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丨高考作文如何精准审题拿下高分?高考阅卷名师为你全面解答!

浙江高考资讯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冲刺丨高考作文如何精准审题拿下高分?高考阅卷名师为你全面解答!

浙考一点通

浙考一点通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比分最重的一部分

面对日益复杂的作文材料

如何精准审题,把握立意,丰富语言,用好文体?

如何让文章内容丰富,表述恰当,既不使作文空洞乏味,又避免文章落入俗套?

……

同学们

福!利!来!了!

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助力高考云课堂邀请到了曾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方青稚老师,针对考生们在作文应试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全面解答,并介绍了作文应试技巧。浙考一点通从讲座中选择了几个考生常见的问题,助力广大考生最后冲刺。

浙考一点通

方青稚,浙江首批正高级教师,曾多次参与高考阅卷,出版多部作文指导相关书籍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方老师完整讲座

《考前作文全解答》(上、下)

一起来看看吧!

浙考一点通

(上篇)

浙考一点通

(下篇)

当然

文字版重点也给大家划好了

浙考一点通

一、 审题

问题一:如何找到材料的重点、中心,作为写作的重点而不离题?

问题一:如何找到材料的重点、中心,作为写作的重点而不离题?

几句话构成的材料,特别要关注转折以后的那句话,或者是放在后面的中心句,重点句。

我们以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为例。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看上去像是在讲“创作”,其实还是谈“人生”。一组比喻,虽生动形象,但是虚晃一枪:如果考生只写“作家与读者”,那还真“上了出题者的当”,好在这个陷阱并不荫蔽,久经考验的同学应该有足够的眼力将其分辨。

第三句话则用“假如”一词推出,语气上稍弱了一些,有一些考生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而把题目理解成要求考生解读作家与读者双向关系。而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做完整观照。

题目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可展开论述的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实际上是通过作家与读者之关系的比喻,让考生探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由于出题者把题目的前两句话说得比较正式,第三句话则用“假如”一词推出,语气上稍弱了一些,有一些考生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而把题目理解成要求考生解读作家与读者双向关系。

作文的观点没有高下之分。这次作文题,可能出现的观点是:

1. 倾听他人;注重外界看法,过上更符合他人期待,更贴近主流价值观的生活。

2. 坚持自我,不受他人影响;选择我行我素,不在意外界评价,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3.坚持自我与倾听他人辨证统一。两者兼而有之,既不离经叛道,又不忘初心,在个人诉求和社会取向中求得平衡。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会对这道作文题质疑。如果能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个好论点。但我们评判作文还是应该以考生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来判定高下。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通过作家与读者之关系的比喻,让考生讨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题目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可展开论述的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由于出题者把题目的前两句话说得比较正式,因此,在审题上,与准确理解题意的作文相比,那些只关注第一层面或者只关注第二层面的作文,还是应该区别对待,但也不能判定为离题作文。

问题二:审题立意是否应该标新立异?

审题有时会出现“想多了”的情况,即阅读题目后联想过多,写作时就会走上“旁门左道”,被判离题。但若仅投合大众,雷同过多,又得不到高分。高考作文到底应循规蹈矩还是独辟蹊径?

不提倡标新立异。起码是稳妥、笃定的基础上的求新。

首先要保证稳妥、确定“方向正确”。

其次才是求新,除非你“文”艺高强。

再一个,还要看看你标的是什么新,立的是什么异。如果是结构上的新异、材料上的新异,还是可取可行的;如果是观点、论点上的新异,那就要小心点了,因为这个难度是很大的,何况我们中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见识尚未完全养成,可能比不过老江湖们。

无论如何,你都不要棋行险招,贸然行事。你所要的新异,应该是你心中一直在思索的,平时有所研究的,写作实践中使用过的,一句话,正好撞到你的枪口上的,正好像想要睡觉递上的枕头。否则,还是小心为好,走大道为好。

怕“想多了”,可以将想到的论点、立意在草稿纸上(即试卷上,试卷上是可以写写画画的,而答题卷上则要保持整洁)列出来,找到稳妥的,不会被判偏题的立意写作。

主观点上不要怕投合大众,可在分论点上做些文章,将论点稍往深里引;可在结构上做文章,将结构匀称、丰厚;可在材料上做文章,材料上新一点、深一点。如此,照样可以拿高分。

