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见证了中国现代陶瓷教育的历史,同时也见证着中华民族追求教育强国的风雨历程。
对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来说,“陶大人”的身份一直是他的荣耀。
他也希望所有的“陶大人”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
而在未来的百年征程中,他希望所有“陶大人”共同努力,为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有特色的陶瓷大学而努力。
2020年10月2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迎来了110周年校庆。
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主题大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主题大会点燃会场太平窑
“璆琳渊薮”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
“璆琳渊薮”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
“璆琳渊薮”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
跨越百年的中国现代陶瓷教育论坛
为此,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传陶业圣火,庆百十华诞”窑火传递仪式,“弦歌相继·春华秋实”校史图片暨校友企业品牌展,中国楹联馆揭牌仪式暨“归然书院杯”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全国楹联征集大赛颁奖仪式、中国楹联高峰论坛,中国陶业学堂创始人张謇塑像落成仪式,“璆琳渊薮”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师生陶艺作品展,"跨越百年的中国现代陶瓷教育——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大会",跨越百年的中国现代陶瓷教育论坛,首届全国陶瓷数字文化论坛,人民美术出版社图书捐赠仪式,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图书捐赠仪式,柴窑开窑仪式,“弦歌不辍百十载,同心筑梦新时代”110周年校庆文艺晚会,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峰论坛,“陶大春秋”110周年校庆原创校史话剧展演等众多活动,来庆祝自己的百十华诞。
其中,尤其是窑火传递仪式极富意义。
传陶业圣火 庆百十华诞——景德镇陶瓷大学传递窑火迎110周年校庆
传陶业圣火 庆百十华诞——景德镇陶瓷大学传递窑火迎110周年校庆
传陶业圣火 庆百十华诞——景德镇陶瓷大学传递窑火迎110周年校庆
传陶业圣火 庆百十华诞——景德镇陶瓷大学传递窑火迎110周年校庆
“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窑火传递活动是富有象征意义、极具鲜明特色的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包括窑火采集、窑火传递、点太平窑等环节。整个窑火传递过程中,我们将有110名窑火传递手,1100名窑火护跑手,16名采火玉姝,2万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营造了人人参与校庆的浓厚氛围,展现了陶大人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吕品昌讲到。
他表示,组织110周年窑火传递活动,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方式,充分体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始终不渝坚守“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弘扬中华陶瓷文化”这一初心使命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宣示了陶大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心。110棒火炬在这片有着深厚陶瓷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里传递,火炬由此及彼,不是简单的形式传递,而是思维定式的更换,是知识素养的跨越,是时代文明及其特征的推演,是陶大人精神的升华,必将广泛凝聚每一位陶大人“校兴我荣”的意识,如石榴籽一样紧紧环抱在一起,以更加主动的担当作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0月20日上午10时,在“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大会”中,与会领导、嘉宾代表用从鄱阳县高门、浮梁县高岭采集并经110棒接力传递的“圣火”火种,共同点燃会场太平窑,寓意学校110年办学历史文脉相承、血脉贯通,宣扬“入窑一式,出窑万彩”的人才培养成就,激发学校各项事业在未来征途上扶摇直上、日升月恒的澎湃动力。
“以陶立业,以陶育人。”
从清廷学部立案设立中国陶业学堂,到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开启陶瓷高等教育先河;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时期奋发求索,到再次更名。景德镇陶瓷大学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不懈奋斗,见证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陶业学堂主要创始人张謇塑像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落成
中国楹联馆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揭牌
中国陶业学堂主要创始人张謇之孙张绪武,在谈到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时讲到,陶瓷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作为以陶瓷为特色的本科高校,景德镇陶瓷大学由祖父张謇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发展而来,办学成果斐然。希望景德镇陶瓷大学继续努力,秉承祖父张謇“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进陶业”的办学宗旨,推动中华民族陶瓷工业和陶瓷文化发展繁荣。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名誉校长秦锡麟也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讲到“陶大”能够发展到今天,形成“陶瓷风骨”非常的不容易,是历代陶大的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110周年校庆这一新的节点,要总结已经取得成绩,同时思考未来如何继续前进。
“时代是发展的,‘陶大’一定要为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成绩,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历史、国际中取得更大的成果,中国陶瓷的某些方面与国外还有差距,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差距弥补并超越过去。”
