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响力美术人物专业平台
《自画像》
麻布油彩 76.8x61cm 2000年
写在前边
—— 王玉琦
直到《艺术行家》杂志寄来,我才同任何一位读者一样,一窥大卫·马赛罗先生撰写的关于我的"画家故事" 。马赛罗先生是一位艺术与文化散文作家、诗人 、剧作家,现居纽约。
实话说,我欣赏他的结构能力,语调平易不乏激情。跳跃的思路, 却用音乐像一根纤细的金线,把时序凌乱的珠坠串联起来;很好奇他问一升,我必啰哩啰嗦答一斗,何以区区两千字上下的短文,轻松跨越几十年时空,提挈传达出大量信息? 况且,他所面对的,是来自于 "另一个世界"——不只带着口音,初到美利坚时,在超市连盐巴都不能买回家的异邦人。
对此, 除了他作为剧作家的专业能力,我愿臆想: 也许,与他体内流淌着意大利人的血液,爷爷来自拿波里不无关系。
要知道,文字开头,便是他发现我画室里存放的黑胶木唱片,弗兰克科莱里演唱的拿波里情歌,立即回忆道: 科莱里当年每每出现在众人面前,总被惊呼: 他怎么可以长得那么帅!
我随即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窗口的灯光不再闪亮" 放给他听,大卫两手合十胸前,稍听几句后,轻转过身去;等再转回身来,低声说: "对不起 我很脆弱 " ——他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
一个画家的宿命 1997-2002
有人说: 画家无论画什么,都是在画自画像。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同意自己是一位 "肖像画家" 。并以为: 与其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毋宁说"越是个人的,越是人类的" 。
敢于将一己的生命作为实验场,通过艺术的方式,献祭给世人,是做画家的意义之所在。
借此机会,再补充一句——在交谈中,大卫对此大加赞赏:
"如果人生是一条通往还乡的长路, 我的画,就是一个一个的驿站,我曾经的家"。
原本,主编为马赛罗先生此文设定的版面,是一千字。为了充分与乡亲们分享个中机缘,我把他的散文转译于此。
相关作品图片,弥补原文纸媒版面不足之缺憾。
在感谢他的同时,也感谢主编彼得特里皮先生慧眼独具。
自莱德霍克 2005
王玉琦出生于1958年。他正在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词……在他的莱德霍克(布鲁克林)画室的留声机上,播放着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兰克·科莱里的唱片。一束阳光,从西向的大窗子投射进来。这是一个安静与沉思的空间。
“在我的肖像画中,试图捕捉一些关于人,人性深处,那种属于精神的东西……但这些,依然还不是我准确描述自己的肖像画的关键词。” 他说这些话的同时,指着竖立在周边的那些画布。
虽然玉琦(发音为“Yoo-chee”)在中国出生和成长,但他能讲流利的英语,尽管有口音。因其执拗的意图,他边讲边在线查找汉英词典。
“啊,有了,” 他说着,并用iPhone显示出英中双语字符的答案: “ ‘Dignity’ ——‘尊严’,这就是我希望通过绘画,来赋予我所描绘的任何人以应该具有的品质;他们尊严的一面。”
画室 2000
夏天的女孩 2001
香槟 2007
燕 永远的梅丽桑德 2014
看着王的阁楼式工作室的墙壁和画架上那许多的面孔和身体,他所描绘的独具尊严的男人女人,着衣或裸露,虽然大多数都展示出生物自然属性的美,但有些却也更加坦率地曝露出他们的年龄。鉴于他的特定主题,伦勃朗作为最重要的影响一点都不意外。
“伦勃朗通过他所描绘的人物,寻找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它投射到画布上,”王说。
“他画人,是的。但他并不总是寻找漂亮的脸或漂亮的形体。他所塑造的形像,犹如海上的灯塔,照亮了我。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人。
那些年,作为一个中国男孩儿, 当我从有关艺术的书上,大多是印刷质量很差的那些图片中,第一次看到伦勃朗的画作,即被深深感动。
其时,我并不了解什么是所谓 '西方艺术' 或' 东方艺术' 。他所画的人物之于我,就是作为人的自身。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蜻蜓的蜕变与细语 2007
