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与“割耳、挖眼、削鼻、砍头”的恐怖分子交朋友吗? 【从这些电影及图书中读懂“阿富汗”】

编导艺考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你会与“割耳、挖眼、削鼻、砍头”的恐怖分子交朋友吗? 【从这些电影及图书中读懂“阿富汗”】

艺考

昨天(8月19日),阿富汗塔利班发表声明,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四天前,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几乎兵不血刃攻占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号王八蛋”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带着1.69亿美元跑到了阿联酋。

塔利班是谁?它是全世界最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之一、国内某知名媒体主编的新朋友、某些人口中的“塔铁”、现阿富汗的掌权者,闻听它的到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批民众冒死成为“追飞机的人”。

艺考

人群拥挤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围着一架美军飞机追逐奔跑,一些人攀上飞机,最后又从空中跌落下来。

艺考

“请帮助我们让这个世界不要抛弃阿富汗。”阿富汗女导演萨赫热·卡里米在《致世界范围内所有电影团体和热爱电影的人们》最后呼吁。

艺考

艺考

翻译by豆瓣 雅号叙翁

8月17日,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在记者发布会上说,“我们和20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他还说,“伊斯兰酋长国向世界各国保证,不会有任何国家受到来自阿富汗的威胁。”“塔利班已赦免所有人,不会对任何人开展报复,包括前军事人员和那些与外国军队合作的人,没有人会搜查他们的房子”。“在沙利亚法下保障妇女权益”。

真的会这样做吗?

艺考

8月16日,数千名想要逃离阿富汗的阿富汗人冲进喀布尔机场跑道,疯狂的人群围着一架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开路下勉强滑跑起飞的C-17运输机,有数十人扒上了这架C-17的起落架舱门。随后惨剧发生,C-17起飞之后关闭起落架舱门,至少2人从百米高空跌落摔死,还有至少1人被关闭的起落架舱门活生生夹死。图为当天从喀布尔起飞的一架C-17运输机货舱内硬生生塞了650人(此前网传8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阿富汗人。

艺考

艺考

艺考

艺考

http://news.sina.com.cn/o/2010-10-14/022218227296s.shtml ◎ 2009年,18岁的爱莎为了偿还“血债”嫁给了一名塔利班武装分子。由于遭到婆家的虐待,爱莎选择了逃跑但不幸被抓回,在塔利班指挥官命令下,丈夫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爱莎的悲惨命运引发了媒体的关注,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了她的大幅照片,阿富汗女性的现状令世界唏嘘不已。在美国加州克罗斯曼伯恩基金会的帮助下,爱莎成功接受了整容手术。

以“割耳、挖眼、削鼻、砍头”为【治国方针】的恐怖组织,阿富汗人民有权利说“NO”吗?我们相信正常的人都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以“善良友好”著称的我们关切那片土地,面对复杂政治问题却又浮游在“历史动荡”的表面。我们真的了解阿富汗吗?这份艺术作品清单,也许能帮我们去看清那双被布尔卡遮住的眼睛,以及蓝色罩袍下的“纯洁的心”。

纪录片《巴米扬大佛》

导演: 克里斯蒂安·弗雷

片长: 116分钟

上映日期: 2005-09-10

艺考

“我们拆毁的只是一些石头而已”

2001 年 2 月,塔利班犯下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反人类罪行。

他们摧毁了阿富汗境内所有非伊斯兰的雕像,其中包括已经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巴米扬巨佛。一千年来,巴米扬巨佛见证了阿富汗地带的历史变迁,从阿拉伯、波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等,不管历经多少死亡与破坏,没有一个政权大胆地将其毁灭;只有塔利班对文明遗迹毫无敬畏,称“我们拆毁的只是一些石头而已”。

除了这部纪录片。我们还能在《侣行》系列节目中看到中国探险家夫妇为巴米扬大佛所做的一切。他们曾经用光学投影技术,还原了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将这份礼物送给当地的阿富汗人民。

电影《喀布尔,风中之城》

导演:阿巴扎尔·阿米尼

片长: 88分钟

上映日期: 2018-11-14

艺考

“有什么意义呢?”

