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货币、价格与消费
1. 民间借贷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纠正: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民间借贷无关。)
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货币周转次数减少。(纠正:移动支付可直接支付到位,减少了支付的中间环节,进而使货币的周转次数增加。)
2. 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纠正: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纠正:前一句颠倒了,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分割的.)
3.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纠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纠正: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4. 金银纪念币是纸币。(纠正: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纠正: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5. 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纠正: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利于生活质量提升;通货膨胀意味着经济过热,生产者投资欲望增强。)
6. 《管子·轻重篇》提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揭示了货币流通量的多寡与货物价格的高低成反比例的规律。(纠正:货币流通量的多寡与货物价格的高低成正比例。)
7.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纠正: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
8. 随着我国银行卡用卡环境的持续改善,在线支付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使用。这里的银行卡在线支付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纠正:银行卡在线支付体现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9. 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纠正: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10.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纠正: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11.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纠正: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12. 人民币贬值,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纠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13. 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纠正:美元升值,则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下降,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
14.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表明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提高。(纠正: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受投资方向和汇率变化的影响,与人民币是否纳入SDR货币篮子无直接关联。)
15. 价格是商品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纠正:价格是商品价值在量上的反映,价值越大价格越高,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价格。)
16. 流通中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流通中货币的多少决定的。(纠正: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17. 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纠正: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
18. 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纠正: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19. 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纠正: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价格由购买力决定。(纠正: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20. 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纠正: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一般而言,质量高的商品,其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多,因而价格也高。)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纠正: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但不决定价格。)
21. 某厂商的成功得益于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增加。(纠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22. 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纠正: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成反比)。)
23. 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大幅减少。(纠正: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水价格提高,不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24. 为降低碳排放,某运输公司将动力燃料由汽油改为天然气,这属于互补品战略。(纠正:汽油与天然气属于互为替代关系。)
25.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大蒜、猪肉的需求急剧增加。(纠正:大蒜、猪肉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其需求不会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增加。)
26. 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纠正: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27.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纠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8. 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纠正: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
29. 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供过于求)。(纠正: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30. 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纠正: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31.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纠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机器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社会消费水平。(纠正:机器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社会消费水平。)
32.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纠正: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不是没有影响。)
要反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消费。(纠正:求异的消费并非都不可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求异消费,而不应全盘否定。)
33. 社会保障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纠正: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的根本目的。(纠正:利益最大化是生产的直接目的,消费是生产的根本目的。)
34. 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纠正: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纠正: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35. 不同位置的球票是替代品,降低普通区(6~20排)球票的价格会增加VIP区(1~5排)球票的销售量。(纠正:降低普通区球票的价格会增加普通区球票的销售量,减少VIP区球票的销售量。)
36. 重大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纠正: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通行费与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纠正:生存资料消费不可缺少。)
38. 消费贷款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其能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纠正:原因是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
39. 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纠正: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40.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纠正:国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消费。)
恩格尔系数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纠正: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41. 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纠正: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4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纠正: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43.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纠正: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职工工资逐年增长,恩格尔系数逐年提高。(纠正:一般情况下,收入提高,恩格尔系数会降低。)
44. 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就是限制消费。(纠正: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并且未来有还贷有能力,就属于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
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纠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不是限制消费。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1.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纠正: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性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纠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 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纠正: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
3.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纠正:消费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其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人们对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纠正: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5. 我国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纠正:体现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6. 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纠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纠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7. 股份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纠正: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纠正:在我国,公有制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地位并不相同。)
8.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纠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制度基础。(纠正: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9.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都占支配地位。(纠正: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股份合作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纠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
10.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欠下的债务,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纠正:应该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11. 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纠正: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纠正: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3.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纠正: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4. 土地所有权在土地向专业公司流转后仍归每户村民所有。(纠正:土地经营权流转不会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