(逆时针转动手机横向观看)
净化 当黑暗升起 2007
绘事物语——邂逅拉斐尔前派 2013
天堂造物
王玉琦的成长初期,正值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迫使人们隔绝了西方的所有事物,无论是政治还是美学。
典型的例子,大概是他10岁或11岁,有一次在校园路过老师的家门, 看到窗户上糊着发黄的旧报纸,有一枚黑白图片;他停下来,好奇地走到窗下,盯着那张长头发、表情神秘的脸:“嗯,外国男人。”
多少年后才知道,那是他第一次看到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时我没有关于西方艺术的概念。但我无法停止寻找,即使那张脸对我来说有点儿吓人。”
父亲 1976
新一代 1974
报名 1975
"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岁月,作为一个孩子,画画,成了我悍卫自己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王解释道。
“我会非常小心地寻找不仅对我友善、且愿意坐下来让我画画的人。我最初的模特,常常是家庭成员、邻居,或者是同学。”
理想之歌 1976
上山下乡 1977
代代高唱《东方红》1977
任弼时搞土改 1978
毛泽东与农民谈话 1978
毛泽东与农民谈话 1978
学习新宪法 1979
谁之罪?——张志新在狱中 1979
后来,在高中毕业之后,他真的如画中的人物一样,去了农村。再后来,被称为会画画的"神童",直接被选调进入到所在省份的画院,成了一名最年轻的专业画家,他逐渐看到了更多关于西方艺术范例的印刷品。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奥塞博物馆19世纪藏品在北京的展览,为王先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背景。从那时起,他的主题表现,有了前进的方向。他被夏尔丹,米勒,库尔贝等巴比松画派作为画家和艺术运动的作品所吸引,帮助他塑造了自己的艺术身份。
再后来,是莫里罗和沃特豪斯。“即便在今天,我一直在思考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以及他们作品的强大影响。
从美院毕业后,作为赠送朋友的礼物,我还曾经临摹过沃特豪斯《船上的夏洛特夫人》 中的红发女人——那种传说中死于单相思的爱情中的人物,以及莫里罗的《莎乐美》。‘’
母亲 1983
一个早期的革命
当今,王玉琦是世界公认的肖像画大师之一,赢得了许多奖项以及著名的公共肖像定制,包括美国肖像协会2000年大奖、2018年一等奖,以及国家肖像画廊2005年Outwin Boochever竞赛的二等奖。
他以肖像绘画助其蜚声画坛,实际上并不曾是他作为一名年轻艺术家所能够实现的梦想。当他考入位于自己出生的城市天津美术学院时,所学专业是版画。
“在那些日子里,四年,版画是必须学习的东西;没有人可以违反规则或调换专业。但是, 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最后一年,我坚持要画油画,从而被警告说:如果我固执己见,最终可能不会得到毕业证书。”
那是一种真正的革命精神——“早熟”的王玉琦,为了毕业创作,无视校规,执拗地用油画,画出了一系列描绘中国乡村生活的作品,引发出不小的轰动——在很多方面,似乎与发生在法国19世纪的"巴比松画派"遥相呼应。
其结果, 虽几经曲折,最终获得了导师与院方的认可。“我必须承认:在校园里,我再次成了一个明星。” 他回忆道。
小村 (组画之一)1983
小村 (组画之二)1983
小村 (组画之三)1983
小村 (组画之四)1983
随后,他更进一步,彻底摆脱了流行于那个年代、使他别无选择的 "红、光、亮" 式的主调旋律——王玉琦描绘了一幅农民收工回家的场景: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自田野,肮脏而疲惫,但作为劳动者的高贵。这件作品最终为他赢得了全国性的奖项。“那幅画色调昏暗,颜色柔和醇厚;多年以来,中国绘画一直没有那么现实过……"。
(美国著名东方艺术史学家迈克尔·沙利文所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家》一书中,对此作品及评奖内幕有精彩记述——译者注)
田野 1984
