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
2021年高考越来越近了
高三学子正奋笔疾书、努力备考
浙考君之前请来了一线高三老师对今年高考考点进行了分析
可以戳下图查看
↓↓↓
今天依旧是干货满满的一天
浙考君请来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学科教研员
一线名校老师
针对
老师、学生要注意什么问题?
冲刺复习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怎么科学、高效备考?
帮你来答疑解惑
语文: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语言运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黄华伟
强调“语言运用”是语文考试评价应有之义,之所以还值得一说,是因为2017年课标颁布之后的近几年高考,出现了新特点:在试题设置中,模拟或虚拟情境慢慢变少,试题的“练习”性质在减弱;而具体情境越来越受重视,“实战”或说“解决现实问题”的意味逐渐变得强烈。
比如更重视语言材料的新鲜度。像2018-2020年“语基”部分的“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弹幕”,无不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这倒不是说语言材料要紧跟社会热点,而是表明语言运用应该是“活的”。它提醒我们固然要关心火热的生活,还要留心语言运用的新现象、新特点,像“图文转换”的“转换”慢慢不再作为一个考点,“跨媒介”信息载体越来越普遍地出现,等等。
比如更重视试题情境的真实度。近三年无一例外地出现“语言特点”这道“新题”,可以看作是阅读题试图摆脱答题“套路”的一种努力。因为“语言特点”因情境不同而千变万化,学生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才能应对。这道题三年的答案没有“定数”、难成“模式”就是一个证明。另外需要留心的是,具体情境往往又会是“陌生情境”,这与当代高中生将要面对的必然是一个“陌生世界”的“情境”是相一致的。它提醒我们: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所有语言文字材料及其具体情境下的灵活运用。
比如更重视试题指向的开放度。这几年来,“标准答案”越来越弱势,做题“可选择”、答案多元化、得分点不苛求“一一对应”等特征越来越明显。像2019年古诗鉴赏题“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独特形象的?”、2020年大阅读“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其问法就相对“宽泛”,其答案也相对“宽松”。
受人关注的作文题亦是如此。2018年“浙江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2019、2020年先后关注“我”成长中“怎么与‘读者’相处”“怎么对待落差或错位”,都指向当代高中生当下及之后成长中遇到的“具体情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我省将迎来“对应”统编教材后的第一年高考,今年及明年的高考如果呈现一定程度的向“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应该也不值得惊讶。
数学:通过科学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赵益民
突出重点,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经过之前较长时间的“题海式”训练,师生往往更加关注解题策略,把基本概念和原理抛诸脑后。而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学生对此理解不透,会直接影响到考试的发挥。
高考不可能考查到每一个知识点,因此在最后阶段的备考中,一定要有重点。如何把握重点?
首先,要依托标准,梳理知识点,明确方向。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依据,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沉下心来研读,特别重视其中的变化之处。
另外,建议梳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对照考查知识点及考查方式的变化,区分必考点、选考点、盲点。对于必考点,在最后阶段一定要再次着重复习巩固,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要重点关注共性的、反复出错的问题。
共性问题一般是教材中的难点问题,学生要么在理解上有难度,要么在运用上有障碍。对这类问题,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教师要透彻地讲解、精要地点拨、及时地训练,确保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实质。
对于反复出现的易错、易混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区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纠错,并变换不同的考查角度、考查方式,反复训练,直至学生真正掌握。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对重点知识的复习,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可引导学生构建学科思维导图。高考命题并非简单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点,而更偏向于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最后冲刺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图。例如,构建立体几何思维导图,就要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这一内核开始发散,第一层级为彼此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两直线间位置)、垂直(相交或异面中的特殊位置),多面体、旋转体等,然后在这一层级的基础上继续发散,努力将主要知识体系纳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做到胸有成竹。
第二,可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小角度整合。小角度整合就是对重点知识、重点方法、重要思想进行整合。通过这样方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将学科知识上升为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训练,增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阶段如何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精选试题,把握训练难度。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旨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的要求,参照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试卷结构、难度系数科学选题,要避免偏题、怪题、难题;要精准把握高考卷的考查方式、命题风格和试题特点,多选用近三年甚至是近五年的高考试题;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保证题目的典型性;在选题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升训练上。
第二,精练精讲,控制训练强度。
高考最后阶段,教师要自己沉入“题海”中,精选题目,而让学生跳出“题海”,要让学生练一题会一类,吃透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答题思路、答案组织、过程书写等。
