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为抗疫而塑”|作品集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为抗疫而塑”|作品集

中国艺术报

《使命》 雕塑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

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

“为抗疫而塑”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亚萌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雕塑新作《使命》,雕塑出一位身着防护服、正在敬礼的女军医,以洁白的汉白玉石材象征了白衣战士的圣洁与纯粹。在吴为山看来,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地方和军队的医务工作者都怀着崇高的使命感,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奔赴抗疫第一线,“许多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奉献,救死扶伤,谱写了青春的乐章”。雕塑上半部分简约的造型与下半部分带有未完成“当下感”的粗砺石块的对比,更显现出整件作品的主题——直面疫情现实,尊重与珍爱生命,并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者仁心的“使命”而树立丰碑。

中国艺术报

《为抗疫而塑》 书法吴为山

《使命》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在“为抗疫而塑”主题下创作的一批新作之一。该主题21件雕塑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以来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汇集了全国各公立美术馆、各美术院校、各雕塑院及解放军系统从事雕塑创作的名家与中青年优秀创作者,将持续创作下去;全部作品都聚焦抗疫现实,凝练地记录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感人故事和瞬间。

中国艺术报

《天职》雕塑景育民

和《使命》相似,很多雕塑家的有感而发直接来自在疫情防控期间看到的医务人员的形象。景育民的《天职》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医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将进入危险抢救现场的生动瞬间;王树山的《民族脊梁·国之泰山》则聚焦万千民众“最爱”的钟南山院士,雕塑中,他的右手紧握拳头,表现必胜的坚定信念。

中国艺术报

《民族脊梁 · 国之泰山》雕塑王树山

中国艺术报

《天使的唇印》雕塑李迅

新闻媒体上“刷屏”的“白衣天使”们长时间戴口罩,脸上出现的深深压痕的图像,给很多雕塑家以重要灵感。李迅的雕塑《天使的唇印》表现了一位刚从ICU结束紧张工作的护士脱去口罩的瞬间,在她年轻美丽的脸庞上,那“天使的唇印”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她在抗疫前线所经历的一切;刘松的《最美的微笑》着重处理了一位医务人员带着压痕的脸上留下的微笑;而谈强的雕塑直接以“痕”命名,“每一道印痕,就像被祝福的歌,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田,那是心中天使最美的模样”。

中国艺术报

《最美的微笑》雕塑刘松

雕塑家们采取头像、胸像、半身像的雕塑形式抗疫,热切的情感扑面而来;而全身像、群像的形式则在雕塑形式语言上需要注入更多巧思。鲍海宁的《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战友》取材自90后夫妻——庞振和陈美茹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代表而齐心抗疫的情景,三个场景中的人物被雕塑家放在一个浮雕空间中呈现,传达出“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战友”的主题。和鲍海宁的创作取材相似,很多雕塑家都将目光投向抗击疫情中涌现的普通劳动者。陈健的《武汉加油——志愿者华雨辰》雕塑90后武汉市音乐教师、志愿者华雨辰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上的场景;冯国豪的《砥砺者——只为那胜利的呐喊》聚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兰君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地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瞬间。柳青的《黎明之前——武汉快递员袁双》记录的是快递员袁双的平凡与不平凡;而陈继龙的《画面之外,你我同在——新闻90后》的创作素材则来源于三位90后《光明日报》记者卢璐、安胜蓝、姜奕名,以雕塑致敬逆行的新闻工作者们。陈灵毓是武汉医护专车志愿者,她在这个特殊时期临时充当起武汉的“动脉”,每天运送医务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将医务人员运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雕塑家任艳明的《风雨无阻——医护专车志愿者陈灵毓》就“表现她清晨出车前为车消完毒的一瞬间,一天的工作会很繁忙也充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望着升起的太阳,透过厚厚的防护口罩也能感受到她坚定胜利的信心”,任艳明说。

中国艺术报

《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战友》雕塑鲍海宁

中国艺术报

《武汉加油——志愿者华雨辰》雕塑陈健

中国艺术报

《砥砺者——只为那胜利的呐喊》雕塑冯国豪

中国艺术报

《黎明之前——武汉快递员袁双》雕塑柳青

中国艺术报

《画面之外,你我同在——新闻90后》雕塑陈继龙

中国艺术报

《风雨无阻——医护专车志愿者陈灵毓》雕塑任艳明

在充满感召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中,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的雕塑家们深深为抗疫战斗中那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物所感动,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手法,用不同风格塑造了一个个不同形象,同时在视觉呈现上也各具风格、各显神采——申红飙的《同裳》、周思旻的《家人》都具有雕塑家自我的艺术语言风格,他们的雕塑,不仅以高度浓缩的形象歌颂了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更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明“在场感”和“当下感”的形象。

中国艺术报

《同裳》雕塑申红飙

中国艺术报

《家人》雕塑周思旻

在吴为山看来,很多成功的雕塑作品是对历史进行反思、评价、判断,反复雕琢,继而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经典的。但也有一些在短时间内创作的作品,其敏锐性与鲜明性,现实性与精神性相结合,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这些当下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当下的情感,当下的期望,记录了这非常时期的现实指标”。吴为山说,“它们为历史提供素材与文献,为我们的精神史积累坐标点,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也希望能为一篇宏大而深刻的史诗写下诗行”。

中国艺术报

作品欣赏

中国艺术报

《2020、某月、某时……》雕塑殷小烽

中国艺术报

《致最可爱的人——火神五兄弟》雕塑李鹤

中国艺术报

《最美光头——抗疫出征》雕塑马辉

中国艺术报

《守护者——火神山医院警务室民警燕占飞》雕塑李烜峰

中国艺术报

《痕》雕塑谈强

中国艺术报

《圆》雕塑彭汉钦

中国艺术报

《众志成城》雕塑武定宇

中国艺术报《爱心防火墙——90后网格员们疫情日常工作》雕塑郎钺

责任编辑:启光

中国艺术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为抗疫而塑”|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