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面对这种境况,人们难免要问:我们拿什么拯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随着一批西藏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人亡歌息的地步。满族坤宁宫祭神音乐中三弦和琵琶的伴奏乐谱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
再加上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个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更加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目前,在中国所使用的八十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大约有十多种正处于濒危衰退的状态。
不仅如此,100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现在,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出现的。说起来,这不能不是件悲哀而发人深省的事。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令人堪忧,有许多中华民族传之已久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亟待加强、任重道远。
保护:我们拿什么拯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状况,无疑已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承受之痛。所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日益为国人所认识,一些基层的文化保护工作者呼吁“加快立法进程,依靠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强制性规范”;也有专家倡议,把每年的1月1日作为全国“青年文化遗产日”,呼吁青年走向社会、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事业中来;另外,教育部和中宣部也启动了一个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份定为“传承月”,目的就是在中小学中开展无形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工作,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到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而最令人欣慰的消息,莫过于2005年4月26日文化部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情况通报(文字直播):中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确定40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这标志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保护与传承阶段,更多的“民族记忆的背影”将有可能得以保存。
相关报道:全面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
据介绍,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摸底的工作今年就将开始,这次普查将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摸清家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此外,中国还将借鉴世界各国好的做法,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体系”,此体系包括国家级名录、省市县级名录呈宝塔型的名录体系。而国家级的名录标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杰出价值,一个是濒危程度,一个是有效的保护计划。
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已经制定印发,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即将启动。今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也将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中产生。
相关报道: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
目前中国已确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40个,各省也相继确定了一批保护项目,不少地方政府还通过制定地方政府法规,建立传承人命名活动,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教育开展普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等多种措施,卓有成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关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即将出台
中国人大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宁夏、江苏先后制定了保护民间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云南、贵州、福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也颁布了省级的保护条例。1997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这些都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且会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座谈会、研讨会,2002年8月向全国人大递交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建议稿。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成立了起草小组,于2003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2004年8月,全国人大又把法律草案的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国人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视,今年年初又成立了工作小组协调各方,加强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
周和平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为立法提供非常好的工作实践,我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的日子将会越来越近。
另据专家介绍,这部法律主要涉及到继承人的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和相关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等几个方面,它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国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
人们有理由相信,政府的这些新举措,既是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潜在精神发展的基因互补,也将促使国人对本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推动民众产生一种保护的自觉性,还可以促进各民族队自身民族文化的自我管理。
相关报道:苏州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抢救保护百余处古建筑
华声报苏州消息:苏州市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址的抢救和保护,近3年来全市共维修古建筑100余处,累计投入41159万元,其中社会投入已达到12898万元,占31.3%。
据新华日报报道,苏州市文化局的负责同志说,抢救和保护文化遗址,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加入文化遗址的保护行列中来,早在2004年该市就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
据了解,该办法规定,凡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民资介入古建筑保护有功者,政府予以贷款贴息或奖励。其中政府贴息额度为50%,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的最高标准为工程维修总额的10%。适用对象为目前当地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和控制单位。
此后,该市又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允许和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者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和具体运作市场化。
注意到,这些办法的实施,极大地Ji发了苏州当地社会力量投身古建筑抢修保护的积极性,也使得苏州市区一批险情严重的古建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抢救保护。苏州当地民企新沧浪房地产有限公司积极筹措资金抢修保护盛家带苏宅、朱宅,工程不仅通过了审核验收,还被评定为优良等级,由此获得了政府的第一笔奖励金18万元。而由企业出资的“苏州古井保护基金”也已经成立,目前该基金主要用于由市民评选出的“古城十大名井”的保护管理,今后还将扩大到古城、古镇和古村落中其他古井的保护。
相关报道:少林功夫呼声高 木卡姆脱颖而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Ji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和古琴。
随着中国人们对本土文化认同的加深和政府的重视,非物质遗产的申报近年在逐步升温。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可以开列申报的热点项目有很多。如代表禅武文化体系精髓的少林功夫,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医中药文化,集民俗工艺大成的民间剪纸,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始于唐宋民间流传最广的木版年画,有1600年历史的南京云锦,以自然和声为主要特点的侗族大歌,起自晋唐时代的“音乐活化石”南音,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的纳西古乐,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千古绝唱川江号子,……,都正在期待或已经跻身中国申报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单。
前段时间,少林功夫和中医中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都很高,但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在继昆曲和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中国将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参与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三批申报。周和平说,目前已将木卡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今年11月可知结果。而象中医中药和少林功夫都将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建议有关方面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积极申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争取先进入国家名录,然后再申报世界名录。
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值得大力去做的,不过,更应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对各种民间文化申请世界遗产的态度只应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该为了其他目的或只为申请而申请。应该重视文化的活态性,只要有可能,应该尽力使那些珍稀的民间文化活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间文化,不要停留在保存“一个背影”的层面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世界文化和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再次出现如韩国将“端午节”列入其国家遗产名录此般令国人蒙羞的事情发生。
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重视和投入,更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共同致力!
相关资料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木卡姆”:是一种维吾尔族古典音乐曲牌的音译名称,有“古典音乐”的含意,融音乐、文学、舞蹈和民俗表演为一体,被誉为反映新疆维吾尔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活文物,在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木卡姆”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