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略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

艺术看点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略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

中国艺术报

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

——略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

张 鑫

由中国曲协、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孙立生编著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以下简称《术语》)于今年5月付梓出版了。自2019年6月份拿到这本书的初稿那一刻起,我就非常高兴。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中国艺术报

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曲艺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国际说唱艺术大家庭中的佼佼者,也是世界艺术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规律和知识。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是中华曲艺历经岁月沉淀的结晶,富有中国气质,能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独特的话语体系,而这种话语体系也是曲艺可以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自成一系的优势。毫不夸张地说,《术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整理归纳曲艺艺谚艺诀和术语的高等教材,标志着高等院校曲艺教材体系和中国特色曲艺话语体系在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曲艺学科总体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艺术报

具有厚重的学术价值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长久以来薪火相传、口传心授。前辈艺人在生产生活中、在艺术实践中、在传道授业解惑中逐渐归纳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哲理、富含文化、通俗易懂、让人受用终身的艺谚艺诀及被业内认可的春典行话。它们流传很久,至今仍然在曲艺艺术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传播不成体系、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等种种原因,我国还没有一本系统梳理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的著作,《术语》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在大量搜集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基础上,《术语》更加注重探求其中蕴含的本来面貌、哲学思辨、内在规律、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书中所列的每一条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都透露出作者研究思考后头脑风暴的成果。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如作者在阐释“无巧不成书”①时,就把它放在曲艺基本规律的艺谚艺诀之中,先是解释字面意思,随后进行了引申,详细阐明了“巧”的含义——“巧妙说故事”和“说巧妙故事”,再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深入浅出地解释运用“巧”的创作规律来解决情节安排、人物关系、创作技巧等,最后把“无巧不成书”归纳出必然与偶然的哲学关系。只此一例,就可窥见本书之于曲艺艺术学理论学术研究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艺术报

具有实用的教学价值

作为教材,《术语》除了具有工具书的资料性、索引性和教材的可读性、学理性,在章节设置、词条选择等方面也非常有“亲和力”。《术语》分为6章,按照审美、创作、表演、传承、职业道德和与其他艺术之间互鉴这样的顺序展开。在“节”的设计和选择上,如“曲艺创作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这一章,就分为基本规律、形式美感、叙事特色、语言要求的艺谚艺诀及专业术语等5节,这令读者能极易吸收曲艺前人们所归纳的创作规律、创作标准、创作技巧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再如,“职业操守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这一章,按照从艺条件、素质要求、艺德标准、职业行规逻辑布局分节,让人很容易理解曲艺界对诸如“人穷知欲高”“艺比天大”“搭班卖艺,如同过家”等的追求。

《术语》的另一个特点是逻辑严密,资料齐全。从表面上看,该书共收录了372个词条,但每一词条至少带出3-5个词组,隐隐有片言万语、尺素千里的景象。作者在凡例中还特别说明,“意思相同、相近,表述并不统一的”“凡是具有共性者一律归为‘一条’”。例如,在解释“三分逗,七分捧”②时,书中介绍了二人转“旦丑完整,会说会捧”“上台艺术帅,全靠‘一颗菜’”“齐不齐,一把泥”“好手不如合手”,鼓曲中的“七分弦子三分唱”“好嗓力千斤,好弦满台春”,其他曲艺形式里的“配艺不配人,角色无大小”“唱曲儿不离琵琶,说书须是一家”“人保曲,曲托人”,以及“弦裹音,听不真”“自称好,烂稻草”“说书的不懂相声叫瞎子,唱曲儿的不知相声是傻子”等。我虽没有做具体统计,但这样看来,往低了说,全书词条也有近2000条。如此亲和、如此严密、如此周全,也就如此好用了。

中国艺术报

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所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最好概括。而《术语》的内容充实,文字凝练优美,于重点之处不惜笔墨,数百字的词条俨然是一篇篇精心写就的小文章。这样的文章,可以看作是说明文、也可以看作是议论文、还可以看作是散文,读起来明明白白,在相当程度也实现了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统一。如“艺无常师”③,作者就写道,“旧时的曲艺艺谚里有‘拜师如投胎’之说,拜师学艺是一种谋生手段,它也存在阴差阳错的‘偶然性’。‘拜师如投胎’,学艺似押宝。虽然曲艺行内也有过不成文的规矩,‘一人学一艺,一生拜一师’,然纵观一部中国曲艺发展史,曲艺艺人对徒弟多方学艺的意识、胸襟,应该说始终都很开明亦很开放。‘艺无常师’‘能者为师’‘一处投师,百处学艺’等艺谚,都说明艺人在收徒传艺的实践中,是认同乃至主张弟子,在艺术上的‘广受博取’的。在曲艺由撂地玩意儿升华到艺术领域的近代,很多曲艺大家都积极倡导、鼓励弟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求万家师。相声大家马季是侯宝林的弟子,但很多人都知道,马季的单口相声《山东斗法》,却是刘宝瑞一个字、一个字地‘刘派亲传’。学习艺术,惟有‘由博而专’,方成大器。”这段文字有350余字,却能够有人、有事、有情、有理,有实例、有史实、有出处、有哲学,词约义丰,既深入浅出,又鞭辟入里,书的文学性可见一斑。

中国艺术报

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孙立生先生很谦逊,多次表示《术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我看来,他的这句话正道出了这本书“集众而淬精”的特质。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是曲艺前辈长久以来从艺为人经验、知识和财富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术语》高度重视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的历史流变,对很多词条追流溯源,释其然又究其所以然,把流传的背景渊源、来龙去脉解释得十分清晰,这也是本书历史价值的生动体现。本书的出版工作于2016年6月29日正式启动,历经座谈研讨、搜集资料、内容和体例的设定、组织撰写方式和确定负责人等流程。为克服曲种众多和曲艺方言性、地域性强等困难,又广泛邀请二人转、苏州评弹、评书、四川清音、福建南音、梅花大鼓、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南北曲种的专家帮助收集、筛选资料。但囿于大家侧重点不同,必须有人牵头。因此,我们希望曲艺理论功底扎实、撰写过艺谚艺诀文章的孙立生老师担纲。他欣然应允。然而,答应虽答应,就是没有动笔。此后两年,孙立生老师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这让我们非常着急,他本人也多次表示力不从心,甚至想把这本书牵头人职责卸下来。经过反复沟通,他终于“硬着头皮”答应交稿,而答应后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稿了。当我们看到初稿时,第一感觉就是瓷实。原来孙立生老师这两年的时间不是在“搁笔”,而是在思考、在酝酿、在准备一个大“炸雷”。只不过他的谦虚,着实让我们虚惊一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感谢孙立生老师的努力付出,终于让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面世。

注释:

①孙立生:《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44页。

②孙立生:《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第74页。

③孙立生:《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第127页。

(本文刊载于《曲艺》2020年第7期,标题有改动。)

中国艺术报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艺术看点-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略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