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意识:
端午节形成发展的原动力
向柏松
端午节起源于先秦,发育成长于秦汉,定型于魏晋南北朝,迄今已逾两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促成端午节萌生、发展的原始力量或根本原因,称之为原动力。端午节节日名称众多、习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是其中的龙舟竞渡与食粽在全国可谓大同小异,并无繁多类别,而其中的辟邪习俗则体现出了端午节多姿多彩的特征。可见,其中的辟邪意识,可谓端午节形成发展的原动力。
辟邪,即避凶,也指驱除邪恶。辟邪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我们称之为辟邪意识。端午节的辟邪意识源于先秦时期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观念。恶月恶日诸事不宜。不宜生孩,任命的官员不宜上任,不宜盖屋,这些迷信的说法在《风俗通》《论衡》都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记人物也涉及这种观念。战国时以养士著称的孟尝君,也是五月五日生,他的父亲深受当时恶月恶日观念的影响,要弃之不顾;他的母亲将他藏着养大成人,其结果也并没有危及其父。可见其说并无任何依据。原来,恶月恶日观念源于古人对季节变换的观察及其由此而生的哲学玄想。《礼记·月令》:五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相争、生死相搏的季节,所以有恶月恶日之说。
汉代鎏金“中国大宁”规矩纹铜镜,表现了对于国家、子孙平安的祈愿
为了驱除恶月恶日之恶,遂产生了蓄兰与蓄药的辟邪方法。蓄兰,即在五月五日采集兰草,以作沐浴之用。《大戴礼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屈原《楚辞》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用兰汤辟邪,是因为兰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且有清冽的芳香。蓄药,即五月五日采药,以备平日之需,也为驱除邪恶。《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采药之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事迹。《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既发明了农业,也发明了医药。而医药,最初是农业发明的伴生物。因为发明农作物过程中,容易中毒,必须要有草药及时解毒。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使中国人养成了采药解毒之俗,也养成了辟邪意识。端午节辟邪意识的源头即可追溯于此。由此可见,端午节习俗包含了最原始的文化因子,同时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因子。
神农尝百草
秦汉之际,发端于先秦的辟邪观念与仪式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端午节发展定型的关键,因为,辟邪意识始终是端午节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时期实行了大一统政治,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动荡与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安定统一的环境引发了民众对生活越来越多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神灵被创造出来,以使人们得到虚幻的满足。据《风俗通义·祀典》载,汉武帝时,祭祀神灵的庙宇大幅度增加,至汉平帝时,已增至一千七百所;神灵之多,可谓盛极一时。
汉代瓦当,上书“长乐未央”
安定和平的环境也容易使人产生保持长久平安的强烈愿望,于是,正神之外,又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鬼怪。鬼怪是人们用来施行巫术以获得想象中的长久平安的工具,所以种类与数量繁多,仅睡虎地秦简《日书》中记载的鬼怪就有71种。在秦汉民众心目中,鬼与怪是有很大区别的。《礼记·祭法》说:“人死为鬼。”秦汉民众心目中的怪,按照王充的说法是“物老成精”。
汉画像石上的神怪,有人形,兽形,也有半人半兽形
两汉鬼神崇拜的盛行,极大强化了五月五日辟邪意识,先秦五月五日辟邪观念与仪式到汉代更为兴盛,恶月恶日直接被说成是凶日、死亡日。历史上非正常死亡的人物都被说成是五月五日而亡,如伍子胥、曹娥父、曹娥、介子推、屈原等。同时,先秦五月五日蓄兰、蓄药单一的辟邪仪式得以广为扩张,形成了涉及范围很广的形形色色的辟邪仪式,五月五日成了汉代举国上下全体人民的辟邪日。两汉辟邪观念与仪式的大发展,不仅促进了端午节的定型,而且推动了端午节习俗多样化发展与创新性发展。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基本定型,即在辟邪观念与仪式的基础上衍生出龙舟竞渡与食粽习俗,形成了端午节完整的节日习俗体系。汉代五月五日死亡日故事,与划龙、凤舟招魂续魄仪式相结合,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祭祀历史人物特别是屈原的习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谓:“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节食粽,也与辟邪有关。食粽原本为夏至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移至五月五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曰,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当时虽然还保留夏至食粽遗俗,但普遍已移至端午。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梁·吴均《续齐谐记》说明了粽子形成的原因,祭祀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为避免食物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叶包裹食物,并用五色丝缠紧,这就形成了粽子。这显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它为食粽习俗注入了祭祀与辟邪功能,粽子也就成了端午节节令食品。
两汉及其以降,在强大辟邪意识的推动下,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辟邪习俗,其花样不断翻新、无奇不有。