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易错点、盲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方法、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讲,给学生时间去总结、体会试题的考查意图,总结答题感受和方法。
第三,错题归档,提高训练效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错题整理,对那些错误率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做补偿训练或专题突破;将易错的试题集中起来,便于学生考前复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网络阅卷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得出学生错误率较高、掌握较弱的知识点,进行精准推送和强化训练。这样反复进行,能避免学生在高考中重蹈覆辙。
英语:依据学生学业水平精准施策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沈蓓
英语学科高考命题以新课标为纲,注重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语篇意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特别是在真实语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学情,针对不同学业水平层次的考生,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冲刺阶段复习的精准高效,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业成绩的明显提升。
针对成绩优秀学生
成绩优秀的学生,若想更上一层楼,我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其一,针对词汇,查漏补缺是关键。要利用一切渠道,如模拟卷、补充材料、课外文本等做好归纳整理,掌握“新词汇”。
充分利用教师整理的“靶向资料”,包括熟词生义、词形变化、词汇辨析、词语搭配、应用文常用句型、续写微技能等,有针对性地提升词汇量。
其二,针对客观题,稳中求进是原则。客观题在英语试卷中占95分,这些题因此成为取得高分的基础。
同时鉴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复习就要突出“精准”二字:精准读题、精准理解、精准施策、精准答题。通过定时训练和模拟试卷,进一步优化思维,提高得分率,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这样的观念——哪怕多一分,都是巨大的进步。
其三,针对主观题,精益求精是正道。作文是大多数学生的失分之地,当然也是取得高分的潜力点。
首先,要谨记评分原则,尤其是高分段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其次,要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以续写为例,要在融合度上多下些力气,注意在内容关、语言关、思维关、书写关等方面都达到较高质量,做到内容合理、语言妥帖、衔接自然、卷面美观。
针对成绩中等学生
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在各种题型上都有不足,多少总会失分,而且发挥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
究其缘由,无论词汇还是解题技巧,多半是一知半解。鉴于此,建议这一部分学生鼓舞斗志,逆势而为,其中“落地”是黄金法则。
其一,改进学习习惯,夯实基础。重温考纲词汇,扎实地掌握词形、含义、用法等,关注高频词汇。教师应鼓励这部分学生,如有不清楚之处,及时求助,弄懂句法,加强长难句的解读能力和书面表达的准确度,并记忆一定数量的高级句型,以备写作之用。
其二,着力提升重点,逐一突破。“得分起伏不定的题目”往往是突破口,考生应针对相关题型开展重点专练。比如,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建议学生每天精选题目,限时训练,分析失分原因,改变错误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书面表达则建议多找老师面批,定位失分点,缺啥补啥,争取拉高得分档次。
其三,注意解题技巧,锦上添花。英语试卷的各种题型(听力、阅读理解、完型填空、语法填空、应用文和续写),考查学生能力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考生针对题型掌握不同的解题技巧,若能合理利用,必定锦上添花。
同时,考前最后一段时间,务必把规范答题、合理分配时间、优化书写落到实处,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制胜的关键。
针对基础薄弱学生
“看不懂”是基础薄弱学生的共性。我建议这一部分学生要勇于取舍,在复习最后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主要矛盾。
其一,要过好基本词汇关。回归考纲,回归课本。考纲和课本双线并行,以动词为中心,考生应把常考常用的词汇过一遍,以理解为主,无须强调拼写、运用或扩展等。
其二,要过好基本句型关。整理五大基本句型和课文常见句型,把握句子的基本构成。
每天定时朗读课文,理解句子和文本;结合考题,如应用文或续写话题进行简单的模仿造句,通过基础的读写训练,提升理解力。
其三,要过好基本语法关。聚焦基本语法,包括时态语态、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从基本概念和规则出发,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篇,强化练习,扫除理解障碍。
地理:把准方向 精准复习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地理教研员、特级教师
郭剑峰
临近考试最后冲刺阶段的地理选考复习,教师应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核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己的复习提升策略,实现短时间内“更上一层楼”。另外,教师还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寻求教学和考试的最佳结合点与平衡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复习课教学的课程育人功能。
1.回归教材,个别辅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最后复习要回归教材,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和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前期建构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将教材的章-节-框(目)三级目录再进行一次整理,并从大单元、大概念的角度,厘清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以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不要以为不断重复讲解就能突破知识难点,冲刺复习更适合采取减少集体讲授,加强个体辅导的复习策略。除了学生共性存在的问题可集体分析解决,更多时候应根据每个学生当下还存在的问题,采取面谈的方式加以突破。
2.精选试题,精准评析
