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广博浩瀚孕育着现实的复杂多变,但概括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和艺术。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提炼与萃取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而生活则是体验的过程,尤其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要深度体验,要主动积极深入的探寻,这也是艺术创作者们后天培养出的第二天性。对于准备学习编剧、导演的编导艺考生来说,一切考试内容都将指向未来“第二天性”培养的可能性。
对于学习编导的考生,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按照专业创作规则自我训练:对于生活深入体验及体验之后的改造表达。以非虚构的方式进行文字记录,学习虚构的技法,组织安排这些生活体验积累的素材,这就是叙事基础训练。
换言之,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积累和素材重组就是故事学习的基本功课。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模仿在文学乃至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 无论是剧本的前奏---故事的编写,还是剧本工程的实施,都是对生活的“模仿”,但不是复制生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模仿则是人类最初获取知识的途 径,对 人 来 说,获取知识是人类的本能,是 一 件“最 快 乐 的事”。我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生活,就是学习故事写作重要的知识来源。
“历史是未来的预演”,艺术也可以。
自去年底,我们正经历着一场“过去的历史”。
瘟疫,不新鲜。
病毒,同样也不陌生。
之所以称之为“新”,仅仅是相对于过去而言。
病毒是新的,但,无知还在继续,只不过把张角符水换成了口服液。
瘟疫中的现实,现实中人的行为,行为中的事物载体等等一切都不“新鲜”。甚至说十分陈旧,就像XX媒体编导的新闻节目报道一样老套。好在还有艺术创作者们,还有大众化的艺术媒介在消解残酷现实中的无趣无论,甚至无知。
以威胁人类生命的病毒瘟疫为题材的影片,很多。讲好这一类类型故事的电影作品也有很多。今天推荐一部优秀的故事写作案例,以帮助编剧、导演专业的同学理通故事编写脉络,为编“好故事”积累点经验。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影片出自索德伯格,尽管导演是一位旷世逸才,但在众多的此类题材的片子中,这部《传染病》并非炉火纯青之作。主要原因在于商业制作模式的重复,但从导演的艺术表达方面来看,整部作品的诸多亮点还是值得肯定的,豆瓣乃至IMDB评分较低(对这位导演来说),原因较为杂乱,笔者不准备展开这一话题。
2019年底中国大地上又一次遭遇大瘟疫,之所以说“又一次”,并不仅仅与“2003年的SARS”作比对,更多的要求学习故事的同学去回望历史上的几次大瘟疫,也只有这样才有编好这类故事的可能,才能从一类故事中找到编好更多故事的规律。
2011年史蒂文.索德伯格作品《传染病》(Contagion),以现实中的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为素材,结合世界范围内的大瘟疫历史,精巧组织虚构了一个多线故事。
以下是素材,不是故事。
故事需要观摩影片《传染病》,学习创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素材结构成故事的。
1.源自中国南方某省野生动物美餐
2.不明感染,没有人(主要不是一个人)当一回事
3.春节,我们要团圆吃水饺,我们要表演迁徙,我们要团拜谢恩,我们要总结,我们要开会。
4.全球最优级实验室也不一定安全,我们最崇拜的知识精英都忙着拿数据写论文。
5.不重视,或者不公开,一线医护人员和研究调查人员付出惨重代价。
6. 不透明,社会科普教育徒有虚名,谎言,谣言,无知言论像病毒一样无处不在:如,双黄莲口服液。
7、新闻媒体无所适从,报道跑偏,为稳定要牺牲不一定真有责任的背锅人。
8. 无论是急需的医药物质,还是医疗资源,还是面对瘟疫而做出的决定,公平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但不一定是难题,什么是重要的呢??)
9..口喊加油,给谁加?区域+宗族+群体
10.......
点击原文或识别二维码阅读“如何把现实的素材变成优秀故事【《传染病》故事案例梳理】”;文章有剧透,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