诚如前辈们期望和鼓励的那样,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表示,“学校将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重塑材料之强,再创机电之能,升华艺术之优,占据文博之先,各展办学之特,养足名校之气,陶瓷大学的长远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名校,我们全校所有师生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110年:从清末中国陶业学堂到21世纪景德镇陶瓷大学
1904到1910年间,中国先后建立了七个近代式的瓷厂。景德镇的江西瓷业公司,是其中之一。这个公司是张謇、瑞征等人发起,于1910年成立,设立本厂、分厂两处。本厂设在景德镇,分厂设在波阳城内高门,在波阳分厂中,当时还附设了一所陶业学堂,校名为中国陶业学堂。辛亥革命后,波阳分厂停办,瓷业公司集中力量经营景德镇本厂。一九一二年,中国陶业学堂被江西省接办,从此中国陶业学堂与瓷业公司分离。中国陶业学堂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
1915年,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又改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为了实地练习,便于观摩,1916年在景德镇添设一所分校,命名为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专事绘瓷教学。在1926年到1927的大革命高涨期间,景德镇的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的校务陷于停顿。在波阳的甲种工业学校改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学校由波阳迁往九江,改名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职业学校。1938年夏,因日军侵占九江,学校先后迁往靖安、萍乡。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学校迁往景德镇,与抗战创办的浮梁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称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
为了培养高级陶瓷技术人才,适应陶瓷业的发展,陶校设立了专科班,积极争取升格为专科学校,经过不断申请, 1947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陶校“准办专科,仍附职校”,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经过大力充实,改称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该校一直延续到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时结束。
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
1953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调整时,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被撤销,1954年春,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庞薰琹、高岗教授和陶瓷科的祝大年、梅健鹰教授相继来到景德镇选购、创作国家用瓷和对外展览品,同来的还有该院来景德镇进行毕业实习的陶瓷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为景德镇丰富多彩的品种而入迷;为巧夺天工的陶瓷技艺而震惊;为数以千计的陶瓷美术工作者的庞大队伍而兴奋不已,但令他们最为遗撼的是许多优秀艺人年事已高,而青年一代缺乏现代绘画的基础训练,文化素质较差。他们希望景德镇能尽快办一所陶瓷学校,以培养新生力量。这一设想得到了中共景德镇市委的大力支持,决定创办一所陶瓷美术技艺学校。
1955年5月市委将办校方案上报中央文化部,并派员专程赴北京争取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系的大力支持。当年8月,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成立。1956年9月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创办,1958年1月1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又决定将江西工业技术学校的陶瓷专业由南昌迁往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合并,成立江西陶瓷学校。至此,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已成熟,一个纯陶瓷专业的高等学校将应运而生。
1958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 6月28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刚刚合并的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9月,学校开始招生,实现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的目标。1958年10月20日,学校隆重召开了第一次开学典礼。
好不容易迎来复校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刚建立的时候也是异常艰苦,基建工作跟不上,教学用房、生活用房比较紧张,开学后学院就安排学生下瓷厂见习,组织他们勤俭建校。例如组织教职工到万寿山垦殖场搬运窑柴,支援景德镇市的瓷业生产,完成了五千多担窑柴搬运任务;组织师生修建景浮公路、宁赣铁路,完成了4700多立方的土石方;组织师生参加学院的耐火砖生产,完成产值33000元;组织师生轮流下农场生产劳动,以此来筹集了建校经费,争取了校舍基本建设的时间。
还有学院刚建立不久,就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各种蔬菜、肉食品没有供应,而自由市场价格昂贵,师生生活异常艰苦。因此,学院师生就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种红薯解决吃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院后勤保障工作才逐步好转。此外,当时的教材也非常的紧缺,为此,学院聘请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和特种制瓷技艺工人,对原料、创作技法进行现场教学,由于师资十分紧缺,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程;教材不足,组织教师加班加点编写和翻印,往往每日都要工作至深夜。
学院初建时期真的是很不容易。
文革中断办学与学校重建
经过十年的发展,刚步上正规,1968年12月28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再次被撤销,留校的教职员工与陶瓷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向阳瓷厂,校舍全部拨归昌河机械厂使用,多年购置起来的教学仪器、标本、教具散失殆尽;图书资料部分交给市图书馆和第一中学,绝大多数或被烧毁或送造纸厂当作造纸的原料。
1973年12月26日,周恩来同志在一件关于产品质量的批示中(见《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463 页),以景德镇瓷窑被毁为例证,指出必须消除文革破坏的后果。借助这股东风,景德镇市于 1974 年利用原陶瓷学院的部分校舍,开办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学校。与此同时,关心陶瓷教育的有识之士和原学院的干部、教师认为仅有陶瓷工业学校不能适应培养国家高级陶瓷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恢复陶瓷学院的要求,引起省、市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分布在全国各地校友也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市以及轻工业部、国务院呼吁。
