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建筑之哲学
日本哲学家和哲郎认为:住在湿润环境中的人具有“隐忍、顺从”的性格,他称之为季风型民族;干燥环境中的部族则有“抵抗、战斗”性格,是沙漠型;在干燥和湿润双重环境中,则性格温和,属牧场型。
由土地而生
人们利用当地材料,依据不同风土,建起具有不同特点、功能的建筑。帐篷和雪屋拆建方便,适于狩猎-采集文化;地域不同,萨米人的帐篷又比印第安人的更挡风。长屋属聚居方式,南美的雅诺玛米人,几百户共居圆形大屋子里,便于家族团聚、对外御敌。
菲律宾吊脚楼一种
菲律宾的传统吊脚楼叫做Bahay Kubo,当地天气闷热,因此屋子挑高很高,便于热气上升,使屋内保持凉爽。季风时节多雨,尖屋顶利于排水,延伸出的屋檐使人仍有在室外活动的余地。
罗比人的土屋
象牙海岸罗比人(Lobi)的住处有奇特的采光方式,绝大部分依靠一处小高窗,墙上再开些小孔。
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也只有一扇小高窗采光,当地天气潮湿,因此开窗小且少,室内昏暗。屋里以火塘为中心,常年不灭,由于不通风,常常烟雾缭绕,墙壁被熏得发黑,但如此熏烤木梁、板壁,起到了防潮防蛀的效用。
澳大利亚原住民村落
居住在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地区的贡第杰玛若人,用康达湖边的玄武岩搭建一米多高的立面,然后用茅草或泥土搭起拱形屋顶。他们也用这些岩石建立复杂的引水系统和小水坝,后者是捕鱼的陷阱。
米克尔人的半移动住宅,随身携带外层树枝
魁北克和安大略省北部的米克迈克人、克里人和阿冈昆人都是半游牧族群,建筑是半移动的。木构,圆锥形或拱顶,外墙面以树枝、芦苇铺就,也有铺织布的,根据不同地区能取用的当地材料而定。他们每几周或几个月就会迁徙,带上“外立面”,把沉重的木框架留在原地,等回来时再重新铺上。
穴居村落
英属哥伦比亚内陆地区还有穴居,原住民掘地三尺以躲避狂风、严寒等极端天气,同时也用于储存食物。这种下沉式屋子深三四尺,呈碗状,顶部用厚实的泥土盖上。他们也是半游牧,夏季狩猎-采集,也耕作,屯粮过冬;冬日就躲到地下。家族成员分工不同,夏季很少待在一起,冬天才是团聚的日子,彼此交换旅途中的故事。
的的喀喀湖上浮岛
秘鲁的的喀喀湖上的原住民乌鲁人是住在浮岛上。考古学家Jago Cooper研究消失的南美古文明时发现了湖中芦苇的多种用途:“这些芦苇非常特殊,纤细、中空,扎在一起后特别结实耐用。”乌鲁人和牲畜都生活在芦苇扎成的浮岛上。屋子先用树枝架构外墙,再把芦苇席子盖上。“这种芦苇对原住民来说非常重要,几乎可说是万能的,不仅是建筑材料,也用来扎船,结实得可以运大石块。此外还是燃料、饲料。”
沼地阿拉伯人正在用芦苇搭建房屋
集会
伊拉克的沼地阿拉伯人的浮岛与秘鲁的略有不同,他们每户人家占据一个浮岛。房子是用芦苇捆成50公分的柱子,平行排两列,相对的两根柱子顶部扎成拱形,然后再横向用芦苇把一道道拱门扎到一起,最后铺上芦席,建成一个简单的家。
贝宁一处传统住宅
美国建筑师Jon Sojkowski对非洲大陆的乡土建筑抱有热情,从1990年代末就开始拍摄原住民的建筑,“我曾在赞比亚做志愿者,在图温吉人的村里生活了两年,就住在他们的茅草顶泥屋里,没水没电,但出人意料的舒服。”他回忆说,“茅草在白天吸收热气,使屋内非常凉爽;夜晚室外气温骤降,吸收的热气又散发出来,屋里因此暖融融的。”
象牙海岸的泥墙茅草屋
Sojkowski说,“如今原住民受到外界影响,正在逐步放弃原生建筑,人们想把茅草顶换成铁皮屋顶。我问贝宁的原住民为什么,他说‘换上铁皮顶,我就算一个有成就的人了’。可是铁皮不散热,到时他们家会变成桑拿房。”
Ancestor & Spirits in Architectures
建筑里的神明与祖先
