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里“穿越”回商代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中国艺术报记者陈思静
实习记者 宫剑南
1899年,甲骨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过120年的努力,这种象形文字逐渐被人们认知。时至今日,有关于甲骨文的研究已巍然成学,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至12月22日,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部分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等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从而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甲骨文是一门综合学问,包括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各学科专家从不同方面开展研究,经过120年的努力,对甲骨的研究方法已基本建立,对甲骨文的基本内容也已基本清楚,甲骨文作为学科已得到世界学者的公认。”清华大学教授、甲骨文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德宽说道。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这片“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虚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其性质属于卜旬,即卜问旬日(十日)之内的凶吉。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
甲骨文发现于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殷墟。那一片片完整或残缺的甲骨中蕴含的不仅是古老的文明,还有商代社会的种种习俗。商代人迷信占卜,从展览中的甲骨卜辞来看,其卜问的内容从年岁丰歉、战争胜负、田猎捕获,到风雨有无、出入凶吉、疾病轻重、妇人生育……无所不包。有时同一件事情还要反复地占卜,可见商代人对占卜的重视。占卜通常由“贞人”主持,一篇卜辞文例完整的甲骨通常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记录占卜的时间、占卜者、地点;命辞记录所占卜的具体事情;占辞是根据兆纹判断吉凶;验辞记录占卜过后的应验情况。但许多卜辞只有前辞、命辞两部分,或仅有前辞。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从展厅内的一件“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里可以看到,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其叙辞、命辞、占辞、验辞俱全,残辞的内容主要记载了四天之内,商朝遭受了五场异族侵犯的事件。
般无咎全甲刻辞
另有一件保存完整的“般无咎全甲刻辞”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刻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灾祸,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灾祸。
明有蚀卜骨刻辞
此外,在各种内容的甲骨卜辞里,商代人展示出了极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做、所想转化成字符刻在龟甲、兽骨上,也孕育出了后世主要的造字方法。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得以传承、绵延发展,以至对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这件骨匕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及周祭祀谱具有重大价值。其材质为犀牛的肋骨,正面随形雕刻精美的纹饰,并嵌有绿松石,是异常珍贵的艺术品。
“我们如今写的字就是从甲骨文一脉相承来的,尽管现代教学更多讲究这个字怎么写、如何认,但是关于其中的更多含义还不太清楚。有了甲骨文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古老汉字原本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发展到今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历史。”黄德宽说。
方觚
嵌绿松石青铜钺
由于甲骨文字晦涩难懂,要让这种古老的文字形式被人们再度认知,国家博物馆在展陈方面也是颇费心思,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一些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同时亮相。通过陈列的礼器“玉牙璧”、祭祀礼器“玉璜”、兵仪器“玉戚”、“亚酌”青铜钺、“戈父辛”鼎、“父丁”觯等文物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殷商时期的文化背景。
铜首玉身虎
虎首及前肢为铜嵌绿松石,可能为权杖头。至少在新石器时代,虎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约4000年前,玉虎成为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殷墟时期,虎的形象广泛见于青铜器装饰。妇好墓共发现玉虎8件,形态各不相同,但均作张口露齿状,气势逼人。
此外,在装置、多媒体、表情包的辅助下,甲骨文得以用现代的方式呈现。譬如装置《从军行》采用甲骨文中与军事有关的象形文字构成作品,从左至右,高头大马拉着四轮战车,载着手握兵器和盾牌的士兵和弓箭手,通过木质与金属两种材质组合将甲骨文本身具有的象形特质还原成生活中的比例关系,造就传统与当代的视觉审美融合。
汉字的演变(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五行·射日(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而在互动多媒体《五行·射日》触摸操作屏前聚集了不少观众,《五行·射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为线索构成5个场景,用甲骨文字构成场景画面,观众通过触屏自由选择其中的情景和动画,加深对甲骨文的理解。
“甲骨熊猫侠”表情包
“甲骨文有表情”表情包
展厅内还展出了甲骨熊猫侠、甲骨文有表情、甲骨文上班族、甲萌表情、甲骨文的问候、生肖甲骨文等6套《甲骨文·表情包》,让这个古老的文字搭上年轻时尚的“社交快车”。在新观念、新技术的助力下,甲骨文开始有声有色地“活”了起来,它所传承的文化基因逐渐为公众所感知。
作册般甗
器内壁铸有铭文3行20字,记载商王征伐用夷方的首领无敄作为宜祭的牺牲,完毕之后,作册般因功绩而得到王赏贝,为祭祀父己而作器。“作册般”为商王的史官,其名亦见于作册般鼎及作册般铜鼋,从这3器铭文中可知,作册般是受到商王重用的贵族。
小臣墙记事刻辞
玉铲
“甲骨文不仅仅是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是印证包括《史记》等一系列文献的真实依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此次展览把深藏于博物馆的著名精品展示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得以进一步接触这些稀世之珍,了解殷商的历史和文化,这是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的一件盛事。目前,甲骨文已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