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词汇类题目:知行合一。说到知行合一,顺口容易带上一个人,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大家爱称呼他为王阳明。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王阳明,明朝成化年间,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是个官二代,少年时期就显出与众不同,他觉得科举考试并不是那么重要,一心只钻研兵法和哲学,搞得他父亲很是郁闷。后来他进了官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而当时的正德皇帝也非常不靠谱,不重视这个国宝级的人物,于是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当招待所的所长,艰苦的环境加上疾病缠身,让王阳明十分痛苦,但他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升华。
“心学”就是这个时候悟出来的,而“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知行合一,很多人理解成了先学会理论知识,再去实践,先知道再去行动。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知行合一'的'知'其实指的是良知,'知行合一'讲究的是行动的效率,良知告诉你是对的事情你就去做,良知告诉你是错的事情最好想都不要想。
知行合一这里面分为两部分,第一,需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光明'。第二,就是不欺骗自己的良知,跟随良知去行事。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先后顺序,是同时发生的,是发自你内心的良知的。
可能你还不懂,那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小孩即将要从高处跌落,你跑过去一把抱住了他,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任何犹豫。
再比如,你走到街上看到一个颜值很高的他,你会很愉悦,看到是知,愉悦是行,你没有在看见人家之后还要分析一番你到底要不要愉悦。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知行合一,是基于内心良知而做出符合良知的行动,这其中没有任何欲望的驱使。
所以说,“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绝非空喊口号,我们可以试图靠近它。
“知行合一”在今天怎么用
在今天,你或许过着不错的生活,但你做的一些事,有可能都是违背自己的良知的,比如你不喜欢你的工作,比如你和讨厌的人在一起共事,或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利益而舍弃善意。所以,按照“知行合一”去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刚开始有些难,但并不代表我们做不到。
其次,要多读书。
多读书,会让你明白很多事,你的心境也会提高很多,心境提高了,看事情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对待事情的方式,也会大有不同。“良知”也会从最基本的不随地吐痰升华到对整个人类的悲悯,如此一来,你“知”的格局会放大,随之而来的“行”,也会让你更上一层楼。
最后,要自律。
古今中外,凡成事者,皆自律。作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们一定要做到严于律己,懒惰是人的本性,关于如何克服它,这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知行合一,不是口号,请默记心中。这四个字,需要花去我们一生的时间去领悟。
遇事不乱,将工作,经历都当作是一种修行,在修行之中完善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一种正向循环的效果。
广告:今天是正月初六,按照以往,年后还有校考的省份已经开始返校准备接下来的校考了。但今年却偏偏赶上了疫情,很多高校都推迟考试,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把自己的专业回炉再造一下,回到集训时的水平又或者能否把专业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我这里有一个月的网课,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加我微信。包月一千元,按星期来,每周只300,7人一个微信群。每天定时定点,练习90分钟。在群里我每天都在,给大家讲一些评述题目,带同学们一起练练新闻,分享一些模拟主持的素材。最后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需要的同学赶紧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