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个体,夸大群体,是讴歌,还是绑架? 《你好,李焕英》影评写作需要关注的三个“缺失”

编导艺考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消解个体,夸大群体,是讴歌,还是绑架? 《你好,李焕英》影评写作需要关注的三个“缺失”

艺考

在一个特定阶段,契合了大众的情感结构或情绪需要(这种情感/情绪是否健康, 产生这种情感/情绪的生成机制是否合理,都已经不重要)是这类影片票房飙升的核心元素,与剧作思想、视听艺术、电影制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你好,李焕英》现象与前几年的《战狼》毫无差异。

《你好,李焕英》三个“缺失”

对代际差异的刻板认知

在人物关系设定上囿于窠臼并无太大问题,但为了开启更丰富的尝试,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些窠臼产生的原因。代际关系在生活中的具体呈现就是代际差异(俗称代沟),导致代际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大时代背景、大文化背景、大环境下的经济基础、相对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占了较多比重。在常规观念中,亲代较子代而言,会具备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正统、理性、保守、谨慎、朴实、无私,而子代则叛逆、感性、开放、随性、浮夸、自私。并且,我们认为代际差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有两点通常被忽略,即代际差异的不规则呈现和人类社会的螺旋式上升,因为个人的成长环境、个体差异及心理差异等同样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要摆脱代际关系描写的模式化,首先要对代际差异的成因和表现方式有全面的了解。比如亲代豁达开放,子代拘谨保守;亲代随心所欲、自私自利,子代谨小慎微、尽职尽责,对这些可能性的挖掘和展现也是趣味无穷的。

母性群体的放大和女性个体的消解

当今社会,母亲在家庭分工中承担了更多细化的功能,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事务(生活起居、思想教育、功课辅导、培训班接送、各种群交流等)大多由母亲承担。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都在竭尽全力把自己打造成“超人妈妈”。夸赞母亲伟大,是一种肯定,一种期待,更是一种桎梏。“一个母亲必须完全放弃自己的目标,才能给小孩‘无条件’的爱和注意力,才能合乎社会对好母亲的期待。”社会对母亲的要求有多严苛,就昭示了对女性的理解有多片面。“当女性的角色几乎压缩到和母亲角色等同之时,女性个体的价值就被消解。”这就是观众对李焕英作为母亲穿越回过去这个情节设定交口称赞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自始至终都希望看到一个母亲的付出,而非一个女性的价值。创作者口口声声试图唤醒记忆中李焕英的芳华年月,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年轻的母亲三番五次配合女儿完成表演,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理念上完成融合。而李焕英作为年轻未婚女性本该有的自我、青涩、成长、憧憬以及所有关于未来的不确定,都被创作者以“感动中国”的名义,强行封印在一个尘埃落定的中年母亲外壳里。这是对母亲这个群体的讴歌,抑或绑架?

对资源和话语权失衡的焦虑

《李焕英》虽然在主旨表达上存在含混和矛盾之处,但它描绘的教育焦虑还是值得反思的。阶层分化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既得利益者享有更多话语权,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当今社会除了经济资源外,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都是各阶层竞相争夺的对象,它们决定了各阶层内个体的发展和群体的走向。相对而言,人数占绝大多数的中下层阶级的焦虑感更加明显,很多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子女能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以便获取更多的权力、利益和资本。李焕英的“我的孩子,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的确是很感人的愿望,可影片诠释的快乐源泉是什么呢,是资源获得后的快感以及获取不成后的自我安慰。假如连快乐的本质都看不到,快乐就无从谈起。

添加微信 朋友圈查阅

《你好,李焕英》9篇各角度影评文章参考

艺考

艺考

点击图片查阅《影评系统网课》详情

艺考

艺考

付费阅读 2021年新片分析范例

艺考

100部精选电影分析导览【音频课程】

艺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艺考号-编导艺考-消解个体,夸大群体,是讴歌,还是绑架? 《你好,李焕英》影评写作需要关注的三个“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