二、 立意

问题一:我之前写议论文总是引用事例过于冗长,名言积累不足。高二有意识地在调整,但我又发现,缩减了事例素材后,针对这一事例的议论又不够有思辨性和层次感,过多引用名言反而让文章很空洞,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一:我之前写议论文总是引用事例过于冗长,名言积累不足。高二有意识地在调整,但我又发现,缩减了事例素材后,针对这一事例的议论又不够有思辨性和层次感,过多引用名言反而让文章很空洞,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事例素材运用冗长肯定不好,是要缩减,即在举例时,不能长篇描写、叙述故事情节,只能概述,一个事例一两百字算多了。引用名言可放在关键部位,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当然,相同的一个事例,类似的几句名言,也可以在不同部位重复地递进地出现,用以当作行文脉络。怕过多引用名言,可在引用方式做些文章: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以及化用。

还有,要学会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可尝试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因果、假设、归谬等论证方法,而所举的事例(名言)可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与结构中。从列提纲训练开始,久而久之,文章的思辨性与层次感就能迎刃而解。

问题二: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往往很难找准最佳立意,或是确定立意后在行文过程中自由发挥,脱离立意。我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确立主题,却发现与一类卷的标准有偏差。如何能准确立意呢?

在某一道作文题中,什么才算最佳立意,命题者与阅卷者之间有差异,老师与学生有差异,不必为之苦恼。

在考场上要找到的是自己认为最准确、最适合原材料的立意,或者自己觉得最有把握不偏差的、自己觉得最容易发挥的立意。

在行文过程中的自由发挥,脱离立意,这个要两说了。写之前应该确立一个框架或者提纲,提纲中列出观点与论证的材料,然后基本要按这个提纲来。而灵感来了,脑海中冒出新的更好材料,甚至更进一层的观点,这是好事,可以在三分之二处,来个转折、来个高潮、来个突破。当然,天马行空,信马由缰,收束不回来,肯定不是好事。千万要注意,写文章要首尾呼应,结尾处可以比开头更高一层、更深一层。

最后,准确立意,其实也就是审题准确,大致可以找材料的关键词眼、句眼,命题者的感情流露,几个材料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不能粗粗一看,觉得这些原材料是我熟悉的,就按以前的思路来。作文题中类似的材料,在命题者手中稍微一拐弯,或者几个材料重新组合,可能就是另外的主题。

三、 语言

问题一:我作文时常常因语言不够优美而拿不了高分,我能感受到自己作文与高分作文的差距,请问作文中语言的老练、优美与否具体该如何体现?应该如何提炼作文的语言?

问题一:我作文时常常因语言不够优美而拿不了高分,我能感受到自己作文与高分作文的差距,请问作文中语言的老练、优美与否具体该如何体现?应该如何提炼作文的语言?

没有语言,就没有作品;没有美好丰富的语言,就没有优秀传神的作品。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语言风格的一种;内涵韵味、返璞归真,也是语言风格的一种。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语言也是不同的,不必为自己没有别人那样优美老练的语言而焦躁不安,高考作文并不排斥不同语言类型的表达,虽然有些阅卷老师浮躁地更认同那些优美的语言。

锤炼自己的语言,或者说让自己的语言更有表现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引用诗文,文句有意蕴。

词语丰富要求在恰当的语境中选用恰当而又精当的词语,准确、简洁、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细致入微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包括以下内容:

①精心选择最精当的词语;②适当运用叠音词、拟声词、谐音词、双声叠韵词;③注意音节的配合;④合理运用成语这一民族文化的积淀;⑤巧妙运用谚语这一民间智慧的结晶;⑥适当运用通俗质朴的俗语、隐而后发的歇后语、风味各异的方言俚语及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⑦合理选用古词语或现代词语,口头词语或书卷词语;⑧适当运用流行词语等。

句式灵活追求的是语言表达有序多变。即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根据所写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根据所表达的对象、目的和具体语境的需要,灵活自如地变换不同的句式,在句子铺排格局的多样性、变化性中显现出文章内在和谐的统一关系,使句子铺排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表现出本质上的整体性,从而充分地表现文章的意蕴境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交替使用。

