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故宫“看门人”》 单霁翔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让故宫成为一座活的城
——单霁翔《我是故宫“看门人”》
讲述故宫转型故事
中国艺术报记者 何瑞涓
多年来,他脚踏布鞋行走在故宫,守护故宫,穿坏了不止20双鞋,成为了“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是“第一个将故宫藏品数量精确到个位数的院长”。他就是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公众将他视为故宫的代言人,称他为故宫“掌门人”,他却说,我是故宫“看门人”,这是“看门人”应该做的。
自2012年“入宫”至2019年退休,单霁翔任职7年间,故宫博物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庄严承诺。今年恰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4月,单霁翔所著《我是故宫“看门人”》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他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从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生动讲述故宫博物院从深宅大院的“高冷范”走向“既专业,又可爱”的博物馆的那些事儿,献礼紫禁城建成600周年。
《我是故宫“看门人”》书籍推介图片
作为中国文物藏品最多、最丰富的宝库,故宫到底有多少家底?单霁翔对这些藏品如数家珍。截至2016年12月31日,藏品总数为1862690件(套) ,其中珍贵文物1683336件(套),占藏品总数90%以上。令他遗憾的是,过去这些文物藏品绝大部分躺在仓库里“睡大觉”,怎样让故宫变成“活起来”的博物馆?几年来,故宫不断开辟新展区、扩建新展馆、筹划新展厅、举办新展览等,“游人止步”的区域越来越少,寿康宫、延禧宫等一扇扇紧闭的大门次第打开,开放区域从30%扩展到80%以上,把越来越多的文物藏品“请”出库房、“移驾”展厅供广大观众观赏,一年四季都有好看的展览。
紫禁城杏花微雨
更重要的是,故宫大力改革,更好地服务观众,将观众的需求和参观体验放在了首位,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单霁翔指出,故宫给人的印象是人多,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的博物馆,十分考验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以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为例,该展览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一票难求,甚至出现“故宫跑”现象,工作人员连夜赶制20个牌子和1000个胸牌,举办开幕式和入场式,组织观众有序依次入场。有一天晚上8点观众还在排队参观,单霁翔看望观众时,得悉观众口渴,紧急安排厨房烧水沏了2500杯茶请观众饮用,夜里12点得悉观众还饿着肚子,又拿出800盒方便面。单霁翔写道,“全世界的博物馆举办展览有入场式的只有故宫博物院”,“全世界的博物馆举办展览免费发方便面的,只有故宫博物院”。
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几年来单霁翔带领“故宫人”坚定不移深入贯彻“活起来”的理念,对故宫兢兢业业守护,真正使得文物活了起来,他在书中写道,“故宫博物院的实践证明,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状态?不是把文化遗产资源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而是应该让文化遗产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来自社会,由普通民众所创造”。
如今,故宫的社会形象也一改往日的“高不可攀”,转身变成“萌萌哒”、高颜值的“网红”故宫,十分接地气,尤其受到年轻一代喜爱。故宫初雪、故宫猫、故宫红月亮等等,微博、微信上总是有关于故宫的热点话题,网友总结故宫微博是“有事启奏,无事晒颜”。单霁翔表示,微博美图系列强烈的故宫元素加上诗意的表达,能够让大家感受到故宫是一座活的城。“每年到访故宫博物院的观众不过是世界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使人们了解故宫文化,新媒体是故宫博物院与海量观众沟通的良好渠道,由过去的单向输出变成了双向交流。”同时,故宫还大力研发文创产品,“正大光明”充电器,海水江崖系列手包和名片夹,藻井伞,千里江山艺术团扇等等,很多成为爆款,受到公众关注与喜爱。单霁翔介绍道,经过6年努力,到2018年年底共研发出10500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我们实际是把故宫这个文化符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转换成一种更易于接受、更符合当下审美的时尚文化”。
故宫博物院家居馆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豆瓣评分高达9.4,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第二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青年学子达上万人。什么是“工匠精神”?单霁翔认为,“我所理解的工匠,‘工’就是干活,就是工作,‘匠’就是技术,是技艺,但是加上一个‘精神’就进入了价值观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工匠精神要传承,用什么方法传承?……只有重视职业教育,能够一代一代地把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加以传承,才能形成社会尊重工匠精神的良好风气,才能使工匠精神呈现出更多成果,在今天人们现实生活中不断得以体现,并不断惠及人们的生活”。
工作任务复杂且繁重,近年来著述却颇为高产,单霁翔是如何做到的?在世界读书日《我是故宫“看门人”》新书首发直播时,他谈道,“读书加写作”是他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每天必须读上两三个小时的书、写上一些东西,几十年下来,自然而然就写作出版了几十本书。他分享了自己节约时间的窍门,一是密切结合正在进行的工作来读书和写作,形成“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习惯;二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比如基本不在外面吃饭,20分钟就可以解决用餐,甚至锻炼出“特异功能”,无论是坐车翻越海拔5000米雪山,还是乘船去西沙群岛调研,别人大都处于晕车晕船状态,只有他打开电脑写东西,“我喜欢在路上打字。一般只要车轱辘一动,有10分钟以上的车程,我都会打开电脑开始写东西。每天上班、下班来回,总能写上几百字吧;出差一次,无论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总能写上上千字吧,日积月累,收获大量时间。因此可以说,我写作的内容大部分是在路途上完成的。”
单霁翔在书房
《我是故宫“看门人”》一书得到三位近百岁学界泰斗联名推荐。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认为,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指出,紫禁城过去是皇家的,现在是人民的,单霁翔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故宫需要这样一代代守正创新的“看门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强调,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能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从古老的“物质环境”走向鲜活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