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海报
《少年的你》:
记录青春镜像的痛与光
王文静
一面是对紧急撤档、原著“融梗”的质疑,一面是对周冬雨、易烊千玺在片中表演的盛赞,曾国祥执导的电影《少年的你》目前已破12亿票房。然而,这部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并不是依靠媒体热度的笼罩,而是凭借其与社会现实的完美并轨和充分适度的镜头语言,为青春电影完成了一次新的探索和突破。
电影《少年的你》预告片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高考前夕安桥中学的高三女生陈念(周冬雨饰)被同班同学魏莱等人暴力欺凌,遇到辍学混社会的男孩小北(易烊千玺饰),两人相互依靠、互为光亮,小北为实现“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誓言,企图替致魏莱死亡的陈念顶罪,真相大白后他们各自接受了法律的裁决,生活归于平静。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从剧情来看,电影选取的现实视角并不突出社会事件的新闻性和奇观性,对于贯穿整个人物线的“霸凌”主题,《少年的你》甚至选取的事件并未超出日常所见,比如,座椅上被洒满红墨水的恶作剧、整个教室里转发着“妈妈是骗子”的短信,体育课上的孤立和背后砸过来的排球……这些情节是普通的,它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甚至每一个人的青春里。可见,《少年的你》首先用片名对这些青春里的“痛记忆”进行了集体召唤,第二人称表现出强烈的对话欲望,使少年成长的伤痛存在变得不容置疑。电影通过这种对话意蕴唤起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体验,把青春校园中缺乏逻辑的加害推向剧情核心,然后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换和确认,从而得出“总有一个是少年的你”的结论——魏莱或者胡小蝶;陈念或者小北;教学楼天井里围观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的、体育课上不传给陈念球的普通人。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这样一来,电影就与传统意义上单纯聚焦某个真实社会事件、就事论事的现实题材创作拉开了距离。《少年的你》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的更深层、更普遍的情感发现和意义挖掘,有效回避了话题本身“是非对错”的二元局限,就像魏莱欺负胡小蝶根本不需要什么原因,陈念被魏莱凌辱其他同学也默然跟随,小渺从“帮凶”成为“受害者”仅仅是因为不听话等等,这种不需要逻辑的“恶”带来的真实感和无力感持续营造着压抑阴郁的氛围,放大了现实题材粗粝冷冽的质感,增加了少年们青春成长的社会学意义。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值得关注的是,电影不但以题材视角实现了创作的现实自觉,更可贵的是保持和探索着艺术上的审美自律。早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双主人公”设置的人物镜像就作为女性自我成长的一体两面,使曾国祥的青春电影大放异彩。《少年的你》对于镜像的运用更加广泛和娴熟,片中三条人物主线都在映照和转换的语境下不断推进并加速着故事冲突,映照社会众生和人性冷暖,用强烈的代入感和真挚的情绪传达为青春的阴影带来一道自然暖光:“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第一条主线是以陈念为核心的女生辐射镜像。跳楼自杀前的胡小蝶与陈念抬着酸奶箱走在楼道里的背影,对称的画面呼应着人物形象的映射,同时也隐喻了命运的重复:胡小蝶沉默隐忍最终不堪忍受暴力崩溃自杀,陈念在胡小蝶尸体上盖上衣服之后便成为了“下一个”。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或者出于对胡小蝶生前倾诉和求助时过于懦弱的内疚而觉醒,陈念面对受到欺凌的小渺时不想再无所作为视而不见。她伸出援手完成了自我从受害者向保护者的转变,但这次转变不过是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误认”,即把自我当作他者,把幻象当真实。