后来,王玉琦进入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继续学习。在那里,他终于有机会获得足够的快感,体验到油画模特写生训练的魅力,并尽可能保持着这种技巧的运用。
以真实感受与激情为依据,象征性地描绘真实的人与生活——他的结业创作,是一组由五幅作品构成的"女性主题"。
“我在乡村偶遇一个小女孩参加葬礼归来,远远地看到她一袭白色麻质丧服。无论是她的穿着,还是她脸上的表情,都强烈地触动到我;亦为我几年前,因自己父亲的过世而积淤于心中、不知所措的生之怅惘,找到了一个替代的出口。”
正是那种记忆,王玉琦象征性地描绘了女人完整的一生——从少女到年迈的不同人生阶段。
祭 1987
青春期 1987
孕 1987
憩 1987
新月 1987
他从一个喜欢写写画画的涂鸦小孩儿,成长为一个无所不能、可以描绘任何东西的青年艺术学生,进而成为一名艺术教师——王从很早的年龄,即懂得正确选择主题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画家,今天更可以说一位伟大的画家,尤其作为肖像画家,需要获得被描绘者的信赖。
作为模特——无论是他或她,尤其需要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与构图设计,来重新了解将要成为画作主人公的自己(作为定制肖像,画家通常需要见到他的模特,并以写生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逆时针转动手机横向观看
隋唐大战 1987 半景画中国军事博物馆
精卫填海 1988 穹顶壁画 天津火车站
画家穹顶画现场工作照 1988
自画像 1989
黑草 1990
黄横 1990
老凡 1990
小沈 1990
莫也 1991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之后的肖像 1991
海伦 海伦 1991
海伦 1992
轲剌 1993
狗年 1995
出国
尽管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不同以往的地方,但王渴望着一个更具崭新蕴涵的生活出现在他的画布上。
已经在美定居的中国友人鼓励他来到芝加哥。“有几件事作为我对芝加哥仅有的了解,”王回忆说, “首先,我在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看到过一些古斯塔夫·莫里罗表现神话场景的作品。
而我最喜欢的一幅《赫拉克勒斯屠龙》的作品,居然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永久收藏。我还希望看到乔治·索尔蒂爵士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看看迈克尔·乔丹打篮球;还有,也许是第4个原因:
传说“意大利黑手党”在那儿曾经拥有过强大的力量。” 虽然,芝加哥被证明是他进入美国生活的不错的门户,但王渴望东部,感受纽约的喧嚣。最终,他搬到那里。
刺 1995
悲怆 1996
如今,他每天都往返于
布鲁克林的公寓和附近的工作室之间。
美国著名神学家 哈佛神学院教授 彼得高梅斯博士 2016
美国著名人文学者、哈佛教授小亨利 路易斯盖茨博士 2011
美国著名人文学者、哈佛教授小亨利 路易斯盖茨博士 2010
首创前董事长刘晓光 2009
剧作家 话剧表演艺术家 郑天玮 1995
歌剧女高音歌唱家 么红 2007
殷芳 2010
秋萍 2014
奥佳 2001
菲奥娜 2001
(逆时针转动手机横向观看)
王先生记得他第一次游览莱德霍克地区粗犷的后工业景观。他了解到,那里旧厂房的光线和低廉的租金,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理想的。
“犹太房东把我带到了这栋建筑的屋顶。当我看到360度全景 —— 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尽收眼底;自由女神像从教堂和一些破旧的厂房之间的缝隙中,远远的在召唤 ——我就想:这个环境,说不定有一天会成为我的主题。”
莱德霍克的正午 2002
莱德霍克的落日 2002
莱德霍克 每一天的落日 2016
莱德霍克的幻想 2018
事实上,看看《莱德霍克的幻想》,他最近完成的非常华丽的自画像,不仅看到了主人公的尊严,还要看到窗外的环境和空间结构。
