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站在影评或艺术的角度...
我的老板跟我说,想赚钱,就做两件事,琢磨人性,分析信息(从网上搞点题卖学生的这种不算),当时我以为他是闲的慌,看了太多曾国藩、厚黑学、鬼谷子...
诡道的论点,在我那个年龄,还无法接受,至今我也不完全认同,但是,这确实很是戳中许多人心中那个“致命点”
暂且抛开《寄生虫》作为电影艺术和商业的价值不谈,仅仅从斩获金像奖,俘获评委认同的角度上看,离不开奉俊昊借助《寄生虫》对评委“致命点”的准确命中...
奉俊昊社会学出身的底色加之长时间艺术化表达的功力,决定了他相较于普通人,有着对于人性更加透彻并且深刻的认知,在我看来,他用电影化的表达完成了整个观点自洽的流程,首先定下阶级与人性这两个主基调,再运用叙事,构图,演绎,配乐,隐喻等表达技巧,无形中设置一道无法逾越的隔离,既隔离了片中上下两个阶级,也同时隔离了电影与观众,致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我找到应有的阶层归属,从而形成人物角色代入,上层阶级排斥下层阶级的向上突破,下层阶级窥视并且抗争上层阶级的藩篱,而促生这两个阶级互换的源动力,就是人性,等同于奉俊昊先跳出导演的身份画出了一个点,而后再由这个点出发,回归导演的身份,画成一个圆,奖所有观点和内容涵盖其中,这也恰好戳中了奥斯卡评委会的敏感点,因为即便是握有选票的评委也不过是一个社会身份而已,本质还是人,对于阶级和人性的思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不论他的肤色和语言,只要与社会产生了连接点,那么人性与欲望都在暗自涌动着发生,只不过被包装于文明与理性的外衣之下,轻易不可示人,片中虽然主要只表现了贫富两个阶层的矛盾,但阶层并非可供触摸与观察的金字塔,相反只是无形与臆想的存在,没有绝对的高度,只有相对的高度,向上延伸的社会阶梯是永无止尽的,人性的背后是欲望,欲望只能被抑制,无法被根除,欲望的萌发便会借助于最原始、最基本、最天然的内在动力,不断寻求对于善恶与阶层亦或者是理性的突破。
上面这段话是错误示范,不能用在影评中,因为艰涩难懂,而且还没分段,不要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