云南大学2023年生态与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