1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纠正: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6. 股份制是我国公司制的唯一形式;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纠正: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才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17.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完全平等。(纠正: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纠正: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18. 破产和兼并有助于压缩企业规模。(纠正:破产和兼并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并不是为了压缩企业规模,兼并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
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目的。(纠正: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盈利。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19. 互联网应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纠正:互联网应用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纠正: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
20. 独特的技术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纠正:独特的技术有利于增加市场份额,但不一定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
机器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就业率。(纠正:机器人的使用会节约劳动力,不利于扩大就业。)
21. 股票投资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纠正:股票投资的收益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而不是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
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纠正: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关键因素。)
22. 代言明星的声誉决定产品的声誉。(纠正:代言明星的声誉影响而不决定产品的声誉。)
价格优势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纠正:企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3. 产品质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纠正:企业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产品质量、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企业的经营战略等。)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本企业资本周转。(纠正: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被收购企业的资本周转。)
24. 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越好。(纠正: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要适度。)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纠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25. 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纠正: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纠正: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纠正:居民储蓄存款高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
27. 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纠正: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8.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纠正: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9. 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纠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价格、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30. 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纠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享有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前提,劳动者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维权。)
31. 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商业银行而言,发放的贷款越多越好。(纠正:贷款业务要坚持真实、谨慎、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32. 食品安全责任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纠正:食品安全责任险是企业投保的,属于商业保险,而非社会保险。)
投资理财不需要理性。(纠正:投资理财有风险,需要理性投资。)
33. 高利率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纠正: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利率的调整要以经济的运行状况为客观依据。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应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增长和物价上涨;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应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纠正: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34. 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纠正: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储蓄存款比较安全,没有风险。(纠正:储蓄存款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5. 股市是经济风险的避风港。(纠正: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
股市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纠正:股市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股市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36. 开通“沪港通”意在杜绝两地股票市场投机交易。(纠正:开通“沪港通”并不能杜绝两地股票市场投机交易。)
国债的风险高于储蓄存款。(纠正: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其风险低于储蓄存款。)
37. 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纠正:国债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38. 我国股票发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会使股票价格越来越偏离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纠正:这一改革并不会使股票价格越来越偏离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39. 投资多元化就是指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投资方式越多就越赚钱。(纠正:投资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赚钱,对每一种投资方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来说风险与回报成正比。)
40. 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任何公司都可以经营保险业务。(纠正: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可以分为财产和人身保险,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41. 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纠正:是购买商业保险。)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1. 各类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方式,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纠正:股权激励方式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并没有改变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是在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纠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这属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表现。)
3.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纠正:应该是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纠正:应该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可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纠正:财政转移支付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而不是初次分配。)
6.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纠正: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7. 按土地要素贡献分配成为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纠正:按劳分配仍然是我国农村分配的主要方式。)
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纠正: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8. 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纠正: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纠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9. 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纠正: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消除收入差距。(纠正:分配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10.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大幅度提高税率。(纠正: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措施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财政收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纠正: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11. 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纠正:适度的财政赤字应该增加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国家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属于货币政策。(纠正:国家对光伏产业实行补贴,是通过国家财政实现的,属于财政政策。)
12. 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纠正: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13.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纠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4. 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非按劳分配。(纠正: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一定是非按劳分配方式。)
15. 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纠正: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16. 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纠正:只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
17. 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是公平的保证。(纠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18. 某省探索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债券,用于弥补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资金缺口。以发行债券方式支持扶贫,可以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纠正:某省发行扶贫搬迁债券来支持扶贫,强调的是扶贫资金的筹集方式,没有提到扩大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
19.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纠正:增加财政收入要靠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提高企业税费。)
20.政府偿还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纠正:政府偿还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税收收入。)
21.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纠正: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加,可能会出现财政赤字。)
22.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加,能够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纠正: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但不是基础性作用。)
23.上调烟草消费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纠正:上调烟草消费税不会调节个人收入,但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24.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税收起征点,直接效果是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纠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直接有利于增加人们的实际收入。而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则直接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25.降低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成本高、融资难、用工荒问题。(纠正:应该提高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来解决小微企业的三难问题。)