最后冲刺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模拟试题应精挑细选,减少模拟卷整卷的选用,对其中“难、偏、怪、错”的模拟题要果断删减。挑选一些考核主干知识的基础性试题,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信心,同时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改编部分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的试题,加强答题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在答题时,做到有主次、有结构,紧扣材料和设问角度,使用地理术语全面、规范地答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模拟训练所获得的评价数据,选择学生易错、漏答要点的试题进行评析,做到从精准析题到举一反三。
3.关注时事,把准方向
地理学科的主线是人地关系,选考真题往往会选择时事热点作为背景材料,按照“情境+问题”的逻辑,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命制。因此,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教师可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选择与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相关时事热点加以重点关注,解读地理时事热点背后所体现出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以及立场、观点与思维方法。如继续关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沿黄生态带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蓝色经济走廊、跨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立足学科特点,把准复习方向,从容应对即将来临的高考。
生物: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关键能力
浙江省新昌中学
石秀芹
高三生物学选考复习最后阶段应联系生活实际,突出重要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关键能力,内化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突出重要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近几年,生物学选考试题坚持聚焦重要概念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淡化细枝末节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生物学概念知识和生物学基本技能,同时,强调生物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强调对生物学研究必备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考查,以及生物学科学本质的理解。因此,高三最后复习阶段,首先要研究选考真题,梳理生物学主干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细致,注重反思,做到“举一反三”。针对难点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纵横发散,深度思考,从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其次,要系统性地阅读课本,充分挖掘出教材资源和课程价值;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立体化。最后,还要对各模块知识进行应用、关联、重组,使之相互联系;围绕大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从单元整体设计视角规划主题复习。
二、注重实验探究,强化关键能力
实验探究是生物学科属性的显著表征,也是发展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操作、方案设计、结果与原理分析等是历年选考试题考查的关键维度。因此,最后阶段实验复习的重心应放在课本实验的理解和迁移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要思考“不按这个步骤做”会出现什么现象?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同样的实验目的?对课本实验进行深化拓展,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再设计,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再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探究、创新和综合分析等关键能力,在选考实战中碰到类似问题,也会游刃有余。
三、立足生活实践,关注社会议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近年生物学选考试题情境新颖,丰富多彩,有的来源于生活实践,有的来源于科学实验和探究,有的来源于生命科学史,有的来源于生物学前沿,有的来源于社会热点等。如2021年1月浙江生物选考第5题结合社会上的广告考查学生的质疑能力;第7题以“两山”理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第20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考查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分享社会热点和前沿知识,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积极参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的讨论与论证,并作出理性解释。
思想政治:关注课标 回归教材 反思习题 关注细节
浙江省春晖中学
刘帅
在备战高考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师生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复习,以切实提高思政课成绩。
一、关注课标。这届高三和高二的最后三次选考,将是向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的新教材高考的过渡期。所以尽管是老教材,但也必须要关注新课标,明确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考查方向。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教材的核心知识与考题的核心立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选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需要我们静心研读新课标的提示和要旨,进行科学备考。
二、回归教材。基于学科本质凝练而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其落实必须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在备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考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把握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以及诸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应对特定情境问题,执行特定任务。
考生可对照考点,逐个击破,扫除知识的盲区,可通过教材目录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知识问题化、设问方式举例、答题要点、细节注意点等众多方面优化对必备知识的认识,可指导考生转换视角、建构思维导图,用结构化、序列化的模型赋予抽象思维以具体可观的形态,促进思维运作,提升思维品质。