工厂,拐角处的哥特式复兴天主教堂,与他第一次观察所获得的那个全景中的同一个屋顶,红钩紧邻的小巷 ——这些都成为了艺术家与他皴擦染沾着颜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画袍的背景。
徘徊在这个场景 -——绝对是一座城池,却因极度的不和谐而愈显震撼人心的后世界末日 ——然后,“Melencolia”(忧郁)赫然飘扬,或坠落,如旗障目!这里的引用,来自于另一位影响王至深的历史绘画大师: 阿尔布莱特 ·丢勒。
“我喜欢这个词。因为它唤起我所经历的作为艺术家的 ‘孤独’,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Melencolia”(忧郁)——根据德国画家丢勒原作改编
王打开他的速写本,其中包含这件作品的草图;一些初始的自画像与更迭的想法。详细翻看几页之后,发现在他旁边的背景中,有一个似是天使又像幽灵般盘旋的影子。
当被问及这个阴暗的人物时,王回答说:“那是古斯塔夫·马勒。我对马勒很着迷,总想以某种方式把自己跟他画在一起;他的音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但到最后,他感觉这次哪里有些过于勉强,王还是不情愿地放弃了。代之而来的,或许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艺术纽带——马勒换成了丢勒。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王在这幅自画像中,包括了更为醒目的来自大师丢勒著名的蚀刻版画 “Melencolia ” 中的忧郁的天使。
王玉琦继续审视着他的自画像,把它作为一件重要的礼物,用来纪念自己60岁的生日。“有一天,我走到时常光顾的路易斯·华伦天奴小码头顶端,从“红勾”莱德霍克这一侧,注视着水对面的自由女神像。
我问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还呆在这儿” ? 但当他回到自己的画室,他知道了答案:“我在这里,只因为是一个画家。做为时代的见证者,有义务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
去年,就在画此作品期间,他遭受了严重的胆石症袭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几乎 '亲吻了死亡'” 。
同时,发生在周边世界此起彼伏的社会事件,令他倍感沮丧——从美国总统大选到英国脱欧,再到欧洲难民危机……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他在画面上镂刻了 “Melencolia” ,并把它作为回应人类命运与文明现状的"伟大的忧郁"。
当代作曲家希雅马斯格雷夫 2018
另一个调色板
除了他的绘画调色板外,王玉琦还有一个音乐调色板。他丰富的唱片收藏,无论如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或是最常听的马勒等等;音乐,伴随着他的每一个笔触。“为什么选择马勒?”王先生反问道, “因为马勒总是在思考人类的生存状况,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意义。”
画家三十五岁祭 1993
马勒夜曲 花 1994
马勒夜曲 蛹 1994
马勒狂想曲 2002
波西米亚人 2008
燕 ——为"波西米亚人"而作 2008
女儿——为"波西米亚人"而作 2008
鸽子 2019 油彩
回眸50.8×40.6布面油画2001
燕
50.8×40.6布面油画2000
在高原沙漠中117×117布面油画2006
无题50.8×40.6布面油画2002-2005
Noon in Red Hook86.5×76.4
布面油画2002
为了进一步强调这种与音乐的联系,王走到他工作室的一角,抽出一幅小画,画中展示了一座简陋的房子,位于一片茂密的绿色森林的尽头。“这是马勒在奥地利乡间的作曲小屋,我去看了,现场画回来的。
他没有祖国;历史变迁,在波西米亚地区,原属捷克的出生地转为它辖;在一个敌视犹太人的世界里,他是犹太人;在犹太人眼中,却是一个不忠诚的异教徒。
他总是在寻找一个家,却从未有所归。在我个人的经验中,即使在中国,村庄到村庄,城市到城市,口音并不尽相同。因为跟随父母工作调动,家庭的不断迁徙,我总被当地人称为“外庄子”——一个异乡人,局外人;现在更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局外人。