26.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纠正:税收是主要形式。)
27. 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提高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纠正: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提高,会减少企业自身收入,不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
28. 某连锁商店交纳8 500元营业税——该商店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纠正:某连锁商店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负税人应该是消费者。)
29. 国内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纠正: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
3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纠正: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
31. 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流转税、行为税。(纠正:营业税、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
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纠正: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32. 增值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纠正:营业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纠正: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33.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纠正: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属于再分配范畴。)
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纠正:推行刮奖发票是为了鼓励消费者索要餐饮发票,这有利于减少税收流失。)
34. 税收具有无偿性,意味着国家对纳税人不付出任何代价。(纠正: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国家的税收收入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纠正: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35. 税收具有固定性,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纠正:税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而是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36. 税收的强制性要求它具有无偿性,无偿性是强制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固定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强制性。(纠正: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7. 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因此,税收越多越好,税率越高越好。(纠正:税率过高不利于生产和消费,税收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变。)
38. 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纠正: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法院裁定某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罪名成立,开出了4.5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纠正:该公司的做法体现的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2. 为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经营、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发生,政府应采取限制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等措施。(纠正:为防范互联网金融业违规经营、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发生,政府应完善市场规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3. 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这一举措的目的是消除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纠正:市场调节有缺陷,政府要保持对市场价格的必要干预。)
4. 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表明政府有责任更多地介入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纠正:政府不能介入企业的经营活动。)
5. 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旨在降低商品价格,增加商品销售量。(纠正: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降低商品价格”。)
6. 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违规经营”等问题,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改进互联网安全技术是企业采取的措施,不是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7. 为治理空气污染,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是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纠正: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属于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
8. 上海商人购买的一件精美的清代瓷器属于计入中国GDP的产品或劳务。(纠正:购买的清代瓷器属于文物买卖,不属于生产的最终产品,因此不计入GDP。)
9. 为解决低价药物的供给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生产低价药物企业经营管理干预的力度。(纠正: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非微观干预。)
10.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裕。(纠正: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11.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纠正:科学发展要求又好又快,好字当先。)
12.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纠正:“扩大城市规模”说法绝对,像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是限制规模的。)
13.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表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纠正: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处于上升趋势,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1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纠正: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使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不是根本改善。)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纠正: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6. 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纠正: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纠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7. 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纠正: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支配作用。)
18. 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纠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纠正:治理污染应该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19.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加物质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纠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减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应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落后国家。(纠正:治理污染的根本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21. 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因为了它是基础性产业。(纠正:因为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2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纠正: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3.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纠正:是基本标志,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24. 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纠正:不可能同步富裕。)
25. 市场规则仅仅规范经营者。(纠正:市场规则不仅规范经营者,也规范消费者,甚至规范政府这样的特殊参加者,也就是说,市场规则应该规范每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6.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特征。(纠正: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效果与程度更佳、更强、更有力。)
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纠正: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
27.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过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过程。(纠正: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差别。)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与成绩的唯一指标。(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8. 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纠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经济全球化会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纠正: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29. 降低进口关税能鼓励企业海外投资。(纠正:降低进口关税与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没有关系。)
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纠正:我国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0. 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依赖于国际投资。(纠正: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纠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和威胁。)
31. 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纠正:资本市场一体化不符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2.对外直接投资取代商品出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纠正:我国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不会取代商品出口。)
33.我国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是因为我国服务贸易个性化强,容易遭遇贸易壁垒。(纠正:主要原因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竞争力弱。)
34.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应抵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纠正:抵制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会使我国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35. 我国某服装企业现金收购意大利一家著名服装公司51%的股权,可以助力企业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纠正:该收购行为属于走出去,并非引进来,是企业对外投资而不是利用外资。)
36.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变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下降。(纠正:价格波动由价值规律决定,企业经营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自贸区的建立不会改变价格的波动和企业的经营风险。)
37. 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纠正: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
38. 美国频频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主要是因为美国需要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纠正:主要是因为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产业发展。)
39.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纠正:引进来要结合企业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40.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纠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4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纠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