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的考官,一定不会认同用“套路”“模板”来编写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才是优秀考生的基本选择。在此前提下,叙事技巧真正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伴随我们十余年的记叙文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
记叙文就是写作记人叙事类训练文体之一,要以“故事"为核心来选材布局,塑造形象,生动表达,突出主题。但事实上,有一部分同学不是不会写故事,而是没有材料可写,有材料也写不具体,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的故事没有情节,吸引不了读者或考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讲讲考场上故事写作与编讲的基本招数,以弥补有些考生故事基础缺失:
第一招:要有个故事一故事来源于生活。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故事源自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切身感受(感知)到的、亲耳听到的、亲眼见到的,用自己能驾驭的语言或文字说或写出来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故事。
看看大家都写过的小学生作文《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仅107字的短文值得肯定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真!
作者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了”这一生活片段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的“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写出了作者纯真的感受。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迷人之处往往都源自简单,生活中的感人之处往往都源自真实的情感展露。写自己的故事需要用心,需要静心,用心表达、静心诉说,用本有的率真把自己从繁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善于、甘于返璞归真,写好看似简单的事与情。
故事从生活中来。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如一次聚会,一次尝试,一次开心,一次失误,一次误解,一次分歧,一次争吵,一次忍耐,一次觉悟,一次自责,一次不理解,一次好心未得好报,一次热心对冷漠。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写成好故事呢?不是的。
不寻常的、有矛盾的、有人情味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材料才有故事价值。
要像新闻记者捕捉新闻材料那样具有敏锐 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敏感的心灵。
编导考生仅仅有讲故事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要写出内容具体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故事,尚需在叙事质量上下工夫,也就是要学会讲个好故事。
第二招:要有个好故事(好故事都是有新意的)
好故事就是能吸引住读者,让他们觉得有趣味,有真情有意思。从写作理论角度来说,就是选材要典型,新颖,故事不俗套,不拿常用的例子去叙述。同样,常在大众嘴里传播的例子也不要从普通的角度去书写,应当另起角度或者替换人物、事件,按照自己新的意图去描述新事物,或者按照非常见的观点重新去阐述旧故事。
比如,亲人去世了,邻居大哥结婚了,母亲熬夜刷网剧等素材,简单去表达,基本上不会吸引人,不会打动人。如果分别加上一些情节就能写出好故事了。
老爷爷去世了,老奶奶因为伤心过度也去世了———有人情味;
邻居大哥结婚了,新娘是带着自己孩子来的,婚礼现场却找不见了——有矛盾;
母亲熬夜刷网剧,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写出一篇好的剧评———不寻常。
好故事的新意哪里来?
1、在见微知著中洞察。照相机能照相,人的双眼也能照相。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在深入思考中挖掘。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第三招:要把故事写好(故事都是“折腾”出来的)。
如何写好故事?就是两个字“悬念"!即在展现某个情节时反复渲染。名著都会“悬念" 的《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可他却没有自己去看,而是叫了诚实的老大臣去。安徒生为什么在这之前反复写这么多人并没有看见布料,却对布料大加赞美?就是在悬念。
悬念的设计就是为了深刻地揭示出当时被谎言充斥的社会现实一从社会最高层到社会最底层。这就是安徒生的高明之处。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于勒出现之前,反复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的情节,也是一种悬念。为什么要这些悬念呢?
就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想要让热切盼望着发财的我们一家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当在船上遇到穷水手于勒时,莫泊桑又设定悬念了:父亲看见了,不放心,便叫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放心,又叫父亲去向船长打听;于是父亲又去向船长打听。这么一折腾,可以看出父母多么不想自己的发财梦破灭,可见他们多么看重金钱。鲁迅也是悬念的高手,社戏还没看,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情节的一波三折。
三打白骨精,吴承恩在折腾!七擒孟获,罗贯中的叙事悬念设置得更凶猛了!这样看来,故事情节起起伏伏就是折腾。
如何通过悬念设置编出故事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波三折,适当留白,复叠兴波。
(1)一波三折。故事或文章写得有波澜,对读者才会有吸引力。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所谓巧,意指曲折。朱熹也曾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强调文章要在曲折宛转中别开生面。脂砚斋评语中也称“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文章如此,故事更是需要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只有这样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就很注意写出波澜。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命运发展起起落落,施耐庵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
编导故事初学者,可以借鉴中学教材中的叙事作品理解,比如《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情节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契诃夫的《变色龙》,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处也都在于情节的 波澜起伏,形成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
怎样才能让故事“曲折"起来呢?
