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份公开课,由北京大学戴锦华老师主讲的《影片分析》。
她之前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研究电影理论,后来到了北大任博士生导师。无论是她本身的文学知识浓度还是对电影的理论综述,都是在国内电影人少有的。(摄影师肖全所拍摄年轻时的戴锦华)
至今,她被很多人所记住的特点之一仍然是一袭标志性的长风衣和175cm 的高个子。当然,还有围巾和香烟。
这次选的公开课一共五节, 里面的知识体系非常好,这门课里已经有许多亮眼的分析,比如历史感与历史媒介,通过对在场的人物结构强化替代第一人称叙事。
第一节就讲了场面调度。还不仅如此,在讲电影的时候涉及到文学理论也是烂熟于胸,还有对电影的视听语言和电影叙事的特征上的文辞表达,不得不说她对电影的理解非常独到。我自己先看了一遍,觉得不错就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虽然她讲的内容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看懂,但至少看完之后会对电影有更深的认识。书和公开课都整理好了,文末有获取方式。
1.《钢的琴》— 形式、语言与风格
以《钢的琴》为例,讨论影片风格化的摄影机机位选取、场面调度与运动的摄影机,如何别具匠心地组织并传达影片的社会主题与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里面说的:通过不同的场面调度来打造风格,风格的意义在于个性化。
2.《简爱》— 用光写作与文学改编
这节讲了很多电影的拍摄方法和制作美感,不过没有深入去说拍摄技巧,讲的是对镜头语言的理解,还有电影呈现的画面效果,这就是电影赏析吧。
电影除了故事的构成,画面本身对电影视觉和情感传递也有很重要的影像。
以前看电影没有想到可以从人物的虚化里面,看出导演对小说的解读。这些都是提供了很不错的观影视角。
3.《三峡好人》— 记录、空间与寓言
以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为例,讨论电影中的空间、造型与电影作为社会寓言的意义。
在说贾樟柯的电影里,从他的电影记录风格和关注的中国社会底层的表达对象,再到导演个人所引出的电影空间,分析的深度和过渡都非常好。
4.《盗梦空间》— 奇观、造型与结构
以近年来风靡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为例,这部电影其实不难懂,它其实很大程度是在凸现出梦境的空间。
所以这节课里面对于梦中梦的空间结构,还有电影艺术的造型都涉及了,从电影每个不同的画面所营造不同的风格特质和布光风格去帮助理解和欣赏。
5.《窃听风暴》— 记忆、角度与后冷战
以德国电影名片《窃听风暴》为例,讨论摄影机机位、角度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历史记忆与电影呈现之间的关联。
初步涉及新世纪以电影为媒介书写并改写历史与记忆的全球文化现象,并初步引入对后冷战历史坐标的思考。
除了上面这份公开课,还找了戴老师写的一本书,叫做《电影批评》。
可以来看一下目录:尽管行文有时不甚严谨,但论及分析的深度,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了的。里面的文笔偏学院派,通过对理论的阐释和影片的结合讲电影,只能说这才是电影研究。
最后,需要公开课的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需要电子书的后台回复“电影批评”获取。内容有深有浅,具体还是看个人,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THE END·
这是“艺考诗社”的 第40期 文章
经典话剧合集!艺考生不能错过的必看好戏
到底什么是分镜头剧本?没有美术功底能画吗?
编故事最容易犯的错误,你中了几个?
故事写不出好的情节,请看这里!
影评找不准切入点怎么办?
艺考情怀热望 / 诗社春风化雨
【加入艺考诗社微信群畅聊艺考】
添加微信Yuzhongchen_888
备注“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