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军,男,中共党员,1986年12月出生,安徽谯城人,2006年至2010年就读于巢湖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9月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2012年8月考录选调生,先后在谯城区委组织部、亳州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市委组织部挂职锻炼。2015年9月通过亳州市直单位遴选,考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任政治处科员,负责单位组织人事工作。同时,当选机关党支部书记,负责党支部日常党建工作。
“三支一扶”:蜗牛爬行的起点
雄鹰和蜗牛的故事广为人知: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强有力的翅膀能够一飞冲霄,飞上金字塔;而看似慢吞吞的蜗牛,则靠着坚持不懈的勇气和信念,一步一步往上爬,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最终它也能领略“会当凌绝顶”的无限风光。在跟我的谈话中,张冠军一直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蜗牛”,他说:“我的路曲折坎坷,但坚定向前爬行的初心从未改变,就像故事里那个著名的蜗牛。”
大四毕业那年,张冠军先后经历了国考和省考失利,2010年7月,他终于应届毕业考试的“末班车”——顺利通过谯城区“三支一扶”考试,以支农身份被配分配到谯城区十河镇政府。张冠军形容自己的心情,“像是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工资一个月只有1460元,工资不高,但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可以不用花父母的钱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只是他的起点,而非终点,他会继续往上走。
到镇政府报道后,他就过上了以镇为家的日子,他的家在另外一个乡镇,在城里也没有房子。其实,十河镇是个城郊镇,离市区也就20里路。每到下班看到同事们陆续回家,他都非常羡慕,张冠军说,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在城里安个家。
和大多数基层公务员一样,他也是从打扫卫生、接电话、传达文件等一件件小事做起,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工作。领导和同事们似乎也没有太注意到这个看似有些沉默寡言的小伙子,直到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才让他第一次“走到人前”。当时有个市民论坛的回复,镇里回复了2次,都因不满意被打回。镇里领导也非常着急,就想起来了镇里这还有个刚分来不久的学中文的大学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领导把任务交给了他。张冠军知道,这个回帖与文笔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要让当事人满意、让领导放心,关键要熟悉相关政策依据。于是,他一方面从多个渠道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积极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他精心起草了的网贴回复,摆事实、讲道理,既做到以理服人,又做到以情动人。结果不出意料,区里对回复的内容很是满意。从这件事后,镇领导对他“刮目相看”,领导开始放心地把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撰写工作交给他,小到镇里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招商引资宣传,大到各种汇报材料、政府工作报告、换届材料等。张冠军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忙碌,他也赢得了“一支笔”的赞誉。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张冠军过得越来越充实,也变得愈加自信。
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他又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工作再好有什么用,他也不是正式的。”、“不是公务员,提拔也轮不到他。”张冠军坦言,这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得不考虑、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按照当时的政策,“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可以转事业单位,但,张冠军的“野心”不止如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他要再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一定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务员,并且时不我待,他等不及服务期满就要付诸行动。
就这样白天工作,晚上他又独自到镇政府3楼的会议室复习考试。喧嚣了一天的镇政府,夜里是非常寂静的。多少个日夜就这样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顺利地通过选调生考试,也入围了市委党校招录的职位,同时,服务期满后,区里安排留在镇里解决编制,这真是“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最终他选择了前者。每一份成功都不易,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世上最难的就是和自己“作战”,战胜自己的惰性,抵制外界的纷扰,需要很强的定力,在这点上张冠军的确具备了蜗牛那份坚持到底的毅力。
“三支一扶”:蜗牛爬行的起点
雄鹰和蜗牛的故事广为人知: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强有力的翅膀能够一飞冲霄,飞上金字塔;而看似慢吞吞的蜗牛,则靠着坚持不懈的勇气和信念,一步一步往上爬,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最终它也能领略“会当凌绝顶”的无限风光。在跟我的谈话中,张冠军一直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蜗牛”,他说:“我的路曲折坎坷,但坚定向前爬行的初心从未改变,就像故事里那个著名的蜗牛。”
大四毕业那年,张冠军先后经历了国考和省考失利,2010年7月,他终于应届毕业考试的“末班车”——顺利通过谯城区“三支一扶”考试,以支农身份被配分配到谯城区十河镇政府。张冠军形容自己的心情,“像是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工资一个月只有1460元,工资不高,但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可以不用花父母的钱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只是他的起点,而非终点,他会继续往上走。
