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亦子南
有些誓不发更好。比如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人说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后来,张飞被部下杀害,刘备没有按照誓言上说的随着兄弟去。
关羽被吴国毙命,刘备仍活着,因为他还要为刘氏江山打拼,还有很远大的目标要实现。当然,活着还有另外的理由——为关羽报仇,不然,不光义字不容,以后泉下也难以与义弟们相见。
但不管为啥,只要没实现那句誓言,就算没意义。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刘备的誓言看作一种战略。
接下来,我们也无法否认刘备的真诚,他仅仅是因为报仇这一条,便不顾劝阻,举整个蜀国之力去讨伐吴国。不料,却被吴国新生派的生猛小子陆逊击败。
刘备兵败,无奈含恨退到奉节白帝城。胸中积郁太深,年龄也大了,他从此一病不起。这种局面真让诸葛亮与整个蜀国心力交瘁。
寿命由天定,人在快离世的时候,上天也会让他接到预兆。有一天,刘备在昏昏昭昭之间,竟看到关羽和张飞二人站于榻前,刘备慌忙上前哭泣相拥。
二人说:“上天因为我们两个人一辈子不失信义,就将我们俩敕命为神。哥哥,我们对你日思夜盼,你也与兄弟聚会不远了。”说完,二人没再多罗嗦,马上就不见了。
此情此景,刘备知道自己生死大限就要到了,心下不慌,但悲怆无比,痴儿刘禅还小,怎么办呢?
便连夜让人把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叫来听受遗命。面对半生相知相伴从不掉队的诸葛亮,刘备把心窝子里的话全掏出。
一段话,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刘备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意思是,你比曹操的儿子曹丕才能高于十倍,我的继承人刘阿斗孱弱,我不得不把后面的大事相托于你。如果你看阿斗能当王,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扶不上墙去,你就把他废黜了,自己当皇帝吧。
对于这一段,白帝城的白帝庙前殿有托孤堂为证:
只见帐内榻上,刘备面色腊黄,病态呈现,由侍女扶起,他的表情是面向地上跪着的太子刘禅与另外一小儿交待遗言,而两小儿的拜姿却是朝向榻前的诸葛亮。
只见诸葛亮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丰神俊朗,虽面有哀痛,但整个人身姿独秀,飒飒落落如白鹤超群。旁边是尚书令李严,以及诸将。
共二十一尊蜀国君臣彩塑,每尊都有二米多高,造型生动,形态各异,个性鲜明。
刘备给诸葛亮的那话,说出来是坦荡大义,山河亦要为之动容变色,所以自古以来评价很高,看看就知道了:
“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晋袁宏
“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宋胡三省
“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清赵翼
然而反面的声音也有。晋人孙盛跟袁宏吵开了,他说,假若所托不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贞死节之臣,岂不是给了诸葛亮篡逆造反的理由吗?
清朝的《通鉴辑览》中则认为,刘备着实不厚道,在临终时说出那种猜疑的话,可见三国之世,以谲诈相尚。
我个人觉得孙盛的话,既不懂刘备,又不懂诸葛。《通鉴辑览》中暗示刘备不厚道的人,着实老辣。
再看看当事人诸葛亮的反应。刘备话一出口,听在诸葛的耳朵里,不啻于一声响雷炸于头顶,于是他立刻跪下,向刘备举手宣誓:我绝不染指王位,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是,刘备放下心中悬着的大石,马上让太子与另一儿子奉诸葛亮为“相父”,不听话就要被相父处置。
为什么说孙盛不懂诸葛与刘备呢?先来慢慢分析刘备的高明之处。他身为人杰,亦是枭雄,更是个研究人性的高手,深知怎么让人为他死心蹋地。
当阳长坂之战,赵云浴血救出刘备儿子阿斗,刘备却怪阿斗把赵云连累到差点送命,便骂:“为了这个小儿,几乎损我一员大将!”骂时并没闲着,早已将阿斗举起,愤怒之下做着一个摔势。
