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民俗说端午|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对话民俗说端午|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中国艺术报

说起端午,很多“吃货”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粽子,枣粽、肉粽、蛋黄粽,还有新近出现的榴莲粽、巧克力粽、麻辣小龙虾粽……当然,很多人心里还有一系列关于“吃”的“灵魂拷问”:粽子直接“光”着吃多省事,为什么还要用叶子包?用绳子缠?除了粽子,端午节还能吃什么?据说五月初五这天,古代人还要喝猫头鹰的肉汤?好喝吗?

吃,永远是端午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关于端午,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同样精彩。

中国艺术报

6月25日端午节这天,由中国民协主办的“对话民俗——我们的节日2020端午节文化”网络直播活动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走进直播间,以精彩的端午传奇故事,畅谈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解读传统民间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艺术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右)畅谈民间习俗

中国艺术报

“我们不只吃粽子,还要吃……”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三十多个民族过端午节,他们的端午节,基本都吃粽子,所以,粽子是端午节的核心。”说起端午节,大家自然是从粽子开始,林继富告诉大家,很多少数民族也吃粽子,他们的习俗和口味跟汉族没有多大区别。

除了习俗和口味,所有粽子都相同的一点,还在于它们都“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粽子很特殊,中国人吃东西时,很少把食物包在叶子里吃。”讲起为粽子包上叶子的来历,陈连山讲了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中的一个故事:长沙有一个叫做区回的人,他自称有一天在河边见到了投江已久的屈原,“屈原”告诉他:“虽然大家都往河里投食,但我的食物经常被河中的蛟龙抢走,你们可以用树叶把食物包起来,用五彩绳缠绕起来,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

这是一个听起来有些传奇的故事,今天听来,也带上了几分“说梦”的色彩。

萧放认为,为糯米包上叶子,很可能与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端午的粽子以前叫做夏至粽,包裹的菰叶是阳性的,而内部的馅料则属于阴性,农历五月,正值夏天,天气热,阳气高涨,人们用菰叶包起食物,吃的时候,把叶子一层一层地剥开,是一个“把阳气去掉,放出阴气”的过程,粽子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除了粽子,端午节的“专属”食物还有很多,陈连山是河南洛阳人,他一直记得,他们的端午节食物除了粽子,还有鸡蛋、炸糖糕、菜角、大蒜等等。身为湖北英山人的萧放小时候还经常吃一种叫做麦粑的食物,麦粑是用面粉做的,用桐树叶或芭蕉叶垫着,上笼蒸熟。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在这些传统食物之外,陈连山讲到,五月初五这天,古代的朝廷里还会吃一种叫枭羹的食物,这是一种用猫头鹰做成的肉汤。“相传,长大后的猫头鹰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所以它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顺’的鸟,人们吃掉猫头鹰,表达了消灭不孝子的愿望。”汉代皇帝注重孝道,会把枭羹赏赐给大臣,表现一种“消灭奸臣”的政治伦理。

中国艺术报

“门口插上艾蒿,

还挂上大蒜、辣椒”

夏季的炎热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让端午节成为一个“讲究卫生”的节气。河南荥阳流行着一首民谣《香袋谣》:“端午节,太阳红,做个香袋来除虫。带香袋,除毒害,一年四季无病灾。”

古人很害怕五月,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这个月有“天地交泰九毒日”。

陈连山认为,这种观念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夏天以来,天气变热,不仅容易生病,而且各种虫子、毒蛇等都出来了,人们对其烦不胜烦,所以很迷信这个月份。”

与此同时,“在南方,五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雨水会带来洪灾和蝗灾”。林继富介绍,一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认为,雨下起来没完,是因为天上破了个洞。所以他们把麦粑做得很大,传说可以用大麦粑来补天。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这种情况下,端午节便成为了人们寄托健康愿望的时节。“民国时,人们把端午节叫做卫生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少有的强调健康和卫生的节日。”萧放介绍,人们认为可以用带有特殊味道的植物来保护健康,所以除了采集艾蒿和菖蒲,很多人还会在门口挂上大蒜、辣椒等,用来祛除病菌。“有传说,五月五日午时的百草都是药物,抓一把就能治病。在日本,端午时节还会有‘药狩’习俗,用于采集草药。”

“人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为端午节赋予了很多意义,这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创造。”萧放说。

中国艺术报

“要保持对生命的尊重

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如果用一个流行词汇来形容,端午节算是一个“大IP”,它在保留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地衍生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元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不变的民俗,所有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陈连山认为,端午节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端午节的核心要素是粽子,但在古代,粽子并不总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古代时,粽子叫做角黍,‘角’,大概是因为有棱有角,而‘黍’,则是因为那时粽子的原材料是黍子,所以,粽子不都是以糯米包成的。而在南北朝时,粽子是包在竹筒里的。”

这就是端午节一直在变的部分。林继富表示,如今,很多新式的粽子出现,如榴莲粽子、麻辣小龙虾粽子,等等,这是因为传统对糯米粽的需求不那么旺盛了,人们更期待新的食品,来体验新鲜的口味。

附着在传统节庆文化身上的元素一直在变化,但传统节日的精髓却很少变化。

“端午节,不变的是内涵,我们对自己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系的认知,都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端午节也是很多传统节日不变的主题。”萧放说。

中国艺术报

观看直播回放

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报

辟邪意识:端午节形成发展的原动力

端午的“躲午”与“赏午”

中国艺术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对话民俗说端午|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背后还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