常见的“兴波澜”方法也很多,比如, “伏笔法” “抑扬法" “悬念法" “突转法" “巧合法"“多线法”等。
本文重点谈谈以下3种:
① 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
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吕克贝松新片《安娜》,一个“偶遇”选择的模特为什么成为杀手 ?杀手的背景是什么?怎么成为杀手的?……这样“设悬——释悬——带出新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影片故事韵味无穷。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A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安娜》】
B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希区柯克的影片总是让罪行在不经意间闯入日常生活,影片开始的时候总是如同纪录片一样展示生活中的自然,如果故事发生在瑞士,那么一定要有群山和巧克力;
如果是在荷兰,风车和郁金香花便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自然不过是一种门面,他成为希区柯克的使用虚假自然。接着希区柯克会在画面上设置一处污点引起观众的注意,逐渐打破正常的生活秩序,这便是反常元素的介入,即引入一桩罪行。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引诱观众注意的污点。如《欲海惊魂》中裙子上的血迹;《深闺疑云》中的一杯牛奶;《后窗》中窗户的黑框,以及黑框里面凶手香烟的一星火点;另外还有《西北偏北》中的飞机,它初次出现时犹如天空中的一粒斑点。
而这“一粒斑点”是一点点污染情节的(《西北偏北》中的飞机逐渐飞近、变大,最终充满整个画面),在《后窗》中,詹姆斯史都华确定有异常现象正发生在对面的一扇窗户中,直到微小异常的连续积累呈现出罪行的全貌,而罪犯转而又确定了观察者。
希区柯克式的叙事遵从这样的法则,即“一处环境越是天然的显得熟悉而合乎常规,则以但其中一个组成元素开始‘逆风而转’,就越容易变的离奇或失控。”悬念的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反常元素,影片运动总是从正常到反常,为即将发生的事件准备了观察者。
在《电话谋杀案》中,马克与勒斯盖特在影片开场就设计了天衣无缝的谋杀计划,第二天的实施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谋杀者死于被谋杀者的剪刀下,反常元素出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变得不再合乎常规(这里的常规即马克设计的谋杀计划),当马克鬼使神差的利用勒索信轻而易举的将妻子送入监狱,事情变得离奇了,观众知道,最后的结局一定是马克被绳之以法,那么此刻妻子入狱又是一个反常,是一种观众心理期待的反常,剧情似乎在“逆风而转”,直到揭露罪行的第三方出现——钥匙的破绽,才在警探与马克之间周旋中找到破案的答案。
C多线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这也是编导考场上“材料续写命题”的技巧之一】参考“框套式”影片《朗读者》,多线索叙事电影《两杆大烟枪》
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整个故事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或观众的目的。
②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前者如《林黛玉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出褒扬。后者如《明湖居听书》。写黑妞说书,先写她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接着写听众的评价:“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这里,写黑妞唱腔“清脆”、“婉转”,正是为了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当然,从整篇来看,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正是为了彰显白妞说书达到“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运用抑扬彰显法,能使作品有顿挫起落。
③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
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如《项链》中对项链是假货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其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很随便的态度,说明此项链的并不贵重;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连打开看都没有,再一次说明原项链并不贵重。
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脉络分明,结构更加严谨。
(2)适当留白。说满说尽,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大忌。真正的好故事不仅能准确传递作者欲提供的各种信息,而且善于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比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 ”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啊!由此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复叠兴波。“发展是按所谓的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进行的”(马克思)。诗文、故事写作也要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复沓回旋、一波三折的运动情形。运用复叠手法组织故事情节,可以造成波澜曲折、扣人心弦的特殊效果。
不过,运用复叠手法组织故事情节,不是搞照搬照套,次次回到老路上去,而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同中见异,使文章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推动情节进人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使人物、事件和冲突丝丝人扣,有机而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为揭示主题服务。比如《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一节,写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直至七次擒住孟获,次次擒法不同;
又一而再、再而三,一共七次释放了孟获,次次放法不同。“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从写作上看,正是重叠手法的独特运用,造成了七擒孟获的蜿蜒曲折、惊心动魄。
以上方法能使得故事呈现一波三折、平中见奇的叙事效果。但写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二是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三是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文章跌宕昭彰,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是这些“有故事的人"让人们锁定住那些有些神秘、有些独立、有些味道、有些费解的人身上。而当我们细细去想的时候,其实每个人岂非没有自己的故事?
考场上要求你写出或讲出自己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技巧方法仅能锦上添花。
往期精彩:
编导考场高分故事,不应该有这样的思维习惯(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