阿米尼就出生在巴米扬省,当塔利班摧毁了巴米扬大佛以后,他被送到欧洲避难。直到二十多岁他才重回故国,但他没看到刻板印象中的阿富汗,而是那些勤劳的普通人。

“大家都知道阿富汗充斥着暴力和战争,电影再去展现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巴米扬认为信息爆炸的媒体时代把阿富汗变成一种符号,却从未真正让人看见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这部电影中,他通过影像讲述了喀布尔一名小巴司机和一对兄弟的生活,试图借此展现所有阿富汗平民的缩影。

电影《坎大哈》

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片长: 85 分钟

上映日期: 2001-09-30

艺考

“现实的质询和召唤”

跟随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镜头,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女性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挽救另一个女人的故事。

在坎大哈,透过女记者的视角,我们会看到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着枪械的训练,那里的一夫多妻制依旧存在,妇女们遮盖黑纱……影片有诸多视觉奇观但是无限真切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一个蛮荒、腐烂的阿富汗。

戴锦华说,“这部世纪之初拍摄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有着一种格外真切的当下意味。今天我们再度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感到的不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而是某种现实的质询或者现实的召唤。”

《追风筝的人》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著

李继宏 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05

艺考

“为你,千千万万遍”

提起阿富汗的文学,我们总是会想起《追风筝的人》,这就是卡勒德·胡赛尼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

“阿富汗人民不应该这样被对待。”

“……绝不能让阿富汗妇女再次在锁上的门和拉上的窗帘后受苦。”

谁能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胡塞尼仍在网上为阿富汗的命运哀嚎。如今喀布尔再次被塔利班占领,我们都会有些许恍惚。在这期间,无数个哈桑走了,又有无数个阿米尔成熟起来。喀布尔街头的花儿盛开又凋谢,像一盏盏的灯点燃了记忆的荒原,却从未迎来真正的希望。

图书《塔利班》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 著

钟鹰翔 译

重庆出版社

2015-01

艺考

“我们举起武器,是为了……”

塔利班是恐怖分子吗?如果你是在他们草创时期问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塔利班曾经的创始人,大多都是反苏圣战组织的老兵,他们被认为是“和平的使者”,是绿林好汉,是阿富汗的罗宾汉。

“我们举起武器,是为了……打倒所谓圣战组织的统治,拯救饱受摧残的人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对万能的安拉的信仰。”这是曾经的领袖奥马尔会说的话。但很快,被塔利班攻占的城市里,窗户被涂黑,女性再次被迫穿起罩袍,每周开始上演鞭打、石刑之类的惩罚。

这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权威著作,曾被全球多国列为禁书,却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甚至和你认知相左的阿富汗。

图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著

章忠建 译

中信出版社

2018-10

艺考

“活着,是有使命的”

“自由地过你们想要的生活,实现你们所有的梦想。”

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女性地位如此低下的国家,听到这样的鼓励似乎有些“残忍”。作者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也是阿富汗最直言不讳的民主运动激进分子之一。因为每天都在面对死亡威胁,所以她每次出门前给两个女儿留下一封告别信,分享自己困顿但坚韧的一生。

在信中,她用最简单朴素的话语陈述有关阿富汗的宗教、文化风俗和灾难。她的话语里充满斗志,令人敬佩,使这个看似烂透的国家也透露出了一丝希望。

巴米扬大佛变成了尘埃,音乐节场地被夷为平地,街道上妇女的笑脸被刷上了白漆……最讽刺的是,塔利班发布声明,宣布“大赦”所有政府官员,敦促他们重返工作岗位,“你们应该满怀信心地开始日常生活。”

有良知的人们,你信吗?


艺考

艺考

艺考

艺考

艺考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艺考号-编导艺考-你会与“割耳、挖眼、削鼻、砍头”的恐怖分子交朋友吗? 【从这些电影及图书中读懂“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