怕什么,赵云已吓得魂飞魄散,很警觉地在旁边等着接这个落地的孩子,所以,刘备知道这孩子必然摔不成。就按《三国演义》里对他的手臂长度的戏论,也知道这孩子不会被摔痛。
刘备不光两耳垂肩,他还双手过膝啊,这孩子一扔下来时,仅距地面有大半个小腿的高度,能摔得有多痛嘛。
但这一次的情感投资,却令赵云从此愿为刘备肝脑涂地,“唉,主公为了我,连亲生儿子都不要了,咱还能说啥啊。”
再看刘备当年送徐庶的感人场景。徐庶因思念老母,就辞了刘备回家。刘备先是说,“你走了,我就失了左右手,从此就是吃龙肝凤髓也不知滋味啊。”
我觉得这话倒没啥,如果是我的好朋友从此见不了面,我也说得出来。
一路上,依依惜别,二人十指相扣,泪如雨下,痛彻心扉。真正肉麻的是下面的事。在徐庶上马之后,一狠心打马而去,他的身影很快被桃树林挡住。
刘备立于林畔,大哭道:“徐元直走了,我怎么办啊?”渐渐的,身影看不到不说,马蹄声也听不到了。
刘备擦干泪,做了个很幼稚但也很感人的动作,他恨恨地下令让人砍了这一路的桃树,众人不明白,刘备解释说,这片桃树可恶,它们让我看不到了徐元直!众人皆为刘皇叔的仁义深重而落泪。
白帝城里的刘备,不是英雄末路,而是寿元即终。托孤时再三思量,他不可能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以外的人。当时的蜀汉政权也是个“小三国”,由三个势力派系组成:
刘备带来的荆楚派系、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派系、本地益州派系。想都不用想,刘备肯定是要把继承人托付给自己的嫡系荆楚派。
但荆楚派里,关、张二人早已做了烈士,子龙忠心却只是一员猛将,尚书令李严又是东州派系的,那么,何人可托?唯有卧龙先生了!
刘备太懂卧龙先生了:此人深谙天文地理,胸中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火烧新野,巧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数不尽的桩桩件件,哪一件不是功盖三分国?
又有足够的赤胆忠心,半生为蜀汉呕心沥血,所以,刘备不怀疑诸葛的人品,百分之九十九的敢托孤于他。
但此一时彼一时,不能不存另外百分之一的考量:自己将离世,儿子心虽仁厚,但资质太过平庸。历来主弱臣强都是要出大事的苗头,世上有几人能像周公旦辅佐幼君一样,面对伸手可取的最高权力中心却全无私念?
世间王莽、杨坚之类的居多,人性不能过度考验,杯弓蛇影里总能看得到藏着的那一点最隐密的贪婪。如果后来弱主不服权臣,诸葛对旧主刘备的忠心,随着形势变化与世事推移,又能陪着刘禅走多远?
刘备索性把这话先说破,就占了先机,巧妙把最后一点或有或无的可能性给清理掉了。
为什么托孤时要把东州派系的李严带上,可能刘备是在做一个政治与军事的平衡。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出类拔萃的人物。
自从刘备入蜀,李严又屡次以少胜多平定过大规模的叛乱,实力不可小觑。诸葛亮在此之前展示的则大多是政治和外交能力,难怪刘备这样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刘备不怕诸葛亮压不住李严,因为东州力量派系在荆楚派系面前,一直就是陪衬角色。
做完这个安排,刘备再让儿子拜诸葛为相父。相父也是父,从名义上,“我的孩子”就成了“我们的孩子”,若诸葛亮真从道义上对刘禅存着父亲对儿子一般的怜恤,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必定爱惜羽毛,不会对“儿子”痛下杀手。
至于刘备说,让诸葛亮作为臣子取幼主而代之,我想,凡是有三个心眼儿以上能听懂人话的,都会明白那是在暗示诸葛:“主子再无能,你也不要做傻事,你取代了他,天下人会说你是谋逆!你一生谨慎,素有好名,可千万不要干这种事啊!”
这招太狠了,字字如刀,句句诛心,硬是把仙风道骨、并无二心的卧龙先生逼上了一个陡峭高绝的险地,不能退,不能 弃,不能反,只能携着刘家幼主的手往前走,再艰难,也得迎万仞冰霜而上。
或许有人不服,说也许刘备是真心觉得阿斗不行而想让位于诸葛呢。对此,我想说的是,人在临终之际,知道时间不多,一定会抓紧把真想法说出来。想让诸葛掌蜀,他会直接下令,传位于卧龙,而不是拐这么个大弯子。
诸葛亮的忠诚,日月可表。后来的呕心沥血六出祁山,虽有形势上的误判,导致自己死在秋刀之下的五丈原,但忠字经上无污点。谪仙一样的蜀汉名相为刘氏鞠躬尽瘁一生。
或许是主公的最后一大哭将他绑架到底。或许,主公就是不哭,只需几句淡淡嘱托,他也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