其次是整句和散句的配合使用,整句指对应整齐、结构匀称的句式,包括运用了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的句式;散句指不求对称、参差错落的句式。

其三是长句或短句的选择使用。

其四是常式句和变式句的灵活运用。变式句起突出强调作用,给人奇巧之感。从整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求变式,在重复中求省略,从和谐中求灵活,不同的句式交错使用,灵活搭配,自然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善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言语贵在创新”的境界。一个语言功底深厚的学生,在考场作文时会无师自通地或者有意无意地运用多种切合语境的修辞手法,以增添文采。

引用诗文不但能使你的作文文采飞扬,而且最容易得到阅卷语文老师的赏识,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文句有意蕴指所运用的语言或深沉,或委婉,或幽默,使文章饱含感情,回味无穷。

问题二:如何使文章的语言严肃而不失文学性?平日在考场中,议论文的语言或是非常生僻冷硬直白浅显,或是过于抒情。像不少满分论述性作文,它们的语言都是兼具艺术性与哲理性的,如何锻炼出这样的语言?

在考场上,大概不太能再来精心锤炼语言了,哪怕在临考前几个月也不太行了。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一旦形成以后,较难改动了。考场的论述文也不必追求文学性。当然有天生丽质是非常好的,但现在这个阶段不能讲究这个。而且文学性的语言具有一定的飘忽性、不确定性,并不是好的考场论述文风格,也有可能被阅卷老师错杀为散文化的。所以不必纠结于此。

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吧。如果语言风格不太明显,那么,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简明,多用些不同的句式。千万不能从头到尾只用陈述句,这是打42分以下的底子了。最好能用一些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还有倒装句,以及散句与整句的结合。

四、文体

问题一:平时老师在分析考场作文的时候,经常会评价某篇作文全文都是举例论证,缺乏思辨性,请问如何协调举例论证和思辨的比重。思辨性是什么意思?怎样在文章中体现思辨性?

问题一:平时老师在分析考场作文的时候,经常会评价某篇作文全文都是举例论证,缺乏思辨性,请问如何协调举例论证和思辨的比重。思辨性是什么意思?怎样在文章中体现思辨性?

例子一定要分配在各个层次之中,各个论证的层次,要有相应的论据。这些论据不仅仅是例子,还可以是引用名人名言,即引用论证;还可以是比喻论证,或者援引一些数据、自然界生物界的境况。论述文写作最怕三段论,开头提出观点,然后用一连串的事例论证,最后总结。

所谓思辨,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理论、概念的思考,也指思考辨析。思辨性,即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相关结论的特性。在论述文写作,思辨性的要求,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要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深入开掘,使文章的立意从“是什么”进到“为什么”“做什么”上。

有人总结出十种辨证分析能力,供大家参考: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所谓的思辨性,体现在对论点、分论点的辩证推导上,对论据的合理辨析总结上。当然最能体现在论证结构上。因此在写作时,最好能够先拟个提纲,搭个框架,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即思考一下论证结构。在主体部分的每一个层次中,用相应的论据印证之。

问题二:高考议论文中,自然少不了对所提出的观点的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占主体,还是逻辑分析下结论更加重要?或者说一篇文章的例子数量多少为合适,逻辑分析如何层层递进,有什么样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论证过程中,可以运用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者要相结合起来才有力。逻辑分析很重要,这个要与例证、引证结合起来运用。即举例不能过长,以一两百字为限,不可用描写的语言呈现。在例子的前或后要有逻辑分析才好。同一个例子不可描述过长,但可以在几个段落中都呈现一下,即作为中心例子,好几个地方或者好几个层次都用到它。逻辑分析最好还能显示在文章的论证结构上,层进式或者总分式都是不错的选择。层进式关键是想清楚了层次,还有就是处理好过渡衔接的语言。

浙考一点通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作文答疑

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

想了解更多高考相关的直播内容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高考云课堂查看!

浙考一点通

浙考一点通

责任编辑:王英玺

监 制:王亚文

浙考一点通

浙考一点通

在看点这里

浙考一点通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主页-艺考号-浙江高考资讯-冲刺丨高考作文如何精准审题拿下高分?高考阅卷名师为你全面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