其一,形成了门户辟邪习俗。端午于门户上置驱邪物,意在保户全家人平安。
汉代出现了夏至与五月五日分别于门户饰五色桃木与朱索辟邪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日夏至……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五色桃木和红色绳索是避邪吓鬼之物,用以饰门户,开启了门户饰物辟邪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挂艾于门户的典型端午节习俗。《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以禳毒气。”将艾草扎成人形,饰于门,是为了禳除毒气。
唐宋时期又出现了悬挂钟馗画像、张天师像的习俗,这显然是道教渗入的结果。
钟馗像
其二,形成了配饰辟邪习俗。在身上佩戴饰物辟邪,意在保护生命平安。
汉代出现了五月五日在手臂上系五色丝辟邪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又云:“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在手臂上系五色丝,不仅用于驱除鬼怪,也可避开兵祸,而且还可以使人长寿,所以又称其为长命缕。
端午节的配饰还有香包,香包又称香囊、荷包等,用彩布或丝绸等缝制而成小袋,有多种形体: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桃形、锁形等;也有各种动物形,如金鱼、小白兔、小老虎、小猫等。内装香草、香料或其他物品,有辟邪、装饰、洁净空气之用。
江浙一带旧时端午节妇女要头戴健人。健人一般用金丝或铜丝金箔做成,为小人骑虎形状,还有在上加钟、铃、缨、蒜、粽子等,插在妇女发髻上以辟邪。健人又称豆娘。江南妇女端午头饰以艾草人形为中心,点缀有多种小巧玲珑的动植物造型物品,可谓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端午节佩饰还用到扇子。扇子为五月仲夏常用之物,绘上五毒图以辟邪,是应时令而形成的节俗。唐代已有端午赠扇习俗。唐·冯贽《云仙杂记》:“端午,术羹、艾酒,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辟瘟扇。”称五月端午所赠之扇为辟瘟扇,可见赠扇辟邪之意。端午节佩饰还有五毒符。五毒符由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等组成,也有用其他物种代替其中之一的,如蜘蛛、蜂等,或绣织于服饰,或绘于纸上,或做成小物件用于装饰,用法不一。
其三、形成了端午饮食辟邪习俗。由端午节辟邪又衍生出了端午节一系列饮食习俗,其中食粽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饮食习俗,前已述及。食粽之外,围绕辟邪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午食俗。
比如饮雄黄、菖蒲酒。端午饮雄黄酒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借用猛虎之威,以震邪魔。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吃十二红——油爆虾、炒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端午节还有吃打糕、绿豆糕、煎堆、薄饼等食品的习俗,或与辟邪有关、或与夏至有关。
其四,形成了游戏竞技辟邪习俗。端午节中原本带有巫术性质的辟邪仪式,后来大都演变成了游戏竞技活动,其中多有儿童游戏活动。
如射柳,又称“剪柳”“踏柳”等,流行于北方地区,为契丹族、女真族以及后来的八旗子弟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清晨,采柳树干若干,插于操场,柳树杆上削成靶心。参赛者骑马奔驰射柳,射中者为胜。弓箭本是驱邪物,此处用于射柳比赛,既有强筋健体之功效,也含有驱邪之意。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竞技娱乐活动之一。
采药辟邪又衍生出儿童斗草之戏。《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两种方法:一是文斗,每人用采得的花草名作对,答不上者为输。一是武斗,即用草之茎拉扯,茎断者为输。文斗需多识花草之名,如“狗耳朵”对“鸡冠花”,“观音柳”对“罗汉松”之类。游戏娱乐之中又增添了审美情趣。
清金廷标画《群婴斗草图》
端午节除上述游戏竞技活动外,尚有拔河、斗力、打石仗、滚铁环、端午景等。这些游戏竞技习俗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端午节辟邪主题存在联系。
其五,形成了多种大型群体辟邪仪式。
端午节辟邪仪式还发展成了不少大型的群体辟邪仪式,除了龙舟竞渡之外,有的地方端午还要举行划旱龙船活动。节日期间,人们象征性地划着“旱龙舟”,在街道、舞台、平坝上游走,俗称“迎鬼船”带有巫术驱邪性质。在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将端午节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八为“大端午”,当地人更重视“大端午”,过“大端午”,当地人要举行神舟会。神舟于五月十五扎成,当天午夜开光安放,此后方称其为“神舟”;五月十六,由八名青壮年将“神舟”从“龙宫”内抬出,在村里挨家挨户游行,乡亲们早已摆好香案,备好祈福用的些许大米和茶叶,恭迎“神舟”到来;五月十八为送舟日,让神舟顺江而下流入大海。该节日表达了当地民众对无病无灾、健康长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望。
黄石西塞山神舟会 吴志坚 摄
端午节的辟邪习俗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游戏、竞技、饮食、审美等方面的愉悦,而且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安慰,五月五日成了全民防疫日,生命关照日。辟邪是人类的本能,驱除一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妖魔鬼怪,使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使家庭成员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物种的生命得到延续,始终是人类最原始、最持久的强烈愿望。端午节之所以能够花样翻新地发展,主要得力于辟邪意识这种强而有力的原动力持续不断的推动!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辟邪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不断朝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