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看待寒门贵养。背景是这样的:有媒体报道,有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花费不菲——孩子每个周末三个兴趣培训班,留守儿童打赏偶像、购买专辑月均1000多元”,而其父母务工月收入仅5000元。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寒门贵养”“未富先奢”现象,也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给“寒门贵养”贴标签,打工家庭给孩子尽量创造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条件不应该被质疑为奢侈消费。请谈谈你的看法。
其实不论富人家还是穷人家,所有家庭都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点。就算倾尽所有也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
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父母们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穷尽一切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不管是贫寒家庭还是富裕家庭,如果一味满足孩子高消费的要求,不重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可能培养出一个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啃老族”。
然而,真正的富养,富在养见识和眼界。
所谓“寒门贵养”问题的关键不是应不应该“贵养”,而是该如何“贵养”的问题。贵养”首先应该“贵”在书上。他们舍得花钱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和鞋子,他们不懂应该多买书让孩子读。
古今中外,但凡优秀之人,都是有见识有眼界的的人,而这些见识和眼界都来源于孜孜不倦的阅读。
其次,“寒门贵养”还应该“贵”在时间上。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一年只回一次家,原因是回家耽误挣钱。很多带孩子一起进城务工的父母也是白天黑夜拼命工作。他们舍得给孩子花钱,却舍不得花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
人的一生最短暂的时光是童年,而童年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爱护。研究表明,那些童年缺少父母爱护的人,成年后更容易产生情感和人格障碍问题。因此,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应只想着给孩子进行一些物质补偿,而应该多花点宝贵的时间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拉近感情。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一方面引导家长和孩子不进行攀比投入,另一方面引导家长真正学会在如何“贵养”上下功夫,让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在品格和精神上得到滋养。全社会也应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家长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孩子的理念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