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冬至节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在古代,冬至节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艺术报

在古代,

冬至节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济 楚

中国艺术报

《五经》里的冬至

中国艺术报

冬至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隆重盛大的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下来的,可谓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体系《五经》里几乎都提到了“冬至”日,这在中国节日传统里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尚书尧典》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里的“日短星昴”便是从太阳和星象两方面来观测确定冬至日,“日短”是指观测到冬至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南回归线,处在北半球的中国大地这一天是全年中白昼最短的。

《左传僖公五年》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这里的“日南至”,也是说太阳到了一年中极南的位置,恰是冬至最典型的天文学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记载东周时期的冬至是“正月”,这是什么缘故呢?按现代公元纪年,冬至日往往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是阴历(夏历)的11月,而周正是斗建子,以夏历11月为岁首,所以冬至在周朝正当“正月”。

《周易复》卦的《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里的“至日”在文献中本来既可以指夏至,也可以指冬至,但考虑到复卦的卦象是一阳在五阴之下,以及《彖传》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体现的是阴极而一阳生,所以历来都以“复”卦当“冬至”日。

《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也体现了周历以冬至前一日为岁终,冬至标志着下一年的开始,所以后代将天文意义上“冬至”上升为节日,跟周历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蔡云《吴歈》云:“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所谓“冬肥年瘦”是说吴地重视冬至节超过了过年,这是因袭周朝(姬姓)建子历的缘故呀!

五经里都有冬至的记载,一方面是因为天文学上“两分两至”有比较确定的观测结果,容易被观测到;另一方面则因“冬至”日被寓含了比春分、秋分、夏至更丰富的文化含义。俗话说天道循环,无往不复,阴气盛到极致,阳气便应之而生,白昼短到极致,便也是白昼开始延长的希望。

中国艺术报

“宫里”的冬至

中国艺术报

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意思是说魏晋的宫廷中,宫女们以女工的红线丈量日影,到冬至日后,白昼一天一天变长,所以女红也能逐日“长一线”。《明皇杂录》记载说:“唐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故杜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可见魏晋宫中的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朝。这两句诗引自杜甫写于冬至前一日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冬至一阳初生,代表春又要来了,“刺绣五纹添弱线”呼应唐朝宫中习俗,而“吹葭六琯动浮灰”则点出了古人以“吹灰候气”候测节气包括冬至的方法。据《汉书》记载,以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置于律管,当节候更易,节气至,则有相应的管灰飞动,冲开律管,比如当冬至之律,正是黄钟之管(琯)灰飞管通。后来朱淑真的《冬至》诗言:“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则直接化用杜诗,并提到冬至所应之律为黄钟之琯。

魏晋时期流行冬至日“献履贡袜”习俗。三国时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意思是说每逢冬至,照例是要献上鞋袜,寓意“迎福践长”,这里的“长”,是指阳气一日盛于一日,被视作君主的吉兆。《汉书》很早就说过“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君道属阳,阳气渐长,故而值得群下致贺。曹植在表中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之语,“亚岁”是说冬至的庆贺仪节几乎等同于元日(过年),“履长”正是呼应献贡鞋袜,迎祥纳庆则在说这是个吉祥的日子。“亚岁”“履长”这两个词在后来的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冬至”。

中国艺术报

隆重的“冬至节”

中国艺术报

正是因为“冬至”日寓意着迎祥纳庆的吉祥意思,所以很早便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它有多隆重呢?魏晋时期,每逢冬至,皇帝受各国使节和百官朝贺,其意义仅仅次于元旦之节。北宋在冬至节举行每三年一次的“郊祀”时,朝廷便要大加恩赦,并对所有文武官员和军士大发郊祭赏赐,耗资巨大,以至于给国家财政都带来巨大的负担。清朝时冬至节也为国家大典,当天举行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要向皇帝进表朝贺。

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少不了祭祀,冬至自然也不例外。《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是说为了迎接冬至日,这一天要举行郊祭,郊祭是古代最重要的祭祀礼仪之一。《史记·封禅书》记载:“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至迟到汉武帝时,已在冬至日这一天于南郊祭天。汉代老百姓要先用羊羔、黍饭祭天(玄冥)祭祖(祖祢),然后要摆酒置宴,一家欢会,同时还要像今天的拜年习俗一样互相谒贺尊老。《通典》里记载了唐朝睿宗冬至祀圜丘的历史。宋代于冬至日南郊圜丘祭祀昊天大帝,并以太祖皇帝配祭已成惯例。古代的皇帝也只有在祭天时才会称“臣”,清代延续了这样的冬至郊祭之礼,皇帝举行郊祭时,祭天表文上署衔为“总理山河臣某”,可谓十分罕见的“皇帝称臣”仪式。

中国艺术报

“京师”与“吴地”都很重视冬至

中国艺术报

除了朝廷的祭天郊祀、大朝会庆贺十分隆重外,民间逢冬至节日亦喜庆欢闹非常。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冬至节是这样的:“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南宋周密的笔记小说《武林旧事》中这样记载南宋的冬至习俗:“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综合上面两书的记载,可见两宋时期,京师都非常注重冬至节。朝廷庆贺仪节,一如庆贺元旦,而老百姓无论贫富则都在冬至日换上新衣,备办节日饮食并祭祖。街市上豪华车马穿梭,锣鼓喧天,各处的岳祠城隍都举行热闹的庙会。三日之内商店罢市,尽情欢饮,官方也在节日这几天不再禁止赌博,让老百姓尽情欢会,亲戚们庆贺往来,跟过年拜年习俗无二。

到了清朝,民间尤其是吴地仍然非常重视冬至节。顾禄的《清嘉录》按时令顺序记载了苏州地区一年的全部节日,他说“郡人(苏州)最重冬至节”,苏州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便是冬至节,到了这一天要准备“冬至盘”互相馈送:“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要喝“冬至节酒”:“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家家要祭祖:“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要吃糯米做的“冬至团”:“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并说“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周遵道《豹隐纪谈》也说“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肥冬”就是极端重视冬至的意思。民间的冬至节即是这样一个盛大热闹的欢会节日,怪道诗人们写起冬日,总是一股浓浓的思乡愁绪散不开,最著名的便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的《冬至》诗也说:“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便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了!

值得一提的是,吴地重视冬至节,至今仍有“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谚语。而北方冬至节则主要吃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耳朵形状防冻食品,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便是留传至今的冬至食俗。

中国艺术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在古代,冬至节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