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编导统考考试真题《罪恶之家》(片段)
本部影片改编自经典话剧《探长来访》。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离不开叙事这一基础,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再优秀的表演和艺术手段都成了空中楼阁,而叙事的文艺作品无不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作品的主题问题,另一个则是作品的构成问题。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支配着全部情节的走向。《探长来访》这部话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秀的主题。
四47年正值“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经济凋敝,当时的殖民地印度又寻求独立,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于是《探长来访》应运而生。该话剧讽刺了伯灵一家的道貌岸然、自私自利,折射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的本质,符合观众的心声。作者在讽刺与批判之余,仍然赞扬了人性的光辉一一最年轻的两个人,儿子伊里克和女儿什拉十分同情女工的遭遇,厌恶他们父母的冷漠,流露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影片《罪恶之家》牢牢地把握了这一主题,继承了原话剧的精髓,同时也删去一些冗长的桥段,一方面丰富了女工的情节,用女工的落魄反衬资产阶级的罪恶,另一方面把原话剧中神秘的探长落实为上帝,令影片的主题更加鲜明。
影片的开头和临近结尾处重复了一段女工伊娃史密斯与儿子伊里克的对白:
伊里克:你相信上帝吗?
伊娃:相信。
伊里克:你怎么会相信上帝?
伊娃:我无法相信人,我必须相信一样东西,不然我会堕落,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这段对白铿锵有力,有一种拷问人心的力量,其中所暗含的宗教意味也提示观众:探长就是上帝,探长的调查就是上帝的审判。当面对上帝的审判,伯灵一家仍不知悔改,那么终将迎来惩罚一一真正的探长到来后,他们将会接受法律的判决。探长作为正义的象征,揭开黑暗的面纱,悲悯女工的不幸,一方面寄托了观众的情感,另一方面令主题更加鲜明。
《罪恶之家》相较于话剧叙事,电影叙事则自由得多。时间的变化可以借助摄影和蒙太奇流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场景的调度几乎是“随心所欲",构图、光线、色彩等空间艺术元素被巧妙地运用于画面上,镜头的视角、焦点让导演能极大地左右观众的感知内容。山此,影像得以成为影视叙事的重要臂膀,在烘托人物心境、营造影片气氛、推进剧情发展、交代人物关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英国电影《罪恶之家》在尽可能地突破话剧中的时空限制,竭力用影像技巧和时空特性来完成自己的表述,处理效果却大相径庭。
影片《罪恶之家》的开头,就通过忙碌的佣人、精致的餐具、西装革履的伯灵父子、盛装的伯灵夫人等一系列场景 展现伯灵家的奢华疒一个女性(实际上是自杀的女工)穿衣服的镜头穿插其间。时空在女工、伯灵公司、伯灵家之间来回切换,诡异而阴郁,这对于话剧显然是无法想象的。随后片名"AN INSPECTOR CALLS"浮现,接着,镜头随着伯灵父子乘车经过公司、小路、田野,直到家中。阴沉的暮色、昏黄的色调,配以凄怆的音乐,场景的压抑“走人"剧情中,把死寂的气氛渲染到极致,悲剧感和宿命感油然而生。该片把原话剧中的伯灵家五个人和女工的接触的对白转换为影像,把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女工带来的伤害表现得更具感染力。
例如,当女工因为组织罢目《被老伯灵解雇,走出伯灵工厂的大门时,此时远景是她独自在雨后湿润的小路上渐渐走远,近景是写着“伯灵"工了一的牌子。这个景深镜头既展现了女工代表工厂中全部女工要求加薪却被单独解雇时的落寞、难过,凸显了她受到的伤害,又暗示老伯灵像那块牌子一样冷漠无情,人性中的贪婪由此显露无遗。伯灵家中的陈设、精致而古典,使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感 。
在话剧中,为了在有限的时空中促进戏剧冲突的发展,情节的安排需要足够的紧凑,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以凝聚冲突并使其更加激烈。一般来说,戏剧的叙事是以因果关系为动力,形成“发展一一高潮一一结局"的线性结构。《探长来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虽然分为三幕,但前后两幕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别;以探长为代表的正义与以伯灵夫妇为代表的自私罪恶之间的矛盾随着探长的盘问产生、发展,到探长走后伯灵夫妇和女婿吉拉德仍不知忏悔达到高潮,在真正的探长即将来访之际戛然而止,所有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女工之死这一条线索展开,剧本的整体性、完整性相当高。
电影的情节安排自由很多,可以像戏剧一样紧凑,也可以自由、松散;可以按照传统的因果关系悱进故事,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在关联铺排情节。《探长来访》作为一个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剧情已经足够丰满,若直接搬上荧幕显然忽略了戏剧和电影的差异。因此,在它的改编过程中加人新的情节是很有必要的,《罪恶之家》和《神探驾到》都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罪恶之家》中新加人的情节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伯灵家的,以使伯灵家的剧情更加流畅和生活化;另一部分是关于女工的,与其有关的情节在原话剧中作为支线仅仅出现在对白中,剧情相对薄弱,女工形象极其扁平,在电影化改编中经过补充对人物的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主体的表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女工决意自杀离开住处后,探长古尔(影片中诠释为上帝)来到那里,从她留下的日记了解到她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