然而,“局外人” 的感觉对艺术家大有益处。因为它提升了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成就了他更为独立的人格。王玉琦继续严苛地拣选并叙述他通过介绍或偶然机会所相识的人。
他最知名的模特之一,是哈佛大学的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Jr.);他已经画了三次。其中一个版本,挂在华盛顿的国家肖像画廊。
马勒作曲小屋, 克拉根福特,奥地利 2018
拜谒马勒作曲小屋 摄影 王江潮
以马勒名言留念 手在发抖: "我的时代将会来临"
巴塞罗那老城 2019
克里科夫的徘徊者 2019
王玉琦站在一幅正在进行中的大型组画旁边:一位美丽、矜持的裸体女人。当时,他的一个学生,为他引荐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夏洛特·德布罗伊——“事实证明:她是一位公主,真实的法国公主。”王解释道。
随后,当她访问他的工作室,并看到王的大量作品及画册后,欣然成为了他的模特——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委托定制作品,由画家承接下来,依照甲方雇主的意愿进行工作;而是一位公主,依从于一位自己欣赏的画家的自由意志,情愿为了他的艺术而宽衣解带……
在这件大尺幅的肖像作品中,王玉琦不仅描绘了公主形象上的“肖似”,也是在叙述她家庭的历史故事。正如他对自画像和盖茨的画像一样,他会有意提示观者与公主生活相关的图片。
例如:安格尔1851年绘制的《公主德布罗伊》肖像之于大都会博物馆 ,相当于《蒙娜丽莎》之于卢浮宫——王翻开画册中那幅衣着闪亮丝绸的"皇家蓝色"裙装的夫人说道。
他的重新创作既诡谲又妩媚;并且,还描绘了公主的叔父,路易斯·德布罗伊(Louis de Brogli),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王子。
直到今天,年轻公主的一件皮草坎肩,看似是栗鼠,依然挂在画布旁边,像是她随时回来坐着就准备穿起来……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王转身走到他工作室一角舒适的休息区,配有沙发和落地式书架,里面装满了CD和LP。他拿出一张老式唱片,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这是一个男人寻找圣杯的故事。“巴赫,瓦格纳,马勒……是他们的音乐,帮助我找到灵魂的出口,”他一边说着,唱针轻轻落下。
通过对王玉琦工作室的访问,以及私人和公共收藏中诸多作品的深入了解,显然,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灵魂的圣杯,并将其与世界分享。
译后记
执大卫·马赛罗先生行文至此,不妨对此画的后续进展做些补充:与夏洛特·德布罗伊公主的交往,一开始便由她的叙述得知:大都会那幅《德布罗伊公主》肖像以及路易斯·德布罗伊王子与她家庭之间的渊源。
因此,她才会从年幼之时,就开始幻想着有一天,也遇上一位心仪的画家,为他做模特,成为画中的那个缪斯,直到遇见了我……此温馨故事,自然使我心生感动;且因其日久而弥新,愈显出其可遇不可求的非凡意义来。
所以非凡,更与描绘"裸体" 不无关系。在艺术中,无论作为直逼人性深层意义,还是挖掘审美内涵之丰富主题,亦或作为研习视觉造型为目的的技术技巧训练,其无可替代的必要性,似乎都无须赘述。
但实际上,只要浅涉艺术史,大师安格尔当年,为了这幅作品人物的姿态设计,还曾特别雇用一名职业模特,作为公主替身,进行人体对照写生,用以推敲其与衣物之间的结构关系。
这至少说明,在现实中,即使是所谓"热爱"艺术的"上流社会",或者文化与习俗相对开化的人文环境,"裸体"在某种意义上,又始终作为一个独特的"禁忌"而存在。
即使在今天,人们的整体文明意识已提升到了非同以往的层次,似乎也找不出任何必然之理由,来要求一位公主,刻意作为"裸体"出现于一件作品中……所幸,这诸多"严重的顾忌",在我与夏洛特的相处中,却是那么自然的开始,不曾存在过,简单到就是一个画家与模特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关系。惟其如此,我才愈加意识到:公主之为画家的献身,此乃一桩绝无仅有的美丽的艺术事件。
还须特别一提的是,为了叙事完整,我从作品的草构初期即已决定,要在夏洛特这幅以写生为起点的作品之外,延展出安格尔的《公主徳布罗伊》拷贝和王子德布罗伊部分。
