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
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
喝着茶的中国人,
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
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
茶画的兴起,
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
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
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
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
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
观茶画,
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
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撵茶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
中国画史上第一幅茶画
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
其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茶的“鸿门宴”。
为什么这样说呢?
看看画名里的“赚”字,就猜得半分了。
王羲之《兰亭序》作为传世之宝,
被王羲之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所藏,
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传给了弟子辩才。
细心而谨慎的辩才
在自己卧室的大梁上镂凿了一个暗格,
将《兰亭集序》藏于其中,绝不轻易示人。
·兰亭序冯摹本
偏偏,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墨迹,
花了大把的银两,
誓要收尽天下王羲之的墨宝,
可《兰亭序》一直没有出现,
几经打听方知藏于辩才手中。
唐太宗派御史萧翼去访辩才和尚,
乔装打扮的萧翼
带着王羲之父子的杂帖去见辩才和尚,
两人一见如故。
萧翼故意激将,
夸称自己随身所带的帖子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
辩才则不以为然地说:
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
最终,萧翼用三寸不烂之舌
取得辩才信任,骗走了这一作品。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阎立本《斗茶图》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
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
似三人为一组,
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
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
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
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
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
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
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
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
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
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
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宫乐图》(会茗图)
此画描绘了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
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
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
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
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
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贵族夜生活品茶听琴《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此图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中
重要内容——品茶听琴。
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
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
左边有一妇人弹琴,
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
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
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局部
沿河茶肆、一字排开《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
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
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
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
仔细观摩,
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
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
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
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诚如元代郯韶题宋《东京茶会图》中诗言:
二月东都花正开,千门春色照楼台。
游人胜赏不归去,齐候分茶担子来。
皇帝以茶宴请群臣《文会图》
·赵佶《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轻政重文,
一生爱茶,嗜茶成癖,
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
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
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局部
此幅茶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
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
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
九文士围坐其旁,
神志各异,潇洒自如,
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
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
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
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
不愧为中国历史上
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贵族官宦的讲究品茶《撵茶图》
·刘松年《撵茶图》
该画为工笔白描,
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
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
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
正在转动碾磨磨茶,
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
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
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
右手边是贮水瓮,
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
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局部
画面右侧有三人,
一僧伏案执笔作书,
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
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
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
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
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
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不管朝事,只管喝茶《卢仝烹茶图》
·钱选《卢仝烹茶图》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
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
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
曾有诗云: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局部
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
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
观其神态姿势,
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
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
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
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
似送新茶来的差役。
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
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四茶贩树荫下斗茶《斗茶图》
·赵孟頫《斗茶图》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
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
人人身边备有
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
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
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
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
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
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
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
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品评茶叶、追和茶诗《茶具十咏图》
·文征明《茶具十咏图》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
画面上空山寂寂,
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
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
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
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局部
从款署中得知,
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
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
作者因病未能参加,
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
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
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
自得其乐。
不禁想到唐代诗人
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
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
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
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
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局部
游览惠山、饮茶赋诗《惠山茶会图》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
清明时节,
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
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
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
一少年沿山路而下,
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
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局部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
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
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
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文人夏日相邀品茶《事茗图》
·唐寅《事茗图》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
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
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
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
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
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
靠墙处书画满架。
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
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
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
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
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局部
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停琴品茗图》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局部
·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陈洪绶尚有《闲话宫事图》,
画中仕女把卷,男子操琴。
中间为一巨型长条石桌,
上置茶壶、茶杯、贮水瓮、茶盒、瓶花。
奉乾隆之命,复绘煮茶图《复竹炉煮茶图》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
董诰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
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
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
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
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
画右下有画家题诗:
“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
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
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
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吴昌硕《品茗图》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
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
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
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
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
画上部有几枝梅花,
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
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
姿态生动有致。
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
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
茶的清淡、梅的雅致,
暗喻了文人高洁与淡泊之性情。
自古茶与画渊源深远,
在丰子恺这位漫画大师的书画中,
也在不经意间流露着茶的闲适与趣味。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题中的两句诗,
取自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一诗。
全诗如下: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小灶灯前自煮茶
画中诗句出自陆游的《自法云归》,
全诗如下: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好鸟枝头亦朋友
诗句来自宋代诗人翁森的
《四时读书乐》之一,全诗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喝茶,此乃人生之乐事也!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窗外新月如钩,室内茶杯几只,
人的一生,
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人走了茶香和余温久久袅绕、依稀尚存。
就在刚才,主人与客相谈甚欢,
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
可能是结队浪游,
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明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可人散后,竟还是会有几分落寞与怅然。
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
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唏嘘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夕人散后,
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齐白石《煮茶图》
古有禅宗公案“吃茶去”,
道破了“禅茶一味”的玄妙境韵。
茶的质地性淡味醇,
禅的意味隽永绵长。
经由沧海桑田的过滤,
更是在这些历久弥新的茶事里显现无余。
·程十发《饮茶图》
无论对于王公大臣、文人僧侣,
还是商贾绅士、黎民百姓,
这一杯中美物都会令人
和乐自足、静心尘世,
认真于当下并执着于对生命的洗炼。
本文转载自书画家影像网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