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奥·劳赫
是当今画坛上
最富声望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影响着世界及中国的
当代绘画艺术。
他的绘画色彩醒目,
尺幅巨大,具有混乱、
不安的特征来自于特殊的
梦一般的生活现实,
士兵、工人、商人
以及狂饮的宴会和奇怪的仪式等
特殊时代的历史面貌,
有一种对叙事性绘画模仿的风格,
其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边缘线
有意不融于背景之中,
清晰而硬挺,如同剪贴的画报。
他还利用各种纵深的透视角度,
使画面产生深远感,
把观者引入某段既明了而又
模糊的历史。
叙事性与宗教性
在日常生活中的转换,
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式。
观念与哲思的画面
使其作品成为图像时代的
另一种视角——
具有宗教般的凝重
与日常鲜艳的事物与身份
相异的人物,一同刻画
与表述着这个世界;
可知与不可知的故事叙述者
人和世界、社会与自然
的一切。
他的作品让人极易辨认,
而又难以模仿,
近年来深受欧洲和美国收藏家
的青睐,许多知名人士
都收藏了他的画作。
要收藏他最新作品的人实在是太多,
以至于不得不“排队拿号”,
这其中就包括了比尔盖茨!
当代艺术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
像尼奥·劳赫那样赢得了如此的赞誉,
也招致了如此多的粗暴拒绝
和严词苛责。
2010年4月18日至8月15日,
画家尼奥·劳赫的家乡——
莱比锡和慕尼黑。
在他50岁生日之际
联合举办大型展览,
展示了他的画作历年来的变化。
“要说艺术有什么任务的话,
那就是要让微小的火焰在
善与恶中产生。”
尼奥·劳赫在故乡莱比锡
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的
开幕之际坦言。
在他的画作中
心灵的火焰激越迸发。
因为他一心执迷于绘画——
而且延续着形象塑造的传统手法。
而实际上,
这种传统自从技术媒体
主导了图像生产之后就已经
被搁置不用了。
这位土生土长的莱比锡人
是绘画界迅速崛起的新军
中最富盛名的先锋之一,
甚至成为了“媒体明星”。
然而让慕尼黑现代美术馆
作为合作伙伴承接这一次
联合回顾展的,既不是
他的迅速成名,也不是市场,
不是艺术家的机智话语,
也不是他的50岁生日,
而是他的作品;
慕尼黑的策展人Bernhart Schwenk
在阐述展览宗旨时如是说。
因为他的作品在过去17年里
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莱比锡和慕尼黑两地
分别展出的60幅画作足以令人
相信这一点。
这些作品主要来自私人收藏,
公共博物馆在开始时
对购买他的画犹豫不决,
随后随着价格的急剧攀升
则只能望洋兴叹。
在慕尼黑,当人们爬上大楼梯,
登上美术馆二楼时,
看到的第一幅画是《演出》
(1996年)。
在斜面上一群男人围桌而坐,
他们背后是一片难以言状的
粉红色天空,他们的座椅是
稀松平常的绿色啤酒箱。
这是对古典大师的晚餐题材
的改写吗?现在要被出卖的,
是艺术家本人吗?劳赫的画
作有意避免单义性。
在莱比锡,
当人们沿着阶梯走下去时,
看到的或者是《十月》
或者是《道岔》 。
这里的展览构想是,
让创作时间各异的画作
彼此展开对话。
慕尼黑的策展人则有所不同,
他的得意之处是,
每一个房间里展出一个
“不一样的劳赫”。
每一次都选取
其中一幅画的标题
作为题词。
因为艺术家本人
喜爱跟他的画一样、
从不同的方向演绎他
思想的标题。
90年代末,
在尼奥·劳赫的绘画中,
彩色逐渐取代了早期
作品中的黑色。
它们使用得相当克制,
产生一种褪了色的效果。
《房子》是艺术家以精湛
的技艺和智慧,
常常也带着讽刺,率性安排
插图式和抽象式图像空间。
同时又通过版画色
的轮廓控制图像效果
而完成的精彩画作之一。
他还常常插入字词
的碎片和文字框。
在随后几年中,
颜色和图式逐渐丰富,
图像人物日益增多,
有时甚至
让欢快的气氛中
渗入阴郁的色调。
像《不洁》这样一幅画,
就好比一座界碑。
暗色的人面牲畜
在光线昏暗的一个室内空间
的前部低下了头。
粘稠的颜料颇有装饰感地
从木楼梯上翻滚下来,
而墙上挂着一块带毛的火腿肉。
一个男人在往一个碟子中盛汤,
背景中一个穿着马甲的矮个子
正端着这汤去上菜。
这是对艺术市场的一种
辛辣讽刺吗?
接下来的画作,
越来越大的画布上溢满了
充满意味的形象,
几乎让人难以承受。
真的还能用绘画这样的手段
上演宏大的世界戏剧吗?
《Revo》是大量刚从画室中
出炉的新画之一,艺术家尝试
在三乘五平方米的画布上作画,
上面是反写的“Over”(结束)。
在画上既没有空间上的中心,
也没有思考的中心,
而是四散分布的遁点。
勾画精美的地貌,
尚未完成的平原,折中方式的
形体糅合,梦幻一般的新造形式,
这一切可能会在同一幅画中出现。
或者,创作时间相近的画作,
如《倾倒》和《芦苇孩童》
显得如此迥然相异,就好像它们
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
在让人充满希望的政治转折
(即两德合并)发生之后,
绘画,尤其是产自原东德的绘画,
遭到了普遍怀疑:
绘画成为令人不屑的手工艺,
它散发的油彩和松节油气味
成为了耻辱的标记。
1990年,尼奥·劳赫30岁。
出生于莱比锡的他
在他祖父母的身边长大,
因为他的父母——
两人都是艺术系的学生——
在他出生几周之后,
就因为火车事故而离开了人世。
他从1981年至1986年,
在莱比锡版画艺术与书籍
装帧艺术学院随Arno Rink学习,
随后师从艺术大师Bernhard Heisig。
他2005年获得带薪的教授职位,
但是3年之后他就放弃了。
直到今日,他还随时可能
对所承受的谩骂进行反抗。
尼奥·劳赫曾经以他的画作为战场,
现在也依然如此。
他在他的画中通过——
艺术中和生活中——
那一群伴随着他的人物
坚持着自己的战斗。
几乎在他的每一幅画中
都能找到一个与他相似的主人公。
特别是他的“后社会主义时代
的现实主义”对美国人的吸引,
使尼奥·劳赫得以享誉世界。
他作品中的那些让人觉得
疏远和陌生的地方,
正是其吸引人之处。
现在,他作为德国具象绘画
的领军人物,
和马提亚斯·怀瑟、
大卫·施奈尔、
提洛·鲍姆加特等人一起,
组成一个“新莱比锡画派”。
在国际艺坛上
为德国绘画艺术的崛起,
作出了重大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或下图进入“艺得学社”,每天8分钟,轻松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