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治的现代实践价值

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华文明的政治思想的主线是德治,悠久的德治传统培育了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德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国魂。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腐朽,传统的德治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端,比如,重德轻

  中华文明的政治思想的主线是"德治",悠久的德治传统培育了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德治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国魂"。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腐朽,传统的"德治"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端,比如,重德轻力的思想使得国势不张,屡遭外侮;儒家"三纲"思想束缚了人性的发展;封建等级特权导致道德的虚伪等等。而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革命,打碎了旧的道德体系,建立了不同时期的新的革命道德观。而十年"文革"动乱,破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破坏了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又由于近二十年经济体制转轨,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社会急剧变化,使得道德失范成了极其严重的问题。要作好新时期道德文明建设工作,就要处理好现代德治与传统德治的批判继承关系。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

  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

  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

  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化艺术-传统文化-传统德治的现代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