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关于“语文教材越改越难,学生求放过”“高考语文题型出现调整,或淘汰15%考生”等话题,又出现在网络平台上。
近日,针对语文教材与教育焦虑,新高考下的语文学习、大语文培训、高考命题等话题,“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作出回应。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的确增加了
但非大幅猛增
总的来说,古诗文是适度增加了,但并非大幅度增加。网上说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古诗文猛增,但其实高中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课文共119篇,其中古诗文48篇,才占40%多点。当然,新教材另有些学习栏目的链接和课外阅读引导中也安排有部分古诗文,比如高中就有“古诗词诵读” 16首。这些属于机动的学习内容,并不要求都背诵。有些老师把这部分也纳入背诵范围,那是超越了教学要求的。
网上抱怨多,关键在于有些家长认为学习古诗文既不能“造芯片”,也不能“造飞机大炮”,“没有用”,白耽误工夫。这是很功利的看法,他们不知道古诗文学习有“无用之大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这不是抽象的口号,古诗文中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诸如审美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
教材安排和高考要求是两个概念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并没有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只在附录部分以举例方式列出“诵读篇目”15篇,其实不是要求必背的篇数。而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的高中语文课标,改为明确指定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
因为高中学生原则上是容许分流的,教材也就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也就意味着高中阶段学习完成,所以古诗文背诵数量较少。如果要考大学,那要求又不一样。
广大师生和家长关注的是高考要求背诵多少。其实教材安排和高考要求是两个概念。为了消除社会焦虑,后来教育部下发过文件,明确参加新高考与非新高考的地区(所用教材不一样)要求不一样。2020年起,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地区要求背诵58篇,第三批的则背诵64篇,但都不是72篇。
说“语文越改越难”没根据
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体上比以前的教材难一些,或者说课文类型覆盖面更广,教学方式上更加强调自主性学习,同时还要求多读书,不局限于精读精讲课文和刷题。初中增加了名著导读,高中有整本书阅读,这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实施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阅读量增加了,但死记硬背的要求少了。
教材是面向全国的,有的地区学校反映说难,有的又觉得太浅,还要补充内容,这都很正常。教材只是提供基本的教学材料和框架,难或不难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情,去用好教材。同时,对农村或薄弱校的教师,应加强培训与支持。
家长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误导
教育孩子要回归常识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成长过程太过焦虑紧张,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情养成带来负面影响,且还会牺牲他们不可重复的童年之快乐,那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最终是“成功的”,但每个人的天赋、特长有差异,“成功”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机遇。与其赶着孩子奔 “成功”,不如先让他们现在拥有快乐的童年,日后能成为幸福健全的人。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都要回归常识,因材施教,努力让孩子成为正常的孩子。
学生没有必要参加大语文培训
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耸人听闻,不必在意。但语文是基础学科,甚至是基础的基础,确实很重要。现在所谓的“大语文”培训机构一般是为了挣钱,他们有成套的课程,培训讲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据我了解,语文培训通常只对那些对语文没什么兴趣、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效果,对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意义不大。语文学习要靠慢功夫和长期熏陶,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多读书。
平时考试应让学生基本都能做完题
高考有部分人做不完很正常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15%的人做不完很正常。数学等学科同样也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是做不完试题的。如果大家都能做完、都得高分,还怎么选拔?高考试题材料大部分不会选自教材,难度上也要讲究信度、效度等,要拉开距离才能起到分流选拔的效果。但平时考试不一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命题就应当贴近平时的教学与教材,难度也应该适中,不应特别考虑有多大比例学生做不完,也不要搞排名。
而现在许多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也模仿高考,出一些比较难甚至脱离教学内容的题。这样不仅起不到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还会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我想强调一下,平时考试不能都“对标”高考,应该让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完考试题。
来 源:综合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毛夷萍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