影片情节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她保护小渺后招来的是欺凌的升级——更猛烈的围攻殴打,被剪头发以及拍裸照视频。这个情节中陈念的身份转换一方面解释了“平庸的恶”的缘由,更重要的是在自我镜像的转换中同时确证了“善与恶”的价值镜像。除此之外,在魏莱与陈念之间同样存在镜像效应,两个同样学习优异、梦想考到名校的女生,一个家境优越,在逼死胡小蝶后恬不知耻的炫耀赔偿能力,一个家徒四壁,被追债的敲门声吓得瑟瑟发抖,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少年标本”,实则都是病态家庭孵化的产物——陈念的妈妈因售假被债主们讨债把未成年女儿丢在家里做挡箭牌;魏莱的爸爸则因女儿高考落榜复读一年都没有跟她讲话。两个扭曲的少年灵魂被安置在对抗冲突的两端,她们的形象在情节中不断打斗,也不断重合。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第二条主线是陈念与小北。在曾国祥的青春讲述中,“爱情”永远是一个情感诱饵,导演似乎有意规避青春题材中爱情易于滑向俗化的可能,从而把发现更真实、更细腻、更丰富的情感瞬间作为更高追求。在《七月与安生》中两个女主的“双生”镜像设置隐喻自我的两面,男主人公家明作为感情纠缠的符号,几乎完全消隐在七月和安生十三岁到二十七岁的青春日常里,“自由还是安稳”才是电影关于女性成长中更具价值的发现。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与双女主互为镜像相比,《少年的你》无疑增加了自选动作的难度系数,男女互为镜像的设置更容易在友谊和爱情的分界中变成温吞的暧昧,从而抵消两个人物在精神上的“互文结构”,消解性别映照的丰富性。放学路上被魏莱飞踹在地的陈念,碰到了寡不敌众的“小混混”小北,她之所以胆怯又坚定地吻了这张陌生却满脸血污的脸,是因为此刻的小北就是陈念自己;而小北在执意替陈念顶罪的计划中为伪造侵害现场又回吻了陈念,两次亲吻都是为了营救对方,在这个完整的回环结构中亲吻超越了亲密接触的表面含义,充满了惺惺相惜、相依为命的个体温度,也充满了电影剧情的情感张力。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在生活经历上,未成年的小北独居在郊外的破房子里靠打架混生活,残酷的丛林法则使这个少年变得冷峻寡言,陈念成了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而常常受到欺凌无人诉说的陈念,每次拨通妈妈的电话听到的是絮絮叨叨的怨天尤人,本想求安慰的女儿便哽咽着鼓励起妈妈来。母子母女的错位和精神遗弃让两个少年心灵相近,相互舔舐伤口,他们的抱团取暖纯粹干净,这样的温馨在黑暗里凝聚成一束柔光,打在他们台词并不多的镜头里,最终在探监那场戏中得以实现。当重影叠视的方式把陈念和小北的脸庞组合为一体时,镜像和心灵同步,文本意义与镜头表达同步,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准确而惊艳的画面是对是枝裕和电影《第三度嫌疑人》的致敬还是模仿,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第三条主线是片中的少年与他们的父母。毫无疑问,电影中对于父母形象的设置是相对极端的:陈念妈妈作为一个逃避者形象永远不在场,小北的母亲为了再嫁抛弃了儿子,魏莱妈妈散发着“利己主义者”的冷漠气息,罗婷爸爸当众甩给女儿粗暴的耳光。子女在青春故事中第一次上场,本质上也是其家庭和父母的灵魂镜像,就像魏莱的阴狠与假笑,罗婷的懦弱和附庸,甚至是陈念一心想考出去的固执,以及与她的固执相匹配的插着耳机隔绝外界的自我关闭。他们的命运不仅与父母紧紧相连而无力改变,甚至还因袭、放大、变异,成为刺向他人和自己的“双刃剑”。电影把青春作为一面镜子,以校园欺凌为焦点,不再简单地把社会现实“事件化”,而是依托人物塑造设置了丰富合理的矩阵,凭借人物之间的“镜像”艺术地传达了电影情绪并让观众在情绪的延伸中完成了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当然,《少年的你》不仅在叙事水平上颇见功力,精确而艺术化的镜头语言也是电影的亮点,仅在用光方面,教室戏以白炽灯打光突出班级的压抑冷漠;小北家以红光突出两人心灵相依,派出所以顶光下泄表现人的被动绝望,尘埃落定在押送车里的交谈则用了阳光照在陈念和小北脸上,为如释重负、期待未来的心灵做了精准的旁白。乌云的遮蔽、太阳的跃出、红绿灯的显示、高考前祝福的白色雏菊……每个细节都指代着人物和剧情的走向,在完成审美表达的同时映照着少年成长,记录着成长中的痛与光,并为青春题材电影的经典化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