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问题
以你看过的主旋律电影为例,谈谈你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看法。
添加微信留言获取参考文章
回答参考文章(1):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深度分析
回答参考文章(2):新时期主旋律电影转型策略分析
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旋律”
这一阶段虽然保持着对历史相对主流、正统的表述,但由于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新旧两种体制尚未完成转换,好莱坞等外国电影也没有大量涌入,因此,这个阶段的“主旋律”反而都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有着非常不错的票房表现。
《孔繁森》(1996)、《鸦片战争》(1997)、《周恩来外交风云》(1998)等影片的票房成绩都名列前茅,《鸦片战争》(1997)更是以7200万成为当年全国票房亚军,仅次于《侏罗纪公园2》的7210万。
第二阶段的“主旋律”
在世纪之交这个阶段的主旋律既包括一系列“长征”题材影视剧,也包括《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一批兼具艺术性、商业性特征的影片。
在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以贺岁片的样貌奏响内地电影市场的类型化探索序曲之后,“主旋律”影视剧也逐渐向市场化、产业化靠拢。
在这一阶段,过去“主旋律”浓重的官方投资色彩、正统的历史讲述日益淡化,“主旋律”影视剧在生产、传播等诸多领域都在初步尝试、摸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路径。
第三阶段的“主旋律”
这一阶段涵盖了《集结号》、《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等众多不同风格的影片。
“主旋律”不仅在资金投入意义上已经找到了远比前两个阶段更加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在内容制作上也在局部大胆调用大片的制作手法,试图在“主旋律”之中完成商业类型的本土化“嫁接”。
这个阶段在“主旋律”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呈现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主旋律”在这一阶段进入到了历史性嬗变的前夜。
第四阶段的“主旋律”
这一阶段真正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转型,即是当前这一轮新变周期。
从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开始,以《建军大业》、《战狼2》为代表,包括《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一系列影片。
当前这个周期的“主旋律”比之前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更加复杂、多义,从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冲突到节奏设定、视觉特效等诸多层面,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一点一滴地找到了相对成熟的运作方式,已经明显具备了大片的基本特征。
由于投资结构、出品归属等多层次的市场化、产业化变革,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1921》、《革命者》、《长津湖》等等影片在内的“主旋律”影视剧与过去由国家明确标明主流文化边界的发展阶段相比,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主性,对于主流文化边界的“勘定”也是在商业类型的基础之上摸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