但遂又心生一问:王子与夏洛特,因为叔侄血亲近切,相貌一望便知何其相似;但公主德布罗伊则不然——毫无半点儿形随之处。反倒是另一幅同样出自安格尔之手的经典之作,藏于与大都会毗邻的弗里克博物馆的《公主康泰茜·豪松维奥里》,多少次的踱步寻味,无论形神,眉宇间均读得出许多与夏洛特俩人相像之趣味,却从未被她提及;而我,又不愿为此而冒然讨扰多问。
直到不久前,几本画册与维基解密等多处资讯比对之后,终于明白:"大都会公主"嫁到德布罗伊家而成为了男爵夫人冠夫姓;"弗里克公主"自然也是冠夫姓被称为"豪松维奥里",从而常被隐去本家姓氏"德布罗伊"。
因此,她才是夏洛特的直系本家。并且,两位公主竟是姑嫂关系——不只同为上流圈中名媛,还都是才女,非诗人既作家。
两幅画也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先有豪松维奥里公主认识了从意大利云游回法国的大师安格尔,为她画了这幅肖像;身为男爵的哥哥见之大为赞赏,遂经妹妹引荐,最终得以在三年后,再请大师为自己的太太德布罗伊公主,画了另一幅。这也是疲于应酬"高端定制"的安格尔,最后一次为上流社会绘制肖像作品。
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吗?数年来,一个中国画家,无意中深陷于遥远的、与安格尔相关的凡此种种,却仍未解脱? 三位法国公主,一位王子,同一个家族,"相遇"在纽约,在我的莱德霍克画室,在我仍需时日才可完成的作品中,共同背向身后那宽阔的入海口,背向那尊高擎着火炬的自由女神——为世人迎来送往;静默中,向着我,向着我们,向着将永远被观看的观者,投射过来他们穿越历史与时空的共同注视……
据说,法国人马克龙如此评价了当下这个混乱世界: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自18世纪以来,以西方霸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这是一个源自18世纪受到启蒙运动启发的法国。
这是一个源自19世纪受到工业革命引领的英国。
这是一个源自20世纪受到两次大战崛起的美国。
法国、英国、美国,让西方伟大300年。
法国是文化,英国是工业,美国是战争。
我们习惯了这种伟大,它让我们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掌控着绝对的支配权。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
………………
是吗?……好吧。依这种说法,纽约, 纽约——纽约之于我,自9'11之日世贸双子大楼的倒塌,到"川普大楼"的崛起;自由女神,法国人的精神礼物;莱德霍克,英国后工业时代残存的一隅——这些,似乎更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视角,使我有机会近身目睹一个文明的陨落……
王玉琦重新编译整理
2019年10月24日于北京丰台区马家堡
王玉琦作品精彩局部
穿过乌云的光束 圣达菲 2006
早安 安德莉娅 2006
意大利北部小城北眺 2013
西班牙的教堂 布格奥斯 2013
罗马的废墟 2012
圣母百花大教堂 佛罗伦萨 2012
王玉琦
2000年荣获美国肖像画协会大奖赛特等奖
2005年荣获美国国家肖像画廊大奖赛二等奖
首位作品进入美国国家肖像画廊的华裔艺术家
哈佛大学建校四百年以来
首位连续四次为其名人堂创作肖像的艺术家
简.艾斯曼所著《二十一世纪具象艺术》一书中
收录的唯一一位华裔艺术家
朱丽叶 阿利司泰德斯《古典绘画工作室》一书中
收录的唯一 一位华裔艺术家
还可以阅读
往期精选
93岁裸模同居24岁女友,感动世人,引外媒狂播
重磅!重庆女孩拿下奥斯卡小金人!感动世界最佳动画短片
才子狂追5年把尼姑娶回家,震了国人
画出女人体至高境界,触摸灵魂的孤独
这人体,看似轻描淡写,却最重口味震人,着迷!
这女人体美到窒息!他偷入澡池画个底朝天
冷军一席话,点醒了百万学画人
情史香艳人生最传奇女画家
给父亲当人体模特
他只画老油灯空瓶子和女人体,把画坛震了
人称彩铅“冷军”一大拨美女直接美爆
陈逸飞作品专辑300张
何家英画人体,全解读
一个农民,把画坛给震了!佩服
他,没出过画册,没办过个展,累死在画前的奇才!
从建筑工人到艺术大师,陈逸飞说他的画让人回味无穷
三顶级大师写生示范全过程,看了第一个就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