到镇政府报道后,他就过上了以镇为家的日子,他的家在另外一个乡镇,在城里也没有房子。其实,十河镇是个城郊镇,离市区也就20里路。每到下班看到同事们陆续回家,他都非常羡慕,张冠军说,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在城里安个家。
和大多数基层公务员一样,他也是从打扫卫生、接电话、传达文件等一件件小事做起,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些工作。领导和同事们似乎也没有太注意到这个看似有些沉默寡言的小伙子,直到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才让他第一次“走到人前”。当时有个市民论坛的回复,镇里回复了2次,都因不满意被打回。镇里领导也非常着急,就想起来了镇里这还有个刚分来不久的学中文的大学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领导把任务交给了他。张冠军知道,这个回帖与文笔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要让当事人满意、让领导放心,关键要熟悉相关政策依据。于是,他一方面从多个渠道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积极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他精心起草了的网贴回复,摆事实、讲道理,既做到以理服人,又做到以情动人。结果不出意料,区里对回复的内容很是满意。从这件事后,镇领导对他“刮目相看”,领导开始放心地把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撰写工作交给他,小到镇里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招商引资宣传,大到各种汇报材料、政府工作报告、换届材料等。张冠军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忙碌,他也赢得了“一支笔”的赞誉。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张冠军过得越来越充实,也变得愈加自信。
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他又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工作再好有什么用,他也不是正式的。”、“不是公务员,提拔也轮不到他。”张冠军坦言,这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不得不考虑、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按照当时的政策,“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可以转事业单位,但,张冠军的“野心”不止如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他要再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他一定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务员,并且时不我待,他等不及服务期满就要付诸行动。
就这样白天工作,晚上他又独自到镇政府3楼的会议室复习考试。喧嚣了一天的镇政府,夜里是非常寂静的。多少个日夜就这样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他顺利地通过选调生考试,也入围了市委党校招录的职位,同时,服务期满后,区里安排留在镇里解决编制,这真是“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最终他选择了前者。每一份成功都不易,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世上最难的就是和自己“作战”,战胜自己的惰性,抵制外界的纷扰,需要很强的定力,在这点上张冠军的确具备了蜗牛那份坚持到底的毅力。
多岗位锻炼:每一次攀爬都脚踏实地
2012年9月18日,室外拉起了防空警报。此时,谯城区13名选调生正在区委组织部会议室接受组织部长的“接见”。张冠军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成为了区委组织部一名挂职人员。进入了在外人看来前途无量“高大上”部门,过上了加班连轴转的日子。这段时间,他先后整理过干部档案,历经干训科、监督科,建立了近3年干部培训信息科和干部监督信息库,参与了干部选拔任用考察、乡镇区直机关年度考核、公开招考副镇长等工作,练就了能加班熬夜,能连续作战的本领。
2013年9月,市委成立群众路线活动办公室,要求每个县区推荐1名同志到办公室工作,他被推荐到群众路线办公室工作。第一次踏进市政府大院,张冠军的心情颇有点激动的:多少次路过这里,也曾想过有一天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呀,没想到这一天真的就来了。
办公室人员都是从县区、市直单位抽调过来的,很多同事都是原单位的骨干,工作能力也很强,办文办会接待和写材料的水平都是一流水平。指导全市工作的文件从这里发出,部署推进全市工作的会议在这里筹备。在这里能近距离接触市委领导,感知他们是怎样谋划工作,这是一种难得的历练,虽然很多工作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但这不也是一次次学习提升的机会嘛。和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工作,压力是有的,但张冠军更将其视为是一种幸运,因为无形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站位,思想变得更加成熟。这种变化也许当事人自己当时未必能明显感觉到,但不可否认,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2014年11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束,张冠军继续留在了市委组织部办公室挂职,负责公文运转等日常工作,又续上了紧张、繁忙的日子。2015年4月他参加市直单位面试遴选,考了85分,考场第二,结果考场第一和他报考的是同一个职位,比他多了0.2分。7月他又参加了第二次遴选,顺利考上市质监局。
在区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一位部长曾说过:“干部的成长离不开三个条件,家庭支持、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张冠军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爱人相互支持,让他们携手共同渡过了一个个难关;组织提供的多个平台,一步步锻炼了他的能力;个人的不断努力,让他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张冠军说,做一只目标明确的蜗牛,也挺好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向上爬行,总会到达目的地。
记者手记:纵观张冠军工作以来这几年的经历,从“三支一扶”人员到选调生,从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到区直、市直机关干部,每一步他都脚踏实地,同时又不忘心存高远,巢湖学院的校风“自强不息”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在此,我们祝愿两位校友(张冠军及其爱人)做一个快乐的坚持到底的蜗牛!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字/陈小波
编辑/李旭
审稿/张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