1975 年 8 月16 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专业设置归口轻工业部,面向全国,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学院由江西省领导。1977 年 3 月 1 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陶瓷学院复校暨开学典礼”庆祝大会。
再次复校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又展开了一次艰苦奋斗,由于资金短缺,只能维修美术系教学楼和一部分其它用房,新建了宿舍一栋,学校的道路需要老师们自己动手修,由于之前的校舍被昌河机械厂占用,学院没有一幢好校舍,陶瓷工程系和陶瓷机械系没有正规教室,就利用礼堂隔间上课。还有校园虽曾清理过一次,但仍然到处杂草丛生,积水成塘,学校师生们就自己动手建设学校,比如学校的主干道、排球场以及篮球场等等。还有在教学上,学院在复校初,连找一个酒精喷灯、试管架进行实验教学都很困难。根据教学需要,学校除了采购一些外,同样是自己动手,教师们用铁丝、石膏、硬币、硬纸壳等做成简易教具、模型 。
20世纪末形成的“陶院现象”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景德镇陶瓷学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时期,并且在20世纪末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学子,形成了“陶院现象”。
比如当时,景德镇陶瓷学院有六位毕业生成为中央美院的老师(李振球、吕品昌、秦璞、夏德武、吴永平、黄春茂),还有三位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骨干(吕品田、方李莉、朱乐耕)以及在雕塑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杨剑平、夏和兴、吴少湘、许正龙、罗小平和蒋铁骊等众多雕塑家……这让当代著名的雕塑家、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钱绍武先生颇为感慨,他把这一情况概括为“陶院现象”,并请大家来研究这一现象。
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景德镇陶瓷大学颜惠崇、邢鹏两位教授在“陶院现象”探析一文中,对这一现象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在他们看来,之所以会形成“陶院现象”,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百年办学形成陶院特色、凝聚陶院精神;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术系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流的教师队伍;渴望成才的学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城乡住房建设部环境艺术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规划学会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可以说,百年办学形成陶院特色、凝聚陶院精神,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美术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前提;一流的教师团队是‘陶院现象’产生的关键;求知若渴,渴望成才的学生是‘陶院现象’产生的根本。”
首先,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到21世纪初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已走过了百年,学校一直秉持“诚朴恕毅”的办学理念,以“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 为目标。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后,目标进一步表述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工业”,培养高级技术、艺术、管理人才。
百年办学孕育着陶院精神,这就是改良陶业的使命精神,革新除旧的创新精神,学术道德须兼优的育人精神,事业不成誓不休的奋斗精神和风雨济同舟的团结合作精神。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在人才培养上有九项措施,比如分派专业老师参加全国高考的录取工作,在录取过程中发现专业优秀的考生,对于具良好潜质却因外语、家庭出身等种种原因未被其他院校录取的考生,学校允许他们在不违背国家招生规定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甚至破格录取。素描课除课堂作业外,同时采取“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每周交二十张速写。外出写生,到窑里、婺源、庐山、南昌、上海动物园,一去十天半个月。在专业基础课中引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在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备课、示范作品、课堂讲授、作业练习、教研室汇看、考试(分卷面考试和实物)、课程总结、汇报展出8个教学环节。为扩大学生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每个班大四上学期均安排外出考察,即所谓“西北行”。加强对外交流,一方面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送到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浙江美院、广州美院等去进修、学习,汲取老大哥院校的优秀文化,尽可能避免近亲繁殖;另一方面,请国内各大美术院校及有关部门的专家、教授来校上课。把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制作推向全国各大瓷区;采用美术系的专任指导教师与在当地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点多分散、系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毕业答辩采取校内老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副党委书记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只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文革”后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就拥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其中有胡献雅、万昊这样的知名的老教授,有宁璘(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周国桢、丁千、施于人、梁任生(以上四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周时图(鲁艺)、尹一鹏(中南美专)、赵履安(浙美)、葛圣兵(北师大)、陈斌(武大)、黄美尧(四川美院)等20世纪40-50年代全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且又工作了30多年的艺术家、理论家,有胡精强、任瑞华、李菊生、欧阳世彬、姚永康、李林洪、陈作芳、王朝明、郭文莲、钟莲生等一批思想活跃、基本功扎实、年富力强的新锐。