学科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学科内容只有和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素养价值。因此,回归教材与关注热点是融为一体的,选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
三、反思习题。在备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考生既要通过做一定量的新题来保持手感,更要通过整理错题来查漏补缺,巩固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对于选择题,考生可以分模块整理。对于“名称性”的错误,通过翻阅教材、及时记忆予以解决;而“概念性”的错误,则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晰材料主旨和设问指向,吃透其中的思路,总结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综合题,考生可通过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题目背后的题型逻辑,提高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能力。
要注意的是,最后阶段,考生特别要拓展视野,关注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等其他高考试题。
四、重视细节。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其中,越临近考试,规范书写就越容易被考生所忽略,所以需要特强调。规范书写,除了指一般意义上的字迹端正外,还包括学科意义上的特殊指向,如知识点的书写要精准以及材料的结合要到位。收官阶段,每一次知识点的书写都力求精准到位,规范术语表达,切忌口语化作答;结合材料的时候,不妨遵循从知识到材料的方法,注意文字表达的结构和知识的结构的一致必。
信息技术:抓住核心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魏雄鹰
浙江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已有7年,考试内容一直稳定在3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三个模块的内容确定兼顾了全体考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培养要求,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掌握的基础要求,同时,也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与科学性特点较好地体现了出来。
考试要求自2006年高中课改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三项考试以后,一直也比较稳定,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出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特点。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的提出,对教学与考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当前考前复习的最后阶段,除了常规的各类专题复习和答题规范练习以外,建议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关注以下几点。
1. 立足教材、教学指导意见与考试说明,以核心概念串知识体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内容是比较基础的,考试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在复习指导时,要重视教材,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考试说明引导学生梳理核心知识,重新整理知识体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重点克难,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复习。
2. 关注知识本源,拓展学科视野,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思维
高考选考是选拔性考试,具备选拔功能的试题一般灵活性比较强,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都比较高,但所用到的知识或技能一般还是在规定的考核范围内。分析近几年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题,往往看似算法复杂、题目难度大,但一般都是在提供了一个相对复杂的真实情境后,学生只要对应用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问题所涉及算法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程序代码分析进行解题,只要学生对应用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再理解题意后进行解题,难度并不是很大。解题不需要很多新的算法思想与技巧,但是需要对于所处理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情境中的数据能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有效组织与处理,再辅以变量交换、排序、查找等常用算法组合,体现学生的思维水平。
3. 重视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在应用中巩固和提高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选考虽然采用纸笔测试形式,但纵观近几年的试题,纯识记、单知识的题目很少,多数都需要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来解题。无论是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试题,还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题,如果没有一定实践操作积累,单纯靠大量的做题,是无法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也就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复习阶段,尽管时间已很紧张,但还是要坚持让学生有一定的上机实践时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反思已学知识,不断对自己整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剪枝,将书“越读越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精选上机实践的实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真实的应用案例,尤其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例子,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经历问题抽象、建模分析、编程实现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考前复习,注重引导学生知识建构与综合应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适的学习策略,远胜于做大量的习题和不断地应试训练,才能真正做到成绩与能力双丰收。
来 源:浙考一点通约稿,综合中国教育报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王英玺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