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6日
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落槌
备受瞩目的达芬奇杰作《救世主》
以4.5亿美金的惊天高价
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艺术拍品
在此之前的拍卖纪录是2015年
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
当时以1.8亿美金的天价震惊艺术界
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真迹
流传世间的仅有屈指可数的16幅
而作为唯一和最后一幅私人藏品
这幅《救世主》的重现人间
可谓本世纪最令人惊喜的艺术发现
与达芬奇的其它画作相比
《救世主》可谓沧海遗珠,命运翩跹
画作最早著录于17th英皇查尔斯的收藏
后经手白金汉公爵
消失2个多世纪后,1900年才重见天日
经过专家长达6年的研究鉴定
才最终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证实为达・芬奇真迹无疑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是文艺复兴最卓越的代表人物
也是整个世界艺术史的巅峰之一
更因为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达芬奇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小村庄
曾在一流的佛罗伦萨作坊当学徒
作坊主是声名显赫的艺术家韦罗基奥
曾制作将军科莱奥尼纪念碑
达芬奇自幼便显示出惊人的天赋与努力
遗留的笔记和速写有数千页之多
满布文字、素描及书摘
越是阅读,越是无法理解
如何能在如此不同的领域都出类拔萃
那是因为达芬奇首先是艺术家而非学者
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去探索世界的奥妙
更全面、彻底、精确
不依赖权威,而通过实验
宇宙自然,世间万物
无不激起达芬奇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他解剖过30多具尸体,探索人体奥秘
探究幼儿在子宫中发育的过程
研究水波和水流的规律
成年累月的观察分析昆虫和鸟类的飞翔
此外,岩石和云彩的形状
大气对远处物体颜色的影响
支配树木和植物生长的法则
声音的传播与和谐等等
所有一切都是他孜孜不倦探索的对象
为艺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艺术从微不足道的手艺成为高贵职业
由于年代久远
达芬奇的很多杰作都失于保护传承
仅有的壁画《最后的晚餐》
位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慈悲修道院
之前传统绘本对这一题材的演义中
使徒都安静的坐成一排
犹大与他人隔离
基督平静的分发圣餐
如 1480年Ghirlandaio 《Last Supper》
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可谓前无古人
首先,这幅画是如此逼真
壁画位于长方形餐厅大堂
和修道士的长餐桌并排出现
仿佛用餐空间的延伸
在此之前,宗教从未如此贴近现实
每个细节都仿佛可感可触般真实
其次,这幅画充满了戏剧性
达芬奇将场景定格在基督说
“你们中有人要出卖我了!”这一瞬间
12使徒自然地分成四组
仪态表情各不相同,姿势动作彼此联系
而犹大仿佛孤立
与安坐骚乱之中的基督形成戏剧性对比
画面是如此轻松自然地和谐平衡
变化中富于秩序,尽善尽美
之前画家苦于思索和致力解决的
写实主义素描和图案设计的呼应问题
终于完美的结合
达芬奇证明了
不需要牺牲素描的正确性和观察的精确性
就能够达到轮廓悦目的要求
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更为著名
不仅栩栩如生
更仿佛有着自己的心意般
表情神态不断变化,神秘莫测
之前意大利15世纪的艺术作品
都执着于每个线条和细部的认真描摹
即使素描和透视再为细致
看起来也都有些僵硬
形象也仿佛被施了魔咒般定格
艺术家曾试验过各种方法打破难题
如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就试图用卷曲的发丝和漂浮的衣衫
使人物轮廓不那么生硬
但是只有达芬奇真正找到了解决办法
那就是“必须给观者留下猜想的余地”
模糊不清的轮廓和过渡柔和的色彩
使形状间彼此融合,留下想象的余地
这样就能避免枯燥生硬的形象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所谓“渐隐法”
《蒙娜丽莎》嘴角和眼角有意识的模糊
融入柔和的阴影
使面孔带有捉摸不定的表情
历史上第一次
达芬奇用神奇的画笔
使画布上的色彩和线条具有生命
此次拍卖的达·芬奇《救世主》
与《蒙娜丽莎》同创作于1490-1500年间
画面从构图到细节
都遵从达·芬奇最钟情的“黄金分割”技巧
绘画风格也具有异曲同工的相似性
画面中耶稣的面部如同漂浮在烟雾中
模糊的表情具有无法参透的神秘意味
令人联想到基督经典的“神圣之脸”幻影
与《蒙娜丽莎》相似
《救世主》运用经久不衰的视觉象征
巧妙综合了各种传统的隐喻
耶稣右手竖起三根手指的祝福手势
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同时映射到水晶球中
成为3个奇幻漂浮的光点
水晶球混合了现实与幻象
微妙隐喻着耶稣作为神和人的双重特征
两条肩带交叉处的八角星
隐喻着耶稣复活的八种可能性解释
耶稣服饰上精致的编织
最终形成完整连续的金线
这个无限的结
在文艺复兴艺术中,代表永恒
如果除去深奥难懂的象征意味
《救世主》不过是一幅乏味过时宗教画
但它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
远比拍出的价格要高
它给予了关于世界末日的启示
那是永远无法用世俗解释的超自然
不知这“最后一件私有的达芬奇作品”
能否买到世俗的永生
但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想象
依旧充满了无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