在改革开放时期,胡献雅、周国桢、施于人、尹一鹏、黄美尧、姚永康、李林洪、李菊生、钟莲生、任瑞华、陈作芳、王朝明的艺术创作,尤其是陶艺创作硕果累累,奠定了他们在地方、国家乃至世界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成果所形成的强大气场、浓厚氛围,使同学们由衷的钦佩和敬畏,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艺术理念、艺术追求和艺术价值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吕品田
而关于同学们的求学热情,77级设计班吕品田同学回忆说,“我们这拨同学珍惜上学的机会,都勤奋好学,十分用功。大家做作业,总是高出老师布置的数量,学习热情极高。白天上课,大家自然认真,晚上吃完饭还都回宿舍画头像、速写,同学们轮流当模特,一直要画到深夜。那时书籍比较缺乏,班上只要有一本书,就会全班传看个遍。有一次范新林带来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我有幸抢先看到,连着几个晚上通宵抄写,把整本诗集抄完”。
78级雕塑班秦璞同学也说,“刚刚恢复高考,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都个个激情满怀。为了在课外巩固所学知识,夯实绘画基本功,我们全班经过集体讨论后,展开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即一个专业好的同学帮助一个专业相对薄弱的同学提高专业水平。我们雕塑班还发起一周交65张速写的活动,课余时间大家除吃饭、睡觉,就是夹着速写本在校园内外画速写,所以我们对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很是熟悉。最熟悉的莫过于学校对面的农村,每天中午吃完饭,我和同学们就夹着速写本‘进村’了”。
78级雕塑班、85级硕士班学生吕品昌在文章写道:“尹一鹏先生对陶艺与雕塑相互关系的强调,使我发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结合点。在做陶上,周国桢先生以他对陶艺的热情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对我产生了直接影响,使我从内心感受到陶艺的召唤。可以说,我对陶艺进一步的领悟,对开拓陶艺表现潜能之可能性的自信,以及把握材料和相应表达方式的能力,都与他们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没有对材料的感情,成不了艺术家。
21世纪的“陶瓷黄埔”
2008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曾称,景德镇陶瓷学院是“陶瓷黄埔”,这个称号迅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周健儿称,该学院担负着我国陶瓷设计艺术领域90%的人才培养任务。有陶瓷的地方就有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陶院承担着中国陶瓷行业发展中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
2004年以来,陶院在承担国家及教改课题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出版教改专项2部。学院现有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科学技术史、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及重点课程。因为陶瓷学院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依托学院人才、技术及装备、信息等优势,纷纷在学院设立。
2009年3月,陶院被认定为江西省2008—2015年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当时的陶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曾德生说,陶院正在努力“申大”,打造一所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基地、中国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中国陶瓷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陶瓷界多年的祈盼。
十年磨一剑:更名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年,这一愿景终于实现,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景德镇陶瓷大学。
时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的江伟辉在揭牌仪式致辞中讲到,该校2006年开始更名大学的艰苦历程,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磨一剑,梦想终于实现。
景德镇陶瓷大学揭牌仪式现场
江伟辉表示,过去的辉煌成就将永远镌刻在学校的发展史册上,大家即将迈上建设该校的历史新征程。从“学院”到“大学”,决不仅仅是一字之别,它意味着大家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意味着大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更大的挑战和更严峻的考验。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更名不是目标,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这一项更加振奋人心的全新事业,艰巨而光荣,任重而道远。作为一所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为“实业救国”“振兴陶业”而创办的学校,作为全国惟一的陶瓷最高学府,大家责无旁贷、不辱使命。
如今四年过去了,景德镇陶瓷大学迎来了自己的110周年校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掌门人,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阔步迈进。
就像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讲到的那样,11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初心不移、特色发展,致力于构筑完备的陶瓷高等教育体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始终坚持立足江西、服务行业,致力于推动我国陶瓷行业科技进步;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致力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始终坚持以瓷为媒、开放办学,致力于中华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汇聚新力量,谋划新发展,再创新辉煌。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坚信学校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END -
今日推荐,一起涨知识
古代艺术大放异彩的一季拍卖会!2020年北京十月拍卖周高价作品TOP榜新鲜出炉,艺术头条特别策划各大门类高价成交拍品专题,Mark!识别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文末彩蛋 周一至周五 每天不同艺术课程
商 | 务| 合| 作
艺术头条APP及电商平台| 雅昌拍卖图录APP及拍卖收藏| 得艺Artplus电商平台| 雅昌艺术图书| 美术| 艺术家服务中心 | 文博数字化
商业合作请联系:ad@网址未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