在流汗小屋中举行仪式的拉科塔人
流汗小屋是拉科塔印第安人的神圣殿堂,这是一座全部由自然材料建成的穹顶型小屋,一般是土木建成的永久性建筑,人们在这里祈祷、举行神秘仪式。屋子中央放上烧得滚烫的石头,浇冷水制造水雾,人们吟唱古老歌谣,在屋里呆上几天几夜,等待祖先、神明降临,带来启示。成年礼也在流汗小屋中举行。
毛利人的马拉埃
公元850年,波利尼西亚人抵达新西兰,但直到14到18世纪,他们的后代毛利人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作为集会、社交场所的房屋变大,墙上绘制毛利战士和首领的画像。马拉埃,这种装饰精美的传统聚会屋最早在东岸出现,通常以祖先的名字为建筑命名,也被视作那位祖先身体之外的形体,具有生命,建筑的不同部分代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
卡纳克首领的住处
澳大利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群岛上的卡纳克人分成不同氏族,亲属关系以不同的祖先辈分和战争协议来区分,一个氏族几家人,人数从五十到几百不等。他们的村落布局具有空间感,族长的屋子在村中大道——也就是一条泥路的尽头,也用于集会和仪式。其余族人的房子沿道路而建。对卡纳克人来说,空间的区分首先是以德高望重者的屋子来,其次才是用途。
屋顶上的柱子中间雕刻着祖先的面庞
族长的大屋子中央是一根木柱,支撑房顶,房顶上另有一根柱子称作flèche faîtière,它分为三部分,中间刻画祖先面庞,上面有个矛头指向天空,防止恶灵降临,朝下也有一个矛头,防止恶灵自下而上。屋内墙上刻着其他祖先,门两边雕有门神Katana,是哨兵性质,报告陌生人的到来。
3000 年前,海南黎族的祖先过海而来定居,把木船倒扣作顶,铺上茅草,建成的船型屋成了陆地上的家。后来不再用船为顶,但依然延续了这种建筑样式。船型屋内没有窗,铺屋顶的当地宽叶茅草每隔三到五年换一次。他们另有一些向阳的船形屋用石块垫起,离地约30公分,防潮防老鼠,是贮藏食物的谷仓。
海南船型屋
海南岛现在留存不多的船型屋多为落地式,但过去也有抬高式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印度尼西亚依然可以看到悬空的船型屋,原住民认为屋子分为三部分——屋顶、地板上和地板下。屋顶及构成屋顶的空间代表天上世界,地板上的是人间,下面的代表地下世界。
托拉亚人村落
在印尼尼亚斯岛,部落酋长家的屋顶有九层。对生活在赤道以南的人们来说,太阳活动的地方——东方和北方是神圣的。他们沿山峦建梯田,俯瞰时,这些屋子就像绿色汪洋中的小船。室内承重的柱子撑起硕大的屋顶,柱子上挂着水牛角,象征财富;山墙上也有水牛角,代表权力。红色代表血、黄色代表神明、黑色与灵有关。
以粮仓为中心的特洛布里安群岛村落
粮仓的重要性不亚于住处,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安群岛做研究时,也注意到岛民独特的粮仓。薯蓣是岛上最主要的农作物,此外也有香蕉、甘蔗、山芋等。酋长的粮仓位于中央空地,其他人的则围在广场周边,形成环形。住房在粮仓外围,房屋都很小,突出中心酋长粮仓的高大,也体现全村人一心一意广积粮的决心。
赛皮克人的圣地
新几内亚赛皮克河沿岸的原住民建造的Haus tambaran并不是人类的住所,而是属于神明的圣地。只有成年男性可以去,女人和孩子不能靠近,有专门开辟的道路以便绕行。沿岸不同村落都有自己的 Haus tambaran,样子各有不同,共同点是没有门扇,只用细草编成帘子。这里是重要仪式的举办地,也存放神圣道具,平日里成年男性也会聚在这儿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