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琪
中国艺术教育行业第二届五星优才明星教师大赛金奖
第四届“金笔奖”设计素描全国冠军
“美术圈”认证讲师
《完美教学》签约作者
《尚读》签约作者
《实战教学》签约作者
参与出版《设计素描 7S》《设计素描8S》
2010年版画作品《烟民》入选河南省第五届版画作品展
2013年国画作品《纳凉》荣获新疆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
导师 作品赏析
如何把握好素描中的构图关系?
素描中构图欠妥对初学者不是个大问题。开始学习素描对布局的合理把握本身需要多次的实践中学习提高,无数次体会后画者自然能找到令画面合理的、舒适的、满意的布局关系。还有,在学习中了解人们的视觉习惯,构图规律,后期创作中自我对构图理解后的独特设计。
其实好的构图就是指:在画面安排过程中,将刻画的对象安排布置在恰当合理的位置。这涉及到对画面的整体观,而不是不经过大脑任意摆放。
那么,什么样的构图才算是好的构图呢?构图是考验画者对画面整体观的把控。每一个画者即便面对相同的刻画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差异,这和画者的性格习惯个性审美都有关系。所以并没有统一的一致的模式。但是从人类的普遍审美习惯和布局构图规律来说,合理的构图应该具有完整、稳定、饱满、均衡的、舒适的视觉效果。
如何把握好素描中的构图关系?
素描中构图欠妥对初学者不是个大问题。开始学习素描对布局的合理把握本身需要多次的实践中学习提高,无数次体会后画者自然能找到令画面合理的、舒适的、满意的布局关系。还有,在学习中了解人们的视觉习惯,构图规律,后期创作中自我对构图理解后的独特设计。
其实好的构图就是指:在画面安排过程中,将刻画的对象安排布置在恰当合理的位置。这涉及到对画面的整体观,而不是不经过大脑任意摆放。
那么,什么样的构图才算是好的构图呢?构图是考验画者对画面整体观的把控。每一个画者即便面对相同的刻画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差异,这和画者的性格习惯个性审美都有关系。所以并没有统一的一致的模式。但是从人类的普遍审美习惯和布局构图规律来说,合理的构图应该具有完整、稳定、饱满、均衡的、舒适的视觉效果。
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素描作品的虚实关系美术作品要有艺术感染力,并不是一味的写实就是一副成功的作品,有很多人拥有很强的绘画基本功,但是其没有好的艺术感觉,不会取舍,画的面面俱到,不能传达出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就会让作品失色不少。在这其中,画面的虚实把握就显得很关键了,作为美术高考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如果很好的理解了虚实关系,就会在作品表现上实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这里从素描表现形式来讲解一下虚实对画面的重要性,素描作品中色调单一,就只有一味的黑白灰关系,虚实关系的把握玄机就在黑白灰的色度之间体现。一般情况下,实的部位需要进行深入刻画,不管是静物还是头像都是一样的,虽然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实施起来很容易忽视。还有一点是黑与白之间的虚实是相对的,并不是画的黑的地方就称其为“实”,用黑色或灰色衬出来的白,也可以是实的部分,关键在画面中如何布置构图,一般情况下,实的要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或者稍微偏左或偏右,但肯定不能靠边。再者要根据光影的变化有机的处理画面,通过光的变化来映衬出色调的变化,从而展现出虚实关系。
关于素描的空间感:
所谓空间感,是指物体的深度层次。在平面的图画中取得空间感一般都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几何透视法、视觉透视法、晕光衬托法、焦点透视法和遮露法。画家常利用这些方法来描绘物体的空间感的。
1.几何透视法
几何透视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平行线的会聚,它像公路或铁路伸向远方那样,越远越小,而越近就越大。我们利用这个几何透视原理,可以画出任何物体的空间距离。在拒绝物体形体的时候也是这样近的大远的小。
①同样大小的图形感觉上远近相同。
②不同大小的图形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③相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远近一样。
④不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同样,任何一个物体,由于它们在空间时与观者的位置不同,在图画中也有高低位置的区别而出现空间感觉。俯视时,在图画中位置是近的物体低,远的物体高;仰视时,近的高,远的低。
俯视时的图形:
①俯视时,不同大小远的高、近的低。
②俯视时,同样大小近的低、远的高。
仰视时的图形:
①仰视时,不同大小近的高,远的低。
②仰视时,同样大小近的高、远的低。
2.视觉透视法
如果我们站在高山上,就会立刻发现,在我们前面的花草和树木,它们在阳光下明暗的强烈对比,清晰的形体和结构便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百米之外的这些物体,就看得不大清楚。如再看远一点,就会发现树林披上一层蓝色的色彩,并感觉它们连成一片,随着距离的增加会显得模糊不清,我们称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透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彼此都围绕着空气。可见空气是不完全透明的。不管是室外写生还是室内写生,由于物体周围都围绕着不完全透明的空气,都会产生视觉透视。我们可利用视觉透视的原理画出所有物体的空间距离。一个大半侧面的老人头像,他离我们很近的一边,应很好地加以研究它的明暗对比和形体结构,并要充分地把它表达出来。距离我们远的那一边,则它的处理方法也随之改变以后,便能呈现出较好的空间距离。
3.晕光衬托法
当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不易找出其几何透视的关系,也很难发现视觉关系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空间幻觉,仿佛是一个物体的后面有一些模糊的光带或光环,在心里感到它们依然有一个空间距离。在晴天的中午时间,如果我们走过公园就不难发现,在大树下的任何物体或人物都有这种联系。你就会发现,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环。若从光环中射出的一道道光带,再射到物体或人的背后,使物体或人突出在树叶的前方,造成空间距离。
人们画人物画和石膏像常用这种带晕光衬托的方法,衬托时可以采用有像背景或无像背景,在有像背景中可以处理一些光环或光带,在无像背景中可以在物体的周围画一层与边缘的部分相反色度的调子,而在物体的边缘的下部画一层接近的色度调子,使其产生一些似乎光带的变化,这样可以将物体推向前面。
4.焦点透视法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一次只能集中在一点上,并会感到这一点十分鲜明清晰,而这点以外的物体距离这个点越远就越不清楚,这一点叫做焦点。利用这种视觉现象来表现物体空间透视的方法叫焦点透视。当你要使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物体拉开空间距离的时候,你就要把前面的物体画得具体而清晰一些,而把后面的物体画得朦胧一些,从而就会有不同的空间感。如果你想突出一个物体的主要部分,让别的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你就把主要的部分充分而清晰地画出来,而将其他的部分画得模糊一些。
5.遮露法
人们认识物体的空间距离,不但通过视觉,有时还通过联想起作用。往往由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展示物体的空间感。譬如,我们手上拿着一本书,当我们看这本书时,不难发现,其他物体被书全遮挡住或部分被遮挡住,并且还会感觉到这本书距离我们最近,而被遮挡的物体距离我们远些。当我们看到被描绘在一幅画面上的物体,很快就会联想到露的在前面,被遮的在后面。
如果将两个物体并列放置,它们离我们的远近是一样的。若我们变动一下角度,或将它们变动一下位置去看。其中一个物体全露,另一个物体被部分遮挡,它们之间便有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从而在前后的差异中产生深度空间的感觉。
在描绘几个以上的物体时未必要物体全露,全露不但造成混乱,重点不突出。还会影响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